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淑蘭
1.要重視誦讀、讀背
因為是古詩文的教學,誦讀自然是首先而且必須的教學手段和目的。通過誦讀,使得傳統的有價值的東西沉淀內化到血液。真正的好課是能引起思考,能引起研討的課,能把語文烙在學生的腦子里,種在學生的心田里,真正作為種子生根發芽的只能是文本,教學的目的不是多么精彩而是通過設計把語文和文化重在學生的腦海,是一種投資性閱讀。所以讀背是最基本的,要在教學中展示這種傾向。
2.要重視語言
對言、文、義的關系,一般是追求對義的理解。但是,得“義”不能忘“言”翻譯不能代替思想和文化。文言詞語都是言簡義豐的。比如:對一些重點詞語進行推敲,對一些含義豐富而深刻的語句進行揣摩,但這種“推敲”和“揣摩”不是為了求得某種固定的答案,而是對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行涵詠、品味,并力求透過語言文字,琢磨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和豐富。這就是“訓練”。葉老曾經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 古詩文的教學就是從文本出發,這就包括對字詞句篇的揣摩和體悟,去感知文本中所蘊藏的人文精神。就能很好地保留下中國古典文化,讓學生能從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寄托。譬如,李白的飄逸瀟灑,老杜的沉郁頓挫,蘇軾的豪放達觀,李清照的清新婉約,都會隨著文本的解讀將多種風格滲透到學生的血液內化為他們語言、性格、氣質的一部分;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民傷時,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憂國愛國,這些都是對學生具有精神啟發的詩歌?!度龒{》《小石潭記》等文讓學生領略到祖國的大好風光;《愛蓮說》、《陋室銘》等文讓學生了解古代文人的處世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吸取到更多的精神營養價值。
3.要重視文化
要重新認識經典。不能只顧內容的理解,還有文的問題,怎么把文化的東西滲透在課堂里?在一個恰當的時機以一個恰當的方式展示出來,這樣的文化滲透環節要設計。要做到兩點:
(1)貼近學生:
要張弛有度,既活潑又嚴肅,處理好文和白的關系,該文起來的時候要文采斐然,該有口語的時候要白起來,訓練可以“取其形,仿其意,求其神”, 通過“再創造”的訓練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朱光潛說:“詩人的本領就在于見出常人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闭n堂上偶爾的文言對以及古詩文的仿寫、改寫都能幫助我們在作者的指點下體驗作者的“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意思來。因此古詩文改寫不僅能訓練學生的文言表達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思維品質。
(2)貼近文本:
核心的兩個能力:文本解讀能力;預設和生成的能力。不要技術化太強的指導,要注意韻味文化的東西。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詩文也一樣。或是感懷身世之作,又或是漂泊零落之感,這些都是文學家的親身經歷。通過古詩文教學,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生活“嵌入”到經典古詩文的“框架”當中,化為己用。了解文學家生活的同時也更加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真可謂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