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茶館》背后的文化內涵"/>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狄玉潔
?
當送葬變成絕響
——論《茶館》背后的文化內涵
○狄玉潔
摘 要:在《茶館》的結尾,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三人撒紙錢為自己送葬,這一場景悲慨而蒼涼,具有強烈的沖擊力,體現了埋葬三個時代的主題,并將全劇推向高潮,成為整出戲的絕唱。這一情節的設計從某種程度來講是老舍之死的映射,體現了其蘊藏的滿族文化心理,表達了作家的文化訴求及對國家命運的拷問與反思。
關鍵詞:送葬 死亡故事 滿族文化心理 文化融合
《茶館》的問世為中國的戲劇寫作樹立起一座豐碑。在結構上的創新使文本的內涵無限增值,內容以小空間反映大社會,是半個世紀中國巨變的回聲。幾十年來關于《茶館》的研究、評論屢屢見諸報端。本文則主要以文本結尾三個主人公撒紙錢為自己送葬為著眼點,探究這一場景背后作家的創作心理及隱藏的文化內涵。
劇本文本《茶館》和作為舞臺劇的《茶館》,反映出文學本與演出本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與縫隙,具體表現為:搬上舞臺的《茶館》,對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三人撒紙錢的場景采用了慢鏡頭的方式進行處理。這一片段在原劇本中只有兩千多字,占整個文本篇幅的十分之一,但在兩個多小時的演出過程中卻被安排到二十分鐘左右,相信很多觀眾看到這里都會在心中產生強烈的震撼。王利發一生為了生計不斷努力,“我變盡了方法,不過只為了活下去”,可“莫談國事”并不能使他豐庶富裕、泰然自得地憑借茶館活下去。龐四奶奶的逼迫,小劉麻子的算計,小吳祥子、宋思子的欺壓……他奮斗了一輩子,卻始終看不到生的希望,撒完紙錢后他懸梁自盡。秦仲義傾其所有實業救國,卻在帝國主義的欺壓下傾家蕩產。常四爺是滿洲沒落貴族的典型代表,性格剛毅耿直,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而被抓坐牢,滿洲國傾覆之后自食其力,并參加過義和團,但一直窮困潦倒。“我愛咱們的國啊,但誰愛我呢?”他從心底發出絕望的呼喚。他們三人用一生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到頭來卻兩手空空,敲盆而歌,為自己送葬,不僅埋葬了自己的苦難,也埋葬了自己的希望。有德行的人無力回天,每況愈下,無德行的人世代繁衍,甚囂塵上。歷史并非遵循進化論的軌跡前行,可怕的循環如同鬼魅一樣逡巡于三個時代。算命、拐賣、特務、流氓,這些職業的世襲成為一種象征。這三個世代雖然前后相繼,但新的卻是舊的重演,而且將舊的因子發揮得淋漓盡致,直至毀滅。在所有的人疲于奔命,想方設法在黑暗中立足時,崔久峰似乎成為一個局外人,“我可看透了,中國非亡不可。”舊的三個世代自稱一體,老舍讓它們在三個老人的控訴中漸漸淪落。“送葬”成為黑暗時代的最強音,成為舊時代的一記重錘。在老舍心中是相信斷裂存在的,他以這種死亡的形式為時代的終結增添了雄健色彩和剛性力度,使死亡之音成為絕響。
死亡方式的自覺選擇,無疑體現了深廣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個體的審美意旨。與西方常常為雪恥進行決斗不同,東方世界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往往選擇自殺。老舍文學中自殺者就有十幾人,且大多數都是好人。冰心曾說過老舍的作中好人自殺的多,跳河的也多。在老舍的第一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主人公李靜無法與自己心愛的人相愛便跳河自盡。《四世同堂》中祁天佑老爺子受到屈辱后沒有回家,徑直走進西直門外一頭扎進河里。《駱駝祥子》里的小福子也是死于剛烈的節氣。《茶館》中三人撒紙錢為自己送葬,是人極度悲觀失望之舉,無疑也是自殺的一種形式。死本來就是失敗的心理所致,死的無足輕重更將這種失敗感深深推進一層,然而卻不能不死,因此生的尊嚴已喪失殆盡。十年后,老舍自投太平湖,可以說是這種心理基調的一次呈現。20世紀80年代,舒乙曾在一篇介紹老舍的文章中寫道自己的父親在去世18年后的一天,“當我和我的朋友們拍完父親的舍身之地走出太平湖遺址的時候,城市的喧鬧重新包圍了我們,陽光斜照著德勝門樓,我突然想起《茶館》的結尾。王掌柜和父親的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還有那舞臺上象征著轉機的陽光和眼前的陽光也是何等的酷似。”[1]他將自己寫成了一部作品,因此結尾采用送葬的范式乃是與作者的心靈同構。舒乙說:“我見過不少好心的朋友,他們對我說,老先生性子太暴,其實,忍一忍,躲一躲,過了那可怕的幾天也就過來了。”“聽到這兒,我總是直截了當地反駁道:‘你不了解他,不會的,他必死無疑。活過了八月二十四日,活不過九月二十四日,活過九月二十四日,活不過第二年的九月二十四日。’”[2]
