今天,“文創”這個詞匯親切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空間,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甚至情感世界。“文創”是一個有溫度的詞匯,它對應著愉快和富足,或許還有幽默和思念。文創產品兼具紀念品和生活用品的功能,更可以作為一個生活片斷的注腳而被我們愉快地收入行囊,在往后的歲月里,不時激發我們甜蜜的回憶。
近年來上海設計、制造的旅游紀念產品,也在努力體現著鮮明的城市文化特色與現代性,東方明珠的雄秀、石庫門的家常、外灘的開放與駁雜、外白渡橋的浪漫與優雅,都能給中外游客許多想象與留戀。但上海文創產品的開發并不令人滿意,其中的旅游紀念品,在形式與檔次上還沒有跳出“小商品”的概念,城隍廟、田子坊等景點的旅游紀念品商店,幾乎就是義烏小商品的“分店”。
上海是一座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又最早接納西方文明、具有“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精神的城市,中國的第一盞電燈、第一部電梯、第一部電話、第一臺留聲機、第一部私人汽車,第一輛公共電車、第一架雙翼飛機等,都是帶有上海符號的題材。上海的文創產品,理應具有豐富的內涵。
去年與今年,上海旅游局與臺北觀光傳播局共同舉辦雙城“微旅行”體驗活動,參與者多為作家、記者、旅游達人,我有幸應加入這個團隊,并兩度參觀了臺北松山文創園。
臺北松山文創園的前身是建于1937年的松山煙廠,1998年停產,荒廢了整整十年,直到“文創”這個詞匯像魔棒那么一點,激發了它的新生命。
松山文創園比上海的田子坊、MT50、紅坊都要大。在廠區外圍建起了一幢現代化的兼具商務性質的創意大樓,內部則保留了老廠房的建筑和美麗的花園,除了經常更新的主題設計展,還引進了一家規模不小的誠品書店,在三樓四樓則云集了數十家創意產品小店、DIY工坊,當然還有幾個餐飲區,這樣的格局很受文藝青年的歡迎。
這里的手工作坊基本上都由年輕人主政,強調參與性和體驗式,顧客可以親手制作白銀和寶石首飾,可以像意大利人那樣學學吹制玻璃制品,可以做一件小時候玩過的木質玩具,也可以定制一只獨一無二的皮包,一切都是藝術生活化的生動注釋。去年去的時候,二樓正好有一個愛馬仕皮革展,許多限量版包包擺放醒目,引起游客的大呼小叫。
金秋時節我們再訪臺北,臺北朋友將我們引入一家木制品小店,體驗了一把木工活:做一雙檜木筷子。這家小店由兄妹二人創辦,其理念就是讓當代年輕人體驗一下做木工活的技巧與辛苦,考慮到時間有限,他們為客人提供了毛坯和模具。對我這樣一個曾經當過正宗木匠的人來說,實在是小菜一碟。一眨眼工夫,刨花飛舞,木屑四濺,一雙筷子就“橫空出世”了。但沒有完,接下來的工序是打磨和拋光,然后用電烙鐵在筷子上燙出自己的姓名或隨心所欲的符號。最后一道工序真讓我感動了:工作人員敲開一顆核桃,將核桃仁研碎后包進一小塊紗布里,用滲出來的核桃油為木筷子上油——這是傳統中國家具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在大量使用化學油漆的今天,幾乎已經失傳了!
在旁邊一家手繪扇子的小店里,我看到了不少孩子在團扇的扇面上寫字畫畫,體驗傳統書畫的美妙。我察看了一下扇子的質量,比起大陸來要差不少,就向店主建議:去內地購買宣紙版的團扇或芭蕉扇,會讓孩子更真切地體驗書畫的快樂。
此外,還有不少中外游客聚在一起體驗陶藝、造紙、刺繡等傳統工藝,定制手工香皂和輕便服裝也是一個“熱門”。在互聯網時代,創意產業如何抓住熱點,強調手藝,對接生活,陶冶情趣,真是一門學問。
臺北與上海,氣質相近,人文相親,在文創這檔事上應該有很大的交流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