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超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學習,形成內在、持久的學習動力。讓學生能矛盾親身體驗,方法自主尋找,思路自主選擇,規律自主發現,促使學生樂于學習,參與學習,善于學習,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就會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理念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核心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要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生擁有課堂學習的主動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充分明確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學生“學”。要采取適當的方式和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促進學生自主性發展。下面以《故都的秋》為例,談談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的幾點做法:
一、精心設計課前預習提綱
在仔細鉆研教材后,先把《故都的秋》的課前預習內容打印成預習提綱發放給學生。根據內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有填空,有問題串,讓學生自己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突出課程內容的常規性知識要求。同時預習提綱上還要適時地插入一些聯系生活實際的語文知識,以促進優等生開闊視野,使各類學生各有興趣,各有所得,共享預習的樂趣。這樣,讓學生慢慢地在不自覺中習慣預習,接受預習,離不開預習。
二、指導學生預習,鼓勵學生質疑,讓質疑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疑是思之始,學之源。學貴有疑,很多事實已經證明疑而后成的道理。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發現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會疑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因此在預習時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質疑。
在《故都的秋》的預習提綱上,可以留下讓學生提問題的地方,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把自己有疑問的地方或自己產生的新的見解,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課堂進行學習交流。
三、引導學生自學課文,讀、練結合
在《故都的秋》課堂教學中,要重視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自學、自悟、自得,真正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并且要對學生強調:在課堂上自學,絕不是“自發學習”,更不是“放任自流學習”。所以,在引導學生自學時,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在閱讀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必須有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有目的、有順序地進行讀練。
在《故都的秋》教學中,可以根據課文的不同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堅持“讀、練”相結合,精心設計自學要點。注重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分這樣的三步走:第一步,學生先按自學要求,自學課文。第二步,分小組討論,排疑解難,互相補充,準備作嘗試性講解分析。第三步,學生嘗試講解分析課文重點,注意發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學生評析時,教師相機點撥,以加深拓寬,落實訓練。
四、將問題進行分解,把學習的過程向課前轉移
傳統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教師總會喋喋不休,生怕教學有一丁點的遺漏。殊不知,這樣的喋喋不休恰巧是代替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放棄了思考,放棄了學習的主動權。學生對新知的獲得僅僅是靠單純的聽、機械的練所完成的,預期的教學效果是要靠多次重復再現來實現的,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所以,在《故都的秋》教學中,要改變教師“介入”的方式。把整個課堂中需要學生掌握和理解的內容分解為幾個層次,將學生能自行解決的處于梯度底層次的問題于課前交給學生,把學生從課堂中的被動接受引導為主動探索。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將教師身份徹底的由教學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參與者。
五、學無定法,但高效學習肯定有法
在《故都的秋》的教學中,幫助學生分析自身的學習特點以及能力的優勢與弱勢,使學生懂得如何揚長避短。如,一個學生了解自己的視覺記憶要明顯優于聽覺記憶,意義記憶效果要強于機械記憶,那么,他在學習中會更注重理解性的學習,同時發揮視覺記憶的優勢。每個學生個體之間在學習能力上是有差異的,讓學生能夠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明確自己在哪些方面比別人強,哪些是自己的薄弱環節,并針對自己薄弱環節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