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班主任是每個班級的靈魂人物,其一言一行都會對班級管理和學生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了保持自身的威嚴,更好地管理班級,班主任通常會像封建家長一樣專制,不茍言笑,不怒自威;像苦行僧一樣奔波,櫛風沐雨,任勞任怨。然而往往事與愿違,班主任越威嚴,越奔波,學生逆反心理就會越嚴重,班級管理難度也就會越大。尤其是高中學生,處于躁動的青春期,那么班主任的工作該如何開展才能更高效、更完美呢?
靠得更近才知道是否喜歡
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主要管理者,擁有絕對的權力,可以針對學生的表現作出獎懲。于是很多班主任在面對學生叛逆的行為或者不良的習慣時,會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力,來對其進行批評、懲罰,或者硬性提出“你看小寧,你應該向他學習”這樣的條件,將學生壓制在“乖孩子”的圈子里,并得意于自己的“成果”。殊不知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只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根本上來說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甚至還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一位聰明的班主任,應該懂得“堵不如疏”,要學會疏導,甚至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釋放情緒,待學生情緒釋放完畢,回歸理性,班主任的工作才算是“功德圓滿”。
去年高三,班內兩名學生互有好感,常常在一起聊天說笑,而且關系越來越近,甚至有時上課都會互傳紙條。一般情況下,班主任遇到這樣的情況,通常會分別對二人做思想工作,行事嚴格的班主任甚至會叫家長,或者讓二人寫檢討。殊不知,在剛開始產生早戀情愫時,阻力往往會發展為動力,使二人之間懵懂的情感變得更加堅定。即便是表面上少了一些來往,于內心深處卻會更加戀戀不舍。所以,在發現這一情況后,我沒有像其他班主任一樣采取以上措施,反而將他們調到了一桌,分到了一組。兩名學生本身也知道早戀是會影響學習的,所以都十分不理解我的行為。過了幾天,男生主動找到我,詢問我為何將他們調到一起。我是這樣回答他的:“人的情感是十分復雜的,兩個人之間,有可能會產生好感,彼此喜歡,這是人之常情。你對小麗有好感是很正常的,所以你不必自責。我把你們調到一起,是為了增進你們的了解,也許進一步了解之后,你對她的好感會發展為喜歡,或者好感僅僅是好感,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告訴你們,你們可以一起并肩戰斗,榮辱與共。希望你能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也希望你們在冷靜下來以后也能夠正確對待這份純潔的感情。”男生沉默良久。最后,我將手抄版舒婷的《致橡樹》送給了他。一段時間之后,男生女生一起找到我,女生告訴我:“老師,謝謝您理解我們,沒有責怪我們。這段時間我想清楚了,我們之間原來那種好感只是一種神秘感,我們誤以為那是愛情。可是這段時間相處之后,我發現我們之間只有同學友情,所以我釋然了。”在懵懂的情愫經過發酵與宣泄之后,兩名同學回歸理性,一場“早戀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愛他們就給他們充分的自由
在很多班主任的心里,班級管理都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尤其是高中階段,班級管理事務十分繁雜,更是考驗班主任能力與體力的時候。所以很多班主任事必躬親,為此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甚至由于精力有限,自己所教授的課程都會受到影響。在筆者看來,“事必躬親”未必是好事,因為“事必躬親”意味著“大包大攬”,剝奪了學生自主管理的權利,并不一定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與自控能力,班主任大可以放手還學生自由,讓學生承擔其應該承擔的責任,實施其應該實施的權利。在我的班級里,學生個個都是班級的主人,他們可以自主決定班會的主題,自主決定課外活動的內容與時間,自主決定班干部的任免……我認為,學生處于學生的角度,更能感知他們最感興趣的班會主題,更能掌控自己課外活動的時間,更能了解誰更適合做班干部,而在做這些工作的同時,他們也能夠形成對自己的決定負責的意識,能夠形成主人翁的精神,能夠鍛煉自主管理的能力。班主任的放手,反而成全了學生,鍛煉了學生。
給學生營造豐富的課余生活
絕大多數班主任認為,高考當前,對于高中生而言,學習是最為緊要的任務,學生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其實,筆者反而認為,這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不僅會使學生逐漸降低綜合能力,更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會加重學生心理負擔。所以我不提倡這種管理模式。在我的班里,學生有足夠的自我空間,他們不僅需要學習,還需要通過各種勞動創造良好的環境,通過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身體,通過閱讀拓展視野,通過郊游保持良好的心境……曾有教師和家長對我的管理理念持有懷疑,而時間則證明,高中學生也需要豐富的人生,也需要有滋有味的生活。
作為一名班主任,不追名逐利,卻要敢為人先,要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不隨波逐流,不見異思遷。認為自己是對的,就要勇于堅持,發現自己是錯的,則要積極改正。如此,做“不一樣”的班主任,不僅是信念,更是一種堅守,是鐘靈毓秀,卓爾不群,是若干年后回顧自己的教育生涯,笑而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