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華
我國天麻生產之所以能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歸功于上世紀80年代發現萌發菌及工廠化生產的實現,及人們在科研和生產上用純菌種培植蜜環菌菌材。天麻的有性栽培和有性繁殖既離不開蜜環菌,也離不開萌發菌。蜜環菌菌種的生產技術和配方目前已經成熟,萌發菌菌種的生產技術工藝雖趨于成熟,但其栽培種的生產及應用還有一些問題。本文現就存在的問題和規范后的技術方法簡要介紹如下。
1存在的問題
1.1萌發菌培養基配方仍較單一
目前萌發菌培養基配方主要是:①樹葉78%,麩皮20%,石膏1%和白糖1%,含水量60%。②樹葉58%,雜木屑25%,麩皮15%,石膏1%和白糖1%,含水量60%。③棉籽殼68%,雜木屑20%,麩皮10%,石膏1%和白糖1%,含水量60%。樹葉以殼斗科中的櫟樹類葉最好。櫟樹類葉是指栓皮櫟(別名花櫟樹、粗皮櫟)、麻櫟(別大橡子樹、橡樹)和槲櫟(別名細皮青岡、青岡、白櫟)。目前陜西萌發菌的產量占國內的60%以上,大多以配方②生產,其原因為:一是該省是萌發菌種生產的發源地,二是其生產配方中的樹葉成分就是以栓皮櫟為主。
1.2制袋發菌管理較粗放
萌發菌生產一般在11月~下1年2月進行。因在冬季生產時溫度低、生長慢,多采用集中多層堆放,并加熱升溫以促進菌絲生長。如溫度控制不當,通風不良,常發生菌種燒料現象,并容易感染雜菌。
1.3搬運及運輸不規范
從萌發菌種的生產廠家到栽培場地少則十幾公里,多達上千公里。菌種要經過出庫包裝、中途運輸、存儲備用等多個階段。經常出現因搬運導致破損或漏氣,從而感染雜菌,以及在運輸途中氣溫過高和透氣不良而燒菌的問題。
1.4播種及拌播天麻種子的方法欠科學
用萌發菌拌播天麻種子,首先要將萌發菌袋中的萌發菌種培養基處理成小塊或撕碎。現在撕碎的方法有三種:手撕、刀剁、粉碎機粉碎。但以用刀剁成小塊為最優,既省時、省力,還對萌發菌菌絲體損傷少。對于萌發菌種與天麻種子的用量已有規定。即1 m2用萌發菌種一袋半,天麻種子15顆。但目前應用中存在的情況是萌發菌種用量偏少,天麻種子用量過多。某些地方1 m2用天麻種子多達25個左右。在正常情況下,將天麻種子拌入萌發菌種后,即可播種。但在生產上常遇到下雨和勞力不夠等情況,造成不能及時播種,就需要暫時用塑料袋把拌入萌發菌種中的天麻種子貯存起來。容易出現3個不科學的誤區。貯存時間多達半個月或是以上。把塑料袋封緊,導致通氣不良。把塑料菌袋堆放幾層出現燒料現象。
2萌發菌種制作和應用技術的改進
2.1培養基配方
櫟樹葉是萌發菌培養基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因為這類樹葉耐腐,第二個原因是應用的幾乎是整片葉,與天麻種子接觸面積大。但因此類樹葉分解緩慢,萌發菌生長也較緩,而配方③于1993年開始制作萌發菌的培養基配方,在生產實踐中應用,萌發率好,形成原球莖的個頭大,耐腐性要優于櫟樹葉類,但它的拌播面積不如樹葉類。近幾年綜合上述萌發菌栽培種配方的優點,試驗改進的配方是櫟樹葉38%,棉籽殼40%,雜木屑10%,麩皮10%,石膏1%和白糖1%,含水量60%,達到了很好的萌發效果。此配方的優點是萌發菌絲恢復力強,拌播面積大,萌發率高,萌發個體(原球莖)大,耐腐性強。在拌播天麻種子17個月后挖天麻,有時還可見部分棉籽殼未腐爛,證實其耐腐性。
2.2萌發菌種制袋和發菌管理技術
制作萌發菌菌種的時間在年前11~12月至下1年的1~2月進行。在1~2月接種后要適當加溫。用塑料袋制作萌發菌種,很易出現因溫度管理不當出現燒料現象。加溫時要特別注意溫度。在制作和管理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