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松鋮
萬千姿態 神韻搖曳
葉松鋮
吳洪志來自山野、 來自美麗的鄉村,他的身上有著天然的土性,稟賦決定了他的氣質和修養。他與土地之間,是嬰兒和母親的關系,生命的臍帶一直連接著他們,難以割舍。因此,他對生活的體驗自然就具有敏銳的認知和藝術的覺識。這是他與體制內畫家和學院派畫家本質上的不同。自古以來,畫家重門戶之見,講承襲關系。古代把畫家分為兩種:一是院體畫家,這類畫家受宮廷供養,他們有身份有地位,風光無限,享受藝
術的特權;一是在野的畫家,這類畫家心胸淡泊,他們結屋林泉,超然脫世,以筆墨養精神,以山水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應該說,這兩類畫家在價值取向上是有區別的,對藝術的探究與領悟也各不相同。然而,真正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并取得重大建樹的,則往往是那些鐘情山水、熱愛自然、心地淳樸的所謂在野的畫家,如元朝的錢選、黃公望、倪云林、王蒙、吳鎮以及清初的石濤、八大山人、浙江、石溪、龔賢等,正是他們的出現,為中國畫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吳洪志來自山野,來自粗樸的鄉村,我們也可稱他是在野的畫家,這不是貶義,而是價值衡量的標尺,一種品質的認定。生活給予了吳洪志的豐富的養料,這是原動力,是藝術最早的萌發與覺悟。吳洪志愛梅花、種梅花、畫梅花,這不單單是感官之愛,而是一個真正的畫家內心的觸動,是文思的過濾,是審美過程中的靈性再現……

《香雪海》吳洪志/作

《鐵骨紅梅精氣神》(右圖)吳洪志/作
古人稱民間畫家或者說那些隱遁山林的畫家為在野畫家,現今有人叫草根畫家。無論“在野”或是“草根”,他們都與煙火有關,與泥土、田園、山水有關。吳洪志有生活的優勢,他與他筆下的梅花一樣,扎根巖石,飽吸山川靈氣,他們之間早已有了一種心靈的溝通。這種溝通,不是閉門造車,憑空想象,而是對梅花自然之性的熟知,是相互間氣息的貫通。我們都知道,畫家的藝術識見來源于兩個方面:生活實踐與學養積累。這兩個方面都需要后天來完成,吳洪志將兩者的關系實現了很好的平衡,他一邊學習、深研前人的畫理、畫法,一邊在生活實踐中印證自己所學。他用藝術的感悟,去發現和認知梅
花的習性。力求突破審美慣性,從固有的羈絆中掙脫,形成自己的風格和氣質。

《梅雪精神 香滿乾坤》吳洪志/作
吳洪志筆下的梅花可謂萬千姿態,神韻搖曳,這不是溢美和夸張,而是一種審美認知。從梅花的形態,我們可以看出,吳洪志的每一幅作品,絕非敷衍之作。他的圖式構成,沒有滯澀之感,揮灑頓挫間,寫出了梅花硬朗、勁拔,鐵骨錚錚的君子之風,表現出一種生命的韌性和頑強,極具藝術張力。他的梅花剛勁中蘊含柔情,造型上不矯揉造作、嘩眾取寵,更無呆板、僵硬的感覺。線服務于形,而形又充分彰顯了線的力量。中國畫重意不重形,意是一幅畫的神韻,也是精神指向,但吳洪志在梅花的布局安排上,形和意同屬一體,水乳交融,形似和神似皆達到了一種近乎完美的統一。
中國人喜歡梅花,以詩誦之,以筆繪之,梅花既是“四君子”中的成員,亦是“歲寒三友”中的一分子。毛澤東在《卜算子·詠梅》中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是一幅氣魄宏大的詠梅圖,它揭示了梅花高遠、曠達的情懷以及樂觀、堅貞的精神品質。讀吳洪志筆下的梅花,同樣能讓人感受到梅花高潔、脫俗,鐵骨柔情的君子風范,甚至能透過圖式本身體味到氣韻的涌動,雖說筆下梅花萬千姿態,但梅花的精魂始終縈繞其間,觀者于浮想聯翩中,情感得到陶冶和洗禮。

《紅梅雪里見精神》(左圖)吳洪志/作

《觸目橫斜千萬朵》(右圖)吳洪志/作
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說:“畫家以神品為宗極,又有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出于自然而后神也。”這是一種量級的疊加,說明藝術是在不斷的領悟和探索中日臻完善的。吳洪志深得自然造化的玄妙和神奇,他將自然的“像”融于自己的情感之中,通過審美體驗,升華自己的人格,久而久之,筆下之梅,便有了自己的靈魂。從自然攝取到精神超越,吳洪志實現了文思到筆墨之間的過度,他讀懂了梅花,而梅花也讀懂了他。正如古詩所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吳洪志與梅花可謂氣血相依、心心相印,他抒寫梅花,其實更是抒寫自己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吳洪志簡介:
吳洪志,中國著名書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名家網藝術委員會委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成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美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大別山書畫院名譽院長,北京中和百年書畫院畫家,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會員,中國文化藝術家協會會員,人民藝術家書畫院書畫家,中華書畫報特聘畫家,四川省農民書畫協會平樂古鎮副會長。作品及資料收入《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高級人才庫》,入編《中國藝術大家》《國史人物大辭典》《祖國雜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