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增
在路上看風景
謝永增

《豐收的喜悅》謝永增/作
每次到呂梁寫生,看到的很多景物都裝在心里放不下,想想也不過是老百姓身邊的場景,這些不太引人注目的景物卻讓我念念不忘,常常反映到作品里,時間久了成了情結,正是這樣的情結讓我對呂梁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十多年前初到呂梁,到處跑的是毛驢車,偶有一輛汽車開過,塵土飛揚,但那時沒有感到落后和貧困,生活很真實。拿上一封介紹信,便可暢行無阻,走到哪里人們都互相信任。記得在臨縣兔板鄉政府,鄉長很熱情,給我們做了熱乎乎的面條,吃得汗流滿面。在八十年代那個貧困的地方,能吃碗面條已經算得上大餐了。那天晚上鄉長約我們到他居住的窯洞里作客,還從柜子里摸出兩個蘋果讓我們吃,真誠的目光讓我們無法拒絕。那一夜雖說被窩里還有小動物做伴,但還是覺得很溫暖。
我是農民出身,了解農民的情感,也知道農民的喜好。到農村去就是要適應環境,我曾與一位同行到呂梁寫生,中午在老鄉家吃飯,老鄉在窯洞里燒柴做飯,草木灰到處
飛揚。飯熟了老鄉給我們盛飯,她用身上的圍裙在碗里擦了一下灰塵,這個動作讓那個同行受不了,飯他一口也吃不下。我是農村長大的,對此早習以為常,感覺如此生動,要是拍成電影一定是不錯的鏡頭。

柳林寫生謝永增/作

《惠風輕輕的從故鄉吹過》謝永增/作
不了解農民的生活習慣,很難畫得入情入理。我慶幸生在農村,慶幸有過的經歷,不然鄉村的情感也很難把握。在我繪畫的初級階段,主要以家鄉為精神寄托,描繪的也是我熟悉的生活。收割的,打場的,澆地的,還有那些讓我始終記憶猶新的景物,兩進院的老房子,三百多年的老槐樹,曾經爬過的老墻頭……每次回老家過年,都要在兒時玩耍的地方走上好幾圈,如今好多東西都已經不見了,讓人覺得很失落。
來呂梁最好的季節是冬季,沒有了夏日綠色的躁動,滿山披上了枯草色,這種醇厚的黃土味道,是地道的呂梁本色。望著窯洞里冒出的淡淡青煙,聽著老牛發出低沉而有力的叫聲,這聲音感覺好熟悉,好厚重,好安穩,有撫慰心靈的力量。
這幾年呂梁的農村在發生變化,新房子多了,但一些很有意思的老房子在慢慢消失,與很多年前熱鬧的場景相比冷落了很多。現在村里人煙稀少,冷冷清清。我寫生的地方大都比較貧困,只有在那里還保持著淳樸的原始狀態。我曾問過幾個老人,日子過得怎么樣,老人都說比過去強多了,原來的生活條件是什么樣可想而知。
這些年我對農村民居的興趣勝過了對大山的關注。大山離我的心太遠,沒有親近的感覺,拉也拉不近,所以不愛畫。村莊就不一樣了,從小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每次到了農村就如同回到故鄉,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口子。有一年到柳林拍雪景,在一個叫不上名的小村莊,看到一戶快要倒塌的老門樓,用幾根木頭支撐著,仍然傲雪屹立,一下子仿佛看到了八十多歲的老娘拄著拐杖在門口盼我歸來。我一下呆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前的場景讓我忘了自己的存在,眼里不知是雪水還是淚水。振奮,驚奇,自然界總有讓你感動的景物,讓你暢想,引你神往。畫畫的人需要保持這樣的狀態,不然再好的景物也不會和你發生關聯。
呂梁對我來說已不再是地理名稱,來呂梁不僅僅是為了寫生,也是為了放慢腳步,放松心情,這是個積累的過程,立竿不一定見影,需要慢慢等待,悟得好有可能前行,修煉不好可能白忙一生,藝術之路就是這樣。

謝永增簡介:
謝永增,1961年生,河北深州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美術展覽,曾獲全國首屆中國山水畫展銀獎、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學術大獎、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銅獎、優秀作品獎等獎項,作品被多個政府機構、美術館、博物館等處收藏,出版多部個人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