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觀點
改革是一場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槍干是不行的。
——日前,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五次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地方各級黨委要多在攻堅克難、解決問題上下功夫。目標任務要抓實,圍繞體制機制創新,自覺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推進各項工作,區分輕重緩急,優先推進、重點保障黨中央明確的重要改革任務、地方破解發展難題迫切需要的改革任務、同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改革任務。(《京華時報》6月28日)

習近平
一些黨組織黨內政治生活失去原則性和戰斗性,好人主義盛行,搞一團和氣、不愿得罪人,基本不開展批評,即便批評也是抽象空洞的,包裝了再包裝,致使批評失去了鋒芒,成為無的放矢。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書名文章指出,對共產黨人來說,沒有離開責任的權力,黨和人民賦予權力時,更是壓上了責任,就要有與之相匹配的責任擔當。(《人民日報》7月19日)

王岐山
針對歷史上的冤假錯案,我們在依法糾正的同時,要求從制度上反思原因,建立健全防范冤假錯案機制,確保辦案質量,提高司法公信力。
——7月18日到19日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在京召開。會上,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表示,制定科學合理的司法責任追究制度,是確保辦案質量、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必然選擇,這既有利于增強司法人員辦案責任心,又不會挫傷其積極性。(《新京報》7月20日)

孟建柱
當飯局變成了豪飲夜宴的代名詞,個別視黨紀國法如無物的黨員干部,沒能把住自己的人情關,沒能堅守紀律和規矩底線,在不用自掏腰包的“盛宴”上喝得不省人事,甚至因此導致人身傷亡事故。
——針對一些地方官場官員陪酒死亡的現象,《中國紀檢監察報》刊文指出,個別黨員干部拿傳統的禮尚往來、人情社會作為私心私欲的幌子,找借口稱原本不愿意出席各種飯局,只是挨不過別人再三邀請,面子上過不去,才勉強為之。殊不知,設宴的人,看重的豈是某些干部的面子,而是他們頭頂的官帽。(《法制晚報》7月15日)
對抗組織審查是2015年以來比較新鮮的一個說法,但并不是一個新的現象,在查處腐敗官員的過程中一直都存在,一些官員懷有僥幸心理,企圖蒙騙過關。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表示,對抗組織審查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官員與利益相關人員串供、訂立攻守同盟,另一種就是給審查人員施加壓力。(《中國經濟周刊》7月12日)

莊德水
官場不是名利場、是非場,而應是法治場、人心場。賭一把、搏一搏,照見唯利是圖的心態。以這樣的態度經營從政之路,很容易讓人迷失心智理性,放松法紀意識和思想警惕,從而走上違紀違法的不歸路。
——長江大學客座教授顧伯沖近日刊文指出,如果官場“賭術”不加限制,結果便是“逆淘汰”廣為盛行,“偽君子”大行其道,“潛規則”搖身一變成了明規則,嚴重污染官場政治生態。“靠拍、靠送、靠忽悠”,可能一時受用,但絕對躲不過監督的視線,最終也逃脫不了黨紀國法的制裁。(《人民日報》7月20日)

顧伯沖
黨政干部的知識素質越來越高,是國家現代化治理能力提升的標志之一,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對其戰略思維、全局思維要求更高,學術型干部已經成為剛需。高學歷、多經歷的干部會成為未來一個選拔趨勢。
——據公開信息顯示,2016年上半年履新的省部級領導中,年齡信息較為完全的有184名,他們均為“50后”和“60后”。其中,“50后”共有102人,約占55.4%;“60后”共有82名,約占44.6%。對此,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如是說。(《中國經濟周刊》7月19日)

竹立家
知民情,接地氣,切合實際,切中要害,切實解決問題,才能把話說到群眾心坎上、說到點子上,讓群眾滿意。
——十八大以來,深化作風建設的系列組合拳使廣大黨員和領導干部受到黨性的教育和鍛煉,推動了文風、會風的轉變。務實、精煉的文風、會風,也體現了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效率在提高。對此,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李民表示,牢記宗旨,擺正服務群眾的位置,寫文章、開會就必然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人民日報》7月1日)
堅持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把該打的板子狠狠打下去,決不能搞下不為例、網開一面,才能不讓問責的利劍生銹,形成破窗效應。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認真遵照執行。中央黨校黨史研究部主任謝春濤表示,此前對失職失責問題的追責,一個難點是,問責半天都推說是集體決定事項,最后導致難以問責,這一規定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查一查黨委相關會議的討論記錄,如果是集體不作為,就對黨組織集體問責。(《南方都市報》7月18日)
不少老問題在新的一輪巡視中仍然存在,原因之一是整改落實不力,不排除一些干部存在巡視時哆嗦,巡視完嘚瑟的情況。
——在中央巡視組此次巡視“回頭看”情況反饋的問題中,一些問題在2013年、2014年的首次巡視中便早已暴露過。然而時隔兩年,經過各地數輪整治,一些“頑疾沉珂”依舊存在。對此,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徐行教授如是說。(《京華時報》7月11日)

何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