這種骨子里頑強與倔強正是滿族人所具有的強悍生命力,重品格民族文化精神的流露。對于滿族出身的老舍而言,民族身份和旗人心理已經成為他精神氣質的一部分。“我對一切人和事,都采取平和的態度,把吃虧當做是當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宗旨和基本的法則上,什么事都好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畫好的界限……正像我的母親。”母親給了他生命的教育,當在做人“超過自己畫好的界限”受辱時,他就毅然自沉太平湖,把生命完整奉還給母親。我們當然不能將《茶館》結局的設計等同于作者的人生選擇,但那其中所隱含的作者受自己所屬種族文化影響起來的生命態度,義不容辱的生死觀,以自己剛烈的風骨氣節,完成了對滋養、陶冶他的滿族文化的全部回報。老舍并不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他摯愛自己的民族,與自己落難的民族休戚與共了一輩子,但他同時出自于一個國家的良知,希望探求出振興中華民族的良藥。他從西方現代文化中選擇國民意識與國家觀念,守秩序講原則精神,作為強化國人內在心理機制的思想武器。從漢族文化中,提煉出儒家重德,為民政治,中庸和內省的文化內涵,并將滿族文化中旗人自然豪悍的生命形式穿插其中。他站在文化發展的高度,對中國滿漢文化中最普遍與最核心的諸多觀念進行分析與對照。因此,在文化選擇與重造上,老舍有一種文化自覺,他深刻感到作家“對于一切負著責任,前五百年,后五百年,全屬他們管”[3]。老舍認為真正的幸福出自健美的文化,而健美的文化需要有一種力度。這種具有原始生命力度的東西在漢儒文化中找不到,而在滿族文化中仍然強壯地蘊藏著。老舍將這些唯美的文化精神賦予他的情感色彩,這些與漢儒文化精神共同構成老舍的文化理想。老舍得益于滿,受益于漢。他通過作品表述自身對滿漢文化傳承及社會心理結構中文化歷史內容的哲學詮釋和對生活價值的拷問,并自覺擔負起整合多種文化的責任,使滿族文化因素在作品中有機融合,實現藝術價值與精神價值的最大化。
作者以其特有的文化身份,將送葬變成絕響,奏響了民族文化的最強音。西方觀眾看了本劇曾評論“擺在我們面前的誠然是一部文學作品,它更是一部社會學的貢獻。”它既契合了那一時代文學普遍面向社會,圖解歷史的趨勢,同時又傳遞出作者的文化理想。這二者之間的平衡使它既是時代的產物,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它所處的時代,成為恒久經典。
注釋:
[1]舒乙:《歷史在這里沉思(1966-1976年紀實)》,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
[2]舒乙:《我的思念》,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
[3]老舍:《老舍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頁。
參考文獻:
[1]舒乙.歷史在這里沉思(1966-1976年紀實)[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舒乙.我的思念[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3]老舍.老舍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41.
[4]崔明芬.老舍——文化之橋[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皮埃爾·馬卡布魯.東方舞臺上的奇跡——《茶館》在歐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
[6]曾令存.《茶館》文本深層結構的再解讀[J].中國現代文化研究叢刊,2009,(05).
(狄玉潔 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