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向華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事先要有充分的準備。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培養學生預習習慣和提高預習能力正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閱讀“單元總述”
單元總述的內容既介紹了本單元五篇課文的中心內容,也分別概述了每篇課文的基本內容,同時,還提出了本單元學習重難點,學習要求及學習方法。只要學生提前認真閱讀,就能做到明題材、知體裁、知學法。這就好比去公園觀景一樣,初進門者,先看看游覽路線圖,整體了解一下和公園有關的文字信息,這樣既方便自己游覽參觀,少走不走冤枉路,也有利于自己有重點的參觀,獲取更多的知識,否則,參觀有可能就是走馬觀花,毫無收獲。
人教版七下第一單元的內容總述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幸福的回憶,美好的向往,也會有小小的煩惱…… ”。學習這個單元,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并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這段文字就是學習這個散文單元的“線路圖”,“成長的過程中,有幸福的回憶,美好的向往,也會有小小的煩惱”這句話就是對課文內容的綜合性分述,讓我們明白本單元以“成長”為話題展開,有幸福快樂的,也有令人傷痛思考的。“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一句明顯提出了學習要求,既要達成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訓練目標,又要完成語文基本能力訓練目標。學生進入文本前明白了這些,自學過程中自會有的放矢。
二、閱讀“教材插圖”
通常情況下,教材編者都會精心選擇有典型性的課文插圖放在教材最初幾頁,其用意也顯而易見,既想借此吸引學生眼球,激發起求知欲、想象力,更是想以此為契機,從一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輕松便捷的展開對相應課文的學習。但是,平時教學中,老師大多忽略了插圖在教學中可以起到的提示影響作用。
三、閱讀“課前提示”
課前提示是幫助學生老師宏觀了解課文內容的最好渠道,它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對課文有初步印象,有利于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理解。很多“課前提示”的文字像是影視劇中的旁白,文字優美,語言精煉,具有極強的概括性和導向性,大致說來,它有以下作用:
1.激發興趣,啟發思考。“五月初五端陽節,幾百索子,做香蕉子,各種風俗帶給人們多少樂趣,單是一個小小的咸鴨蛋,就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心,誰能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么出如許滋味?”這是《端午的鴨蛋》(人教版八下)一文的課前提示。這段文字就能引起讀者對端午習俗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單是”一句揭示了課文的內容,“倘若”又讓人鄉情頓生。指導學生讀好這段文字,自會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奠定極好的感情基礎。
2.交代背景,引出課文。《黃河頌》(人教版七下)課前提示中有這樣一句話:“當抗日烽火燃遍中國大地時,詩人隨軍……”《土地的誓言》課前提示中這樣寫道:“……抗日戰爭爭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關內外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這些文字都巧妙地簡潔的交代了課文的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對文本的理解。
3、提示內容,引起共鳴。“少年杜小康,因家庭變故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難和精神的孤獨壓迫著他,同時也錘煉著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后……你有這樣“長大”的感受嗎?”《孤獨之旅》。“你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已有了主見。
四、 閱讀“研討與練習”
“研討與練習”充分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要求,目的是為了引導認知、強化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所設計的作業在課前、課堂就由老師根據教學需要,讓學生或獨立或小組主動積極參與思考談論,從而得出相對豐富完善的結論。因此,作為教者,切不可把課文教學和練習處理分割開來,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在讀書中解決問題,提升認識和能力。
具體說來,課后練習設計是很講究的,設計者經過精心思考,問題有創新、有難度、有梯度、有廣度,既緊扣教材又聯系生活實際,既體現語文基本能力又考察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學生認真思考獨立完成后常常會獲得愉悅感。
教學之前,教師通過仔細研讀課文,設計出適合本課的教學方案和步驟,指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做到有效的預習,再在教學中,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有針對性的進行各類“閱讀”指導,讓“以生為本”的理念貫穿在教學設計的每個環節,語文學習就會變得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