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成珠
(寧夏鹽池縣王樂井鄉鴉兒溝小學,寧夏 鹽池 751500)
?
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
黎成珠
(寧夏鹽池縣王樂井鄉鴉兒溝小學,寧夏 鹽池 751500)
國內外對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研究多是針對于閱讀能力的某個方面的,或者是閱讀能力與其它能力相關的研究,如閱讀能力在數學知識學習上的應用、閱讀能力與交際能力的關系等。在如何提升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方面經驗總結式的文獻不少,其中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研究也不少見。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實踐與總結。
信息技術;個性化閱讀;學生
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個性化閱讀是學生個體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并與非認知因素互為影響的活動,存在著個體差異,它是學生借助文本與作者對話的心理過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本文通過四個方面對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進行了系統性研究,目的在于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幫助和建議,以實現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整體性的提升。
個性化閱讀是學生個體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并與非認知因素互為影響的活動,存在著個體差異,它是學生借助文本與作者對話的心理過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它要求教師重視、珍視閱讀主體(學生)對客體(文本)的不同的認識和感受,并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閱讀興趣、閱讀風格、閱讀品質以及養成良好的、富有個性的、健康的閱讀習慣,從而在一定階段內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鑒賞水平。它是讓閱讀成為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閱讀成為張揚個性的舞臺。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文化積淀、審美情趣以及性格性情的千差萬別,因此,它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
(一)學生方面。
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學生自身的因素是影響其閱讀能力發展的最根本原因。對于語文愛好型學生來說,學習語文可能具有“功利性”,即為了考試而學習,這使得語文閱讀的“精神培養”目的難以展現;對于語文學習困難型學生來說,在學習中并沒有獲得學習情感上的滿足,因此語文學習對于他們來說是枯燥無味的;對于被動學習型的學生來說,由于缺少對語文閱讀的興趣,積極閱讀較少,僅有的課外閱讀集中在漫畫和小小說上,是因為這些書籍讀起來感覺輕松休閑,并不受“學習成績”的約束。可見,小學生本身對語文閱讀千差萬別的認知影響了他們個性化閱讀能力的發展。
(二)教師方面。
多年以來,繁重的教學任務和應試教育使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的理解已經偏離了情感感悟,在教學過程中力求使學生閱讀速度加快、找到得分點,重視知識教育而不重視人文教育,即使課堂安排的再豐富,缺乏感情的教學也難以達成教學效果的提高,在這種教學條件下,要想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更是難上加難。
教師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為促使學生走向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個性化”閱讀活動開辟合理路徑呢?我在以下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與嘗試。
(一)創設信息化環境,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閱讀就是指利用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等,支持學生的閱讀,并促進學習者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合作與交流以完成閱讀活動。心理學認為,記憶實質上是感知過的事物在人腦中留下的痕跡,所以靠多種感官感知則比單靠某一感官感知留下的痕跡要多、要深。在傳統的教學中,大多數同學只知道用單一感官感知,要么只用眼看,要么只讀,要么只是手寫,而很少多種官并用,故學習的效果就差。為此,我們要求學生在記憶過程中,盡可能調動多種感官,協調記憶,做到眼看、耳聽、口讀、手寫、腦記。而通過信息化環境的創設,就可以為學生再現課文中的場景,更可以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比較、分析等等學習活動,讓語文課堂中的互動活動從“聽、說、讀、寫”向更多方面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閱讀提供了多樣的認知工具和豐富的學習資源。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型的資源媒體和工具,如光盤、因特網等,光盤的容量之大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與之相比,網絡更是一個信息的海洋,這樣就為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二)創設安全、自由的空間,促進學生自覺參與個性化閱讀。
當文本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教師始終要牢記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我們不需要喋喋不休地講述故事背景、作者介紹、分析課文,我們不需要把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拋向學生并讓他們一一作答。我們首先需要千方百計地營造寬松的學習氣氛,不遺余力地讓他們正確地、深入地閱讀課文,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其次我們應了解并尊重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內容和組織方式都是存有差異的,他們在閱讀中產生的興趣點、切入點和難易點也是不同的,因而給學生一個安全、自由的體驗表達的空間,認同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不同的認知結構并“因人而異”是促進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關鍵。如在學習第一組課文時,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的視頻功能,讓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播放視頻,然后自主閱讀,讀出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在這樣“安全”“自由”的閱讀時間與空間里,才能“自覺”地思考,才能從不同的角度把握、分析和賞析文本,使閱讀成為個性化的行為。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讀出個性的色彩,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師要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如在教學《臺灣蝴蝶甲天下》一課時,教師在課前精心制作各種各樣蝴蝶飛舞的動畫圖片,并配上動聽的音樂和甜美的解說,告訴學生今天老師給他們請來了一群可愛的蝴蝶朋友,然后出示蝴蝶飛舞的圖片,把它們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200多萬只蝴蝶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山石溪水畔翩翩起舞,猶如片片彩霞在空中飄動。游人來到這里,仿佛進入了神秘的仙境,頓時感到日不暇接,心曠神怡”的境界,這樣學生很容易人情入境,情感被激發出來,從而也就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總之,閱讀應尊重多元性,弘揚個性化,只有放手讓學生閱讀,才能實現課堂閱讀的百花齊放。實現個性化的閱讀目標,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我們要努力做到多元解讀緊扣文本,個性飛揚杜絕隨心所欲,思維馳騁遠離胡思亂想,這些便是我們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探索教學之路上所要不懈追求的方向與境界。
[1]蔣崇勇.個性化閱讀的教學探索[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2-03.
[2]唐傳賢.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學生個性化閱讀[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05.
G623.23
A
1671-864X(2016)10-01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