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決斷擔當

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
本文的標題是借用新任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6月30日在就任大會上說的一句話。
山西省自出現罕見塌方式腐敗之后,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山西如何在堅持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同時推進反腐敗斗爭,重建良好的官場生態?如何在抓反腐敗斗爭的同時推進經濟建設?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王儒林在上述兩方面做的工作可圈可點。現在,接力棒從剛卸任的王儒林手中傳給了駱惠寧。駱惠寧認為,治晉方略是抓“兩個關鍵”,兩手都要硬。對將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駱惠寧態度堅決:“勇于決斷擔當。”
駱惠寧的這種態度特別值得推崇。因為在良好的政治生態構建的過程中,在反腐敗斗爭仍然堅持標本兼治,在治標時注重治本之策的時候,在經濟形勢基本向好但下行壓力很大的情況下,特別需要一大批勇于決斷擔當的干部。
歷史曾多次昭示人們,任何懈怠都可能造成腐敗的反彈,甚至出現前功盡棄的后果。有歷史學者評價,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懲貪態度最堅決、手段最嚴厲、手腕最強硬的皇帝之一,甚至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還要“狠”。據學者張宏杰統計,乾隆年間,封疆大吏因侵貪之案被查處者多達三十幾起,平均一兩年即有一名省級軍政大員因侵貪或循庇侵貪而被正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反貪不避皇親國戚。其寵妃慧賢皇貴妃的親弟弟高恒曾出任兩淮鹽政這個肥缺,高恒就任不久,就收受商人所繳銀兩13萬多兩。案發后,乾隆對這個小舅子毫不寬貸,斥其“辜負圣恩,罪無可逭”,并立即處死。高恒被殺后,乾隆對他的后人相當照顧。10年之后,高恒之子高樸得以出任葉爾羌辦事大臣,豈料此人較其父更貪,私役回民開采玉石,轉往內地私賣,把錢裝入私囊。乾隆得知,并不因其是“慧賢皇貴妃侄而稍矜宥”,又以高樸“貪婪無忌,罔顧法紀”降旨于當地正法。
封建社會體制決定了乾隆反腐懲貪不可能一以貫之。特別是其在位的中晚期,越來越陶醉于“空前的盛世”,致使貪腐日漸滋蔓,尤其是以錢代罪的“議罪銀”制度一出,腐敗立即卷土重來,并出現了大量串案、窩案、大案,賄賂公行,腐敗呈集團化公開化趨勢。乾隆四十六年,甘肅布政使王延贊貪腐案涉及甘肅省200余官員,其中布政使以下縣令以上官員113人,甘肅縣以上官員幾乎盡皆涉案。此案前后處死56人,免死流放46人,革職、杖流、病故、畏罪自殺數十人。雖鐵腕懲治,無奈腐敗大潮涌動,國本動搖,遂發生了白蓮教起義。
乾隆駕崩半個月后,嘉慶皇帝干凈利落地誅殺了乃父第一寵臣和珅,并發起了一波反腐高潮,全國11個總督中,因貪腐被撤換了6個,令朝廷內外人心大震。但高潮過后,官場一切如舊。盡管在私德修為上,嘉慶皇帝表現非常不錯,節儉、尚樸、心地善良,勤于政事,不被聲色所迷。但他過于守成,溺于祖宗之法,導致在他謝幕時,腐敗已“淪肌浹骨,全面擴散”,大清皇朝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之路。
有史為鑒,興替昭然。
在反腐風暴之后,官場風氣已然改變,但一些官員不作為、不擔當的情況不容忽視。“以畏葸為慎,以柔糜為慕”“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動輒請旨,不肯任咎”“利析錙銖,不顧大體,察及秋毫,不見輿薪”“但求茍安無過,不求振作有為”。曾國藩曾分析的上述官場陋習,時過百年,仍不時“穿越”出現。有的地方的衙門作風只是作了番改頭換面,“門易進,臉好看,事不辦”的情況不在少數。因此,“勇于決斷擔當”是當下群眾對官員的熱切期盼,是時代對這種責任感的強烈呼喚。
反對腐敗不是最終目的,通過反腐建立風清氣正的社會,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掃清一切障礙,使人民群眾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獲得實惠、享受自由富足的生活才是最終目的。如果單純反腐敗而忽視發展經濟,忽視民生,老百姓照樣不滿意。所以,對駱惠寧“兩手都要硬”的措施、“勇于決斷擔當”的精神的推崇正宜乎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