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發自北京海淀)
“賴健忠”學術研討會的解析
文/圖_本刊記者 (發自北京海淀)

學術研討會現場
7月2日,在北京海淀區圍繞“賴健忠”開展了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主題,是部分知名專家學者圍繞“賴健忠”進行學術討論。在此次學術研討會上,賴健忠的代理人——廣東登潤律師所首席律師龍元富介紹了事情的經過(見后文)。
來自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法官學院的一些著名學者教授及知名律師,以現場提供的資料為依據,以“法治、正義、公益性、學術性”為原則,進行了剖析。本刊記者赴北京全程旁聽了此次學術研討會。
“賴健忠”學術研討會作為公益性、非盈利性的財產保護學術研究項目的一部分,以法律為準繩,以正義為目標,以建設性建言為基本任務,最終以改善營商環境,推動法治進步為目的。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真分析了賴健忠的經歷,認為涉及知識較多,在當下十分具有研究價值。
參加此次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和律師有:張泗漢,著名法學家,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原副主任、北京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官學院教授;徐昕,著名法學家,北京理工大學法學教授、司法高等研究所主任、《中國司法改革年度報告》主編;高全喜,著名法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法學院教授、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胡忠義,著名律師,盈科律師所北京管委會主任、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聯盟主席,大學客座教授;王發旭,著名律師,京師律師事務所刑法部主任;梅德友,著名律師,中國律師法律服務聯盟秘書長、金劍擎天法律事務所執行主任;何欣榮,著名律師,北京泰澤律師所主任;王常清,著名律師,北京澤永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等等。
此次學術研討會還獲得了部分知名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影響力》雜志、《人民法治》雜志、《民主與法制時報》、《法治中國》欄目、《法律與生活》雜志、《界面》雜志、《法制日報》及本刊等媒體記者旁聽了此次學術研討會,部分媒體記者在論壇上也發表了見解。
經過一個下午熱烈而卓有成效的學術研討,與會專家學者律師認為,通過爭論和觀點碰撞,使得研討具有了更高層次的現實價值,對未來類似的案例具有典型的借鑒價值和參考意義。整個學術研討會都在濃郁的學術氛圍中進行,與會的媒體代表也發表了真知灼見,并對于專家教授和律師能堅持法治、正義、公益性和建設性原則進行學術交流給予認可和稱贊。
據賴健忠的代理律師廣東登潤律師所首席律師龍元富提供的資料簡介顯示,2013年3月初,經做煤炭貿易的朋友介紹,賴健忠認識了劉、王兩人。此后,經協商一致,賴與劉、王兩人簽訂了一份合作協議。協議主要內容是:為方便操作,將一家煤業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為賴健忠,賴健忠占該煤業公司80%的股份,并負責煤炭銷售渠道,利用承兌匯票解決資金周轉,拿到承兌匯票之后由運作平臺支付給賴500萬元獎金(包括所有費用)。
按合作協議,將上述煤業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為賴健忠。經協商一致,賴與劉、王兩人簽訂了補充協議一份。之后,賴與劉、王及其他相關工作人員一起到北京辦理承兌匯票總共1億元。拿到承兌匯票之后,劉、王兩人支付給賴500萬元獎金(包括所有費用)。
但煤炭貿易只做了三筆,劉、王兩人拿著那1億元承兌匯票去找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當此之時,有個別銀行還答應放貸。貸款最終未果。之后,賴健忠與劉、王還有三宗合作,均因劉無充足資金投入,半途而廢。但劉與賴健忠一直保持著友好往來。
此后,劉實際控制的一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因無法按時交樓等等原因,爆發社會事件,導致一些購房群眾圍堵地方政府大門,要求政府出面解決問題。事件涉及賴、劉、王三人的“合作體”。隨著對事件的調查,此后,公安機關以“賴健忠用假承兌匯票騙取500萬元”為由,對其立案。2015年2月8日,賴健忠被捕。
龍元富律師表示,從賴健忠的經歷中,可以看出其本人總共涉及四個合作項目,這四個合作項目手續完整、有合作合同。不過,合作者的公司管理不規范,加之很多原因,致使賴健忠成為整個事件的“核心”。
龍元富律師還說,根據刑事訴訟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如果不能在法定期限內審結,應該放人,或者確有需要繼續審理查證的,應該變更強制措施。
與會的專家學者根據現場提供的資料,發表了看法,提出了一些建議: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原副主任、北京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官學院教授張泗漢指出:“我感覺我們研究一些問題不要孤立地、表面地、零散地來看,你孤立地、零散地、表面地看這些問題,有些很明顯的錯誤。不僅要指出這些錯誤,而且要維護當事人的權益。錯在哪?這個錯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這是我們要解決的。”“不然的話,你孤立起來看這個,解決不了什么問題,沒多大意思。還是要結合本案具體的事,對應來研究是還是不是,這樣就會站得住,比較有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法學院教授、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高全喜認為:“假如案件是針對老百姓之間、公司之間發生的糾紛,這個事情就應該按照正常民事糾紛來解決。”至于對涉案材料的真偽、造假辨識以及羈押程序上,應該以法律證據為基準,不能有偏袒,更不能有違法的現象。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教授、司法高等研究所主任、《中國司法改革年度報告》主編徐昕認為,更應關注核心問題,而不是太多的細節,比如,同步錄音錄像涉及程序是否違法的一些問題,還有是否隱匿證據的問題,如果隱匿證據和偽造證據,都涉嫌犯罪。一起商業合作,主要是以提取傭金的方式來去運作的一個商業模式,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很正常的。所以,賴健忠案應該是一種很典型的經濟糾紛。
中國律師法律服務聯盟秘書長、金劍擎天法律事務所執行主任梅德友說,處理該事件肯定要把握好尺度。案件歸案件,有時候不能把案件當事件,如果把案件當成一個事件來對待,會很被動,這樣不利于案件的解決,也不利于當事人。
此外,京師律師事務所刑法部主任,法學博士王發旭則著重從“證據體系是否坍塌”和“是否超期羈押”等方面進行了觀點闡述。北京泰澤律師所主任何欣榮認為,如果存在超期羈押的情況,可依據法律提出變更強制措施的申請。還有,若發現某一證據是錯的,或者某一證據有問題,可以搞證據排除,申請不采納證據,用合法的手段去辯護案子,對律師和當事人都是一種保護。北京澤永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王常清認為,案件在涉及到需要鑒定的時候,內部的鑒定機構在鑒定方面存在一個回避問題,應該申請其他專門鑒定機構來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