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給予”類三價動詞有兩種基本的句式結構:“NP1+VP+Np2+NP3”雙賓格式和“NP1+P+NP2+VP+NP3”格式。本文根據蕭國政先生的傳息語法理論,對這兩種基本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配價成分可缺省與不可缺省的情況做出解釋。配價成分能否缺省,即NP2或NP3在具體的句子中被省略后句子是否仍然成活,這不僅取決于句子的語形結構和語義結構,還取決于句子的語息結構。
關鍵詞:配價語法 語息 三價動詞 給予類動詞
一、引言
隨著配價語法研究的深入,學者們試圖區分并溝通不同層面的語法現象,為此,國內外不少學者提出了不同層面的配價理念。廖秋忠、范曉、張國憲等認為配價是一種語法范疇,即配價是語義平面的概念;袁毓林認為“價”是建立在句法基礎上的語法范疇;吳為章認為“價”是一種句法—語義范疇。
蕭國政先生在《漢語語法研究論》中提出了語法研究的“三個世界”理論。語法研究的三個世界,是指語法的組形規則世界、釋義規則世界和傳息規則世界,每個成活的句子都是特定語言中的一個語形結構成活、語義結構成活、語息結構成活的三成活語法實體。傳息語法理論的出現,是我國語法研究由句法結構研究到語言功能研究的重要轉變,語言作為人類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從本質上講是信息的載體。從語息的層面去考察動詞的配價問題,是從言語交際本身出發對句子進行的動態規則揭示,能充分解釋動詞后的配價成分是否可缺省的問題?!敖o予”類動詞如“給、送、獎勵、授予、賞賜”等是被國內外學者所公認的三價動詞,本文以“給予”類三價動詞作為研究對象,從語息的層面探討其配價成分的缺省問題。
二、“給予”類三價動詞及其構成的兩種典型句式
“給予”類三價動詞是典型的三價動詞,“給予”作為一個事件、一個行為動作。“給予”事件可以描述為:施事主動地把受事給予與事。承擔“給予”事件的動詞就是“給予”類動詞。如:
補給、償還、賜予、交付、供給、獎勵、授予、賞賜、補助、慰勞、出租
配給、犒賞、補貼、支援、奉送、輸送、投遞、示范、傳授、提交、回敬
從三價“給予”類動詞所構成的常用句式來看,“給予”類動詞常常可構成兩種最基本的價位格式:“NP1+VP+NP2+NP3”雙賓格式和“NP1+P+NP2+VP+NP3”格式。
雙賓格式中為謂詞所支配的語義成分有三類:施事NP1、與事NP2和受事NP3,施事NP1為句子的主語,與事NP2是動詞的間接賓語,而受事NP3為直接賓語。
“NP1+P+NP2+VP+NP3”格式中為謂詞所支配的語義成分也有三類:施事NP1、與事NP2和受事NP3,施事NP1為句子的主語,P為介詞跟與事NP2相結合在句子中作狀語,受事NP3在句子中作賓語。
三、從語息層面探討給予類三價動詞的兩種典型句式
陳昌來認為,配價是一種語義范疇,對于“給予”類三價動詞的兩種基本式,他也只是從語形和語義層面進行了探討,從語形—語義的角度分析了配價成分的缺省現象。在配價成分缺省的情況下,句子能否成活,不能只從語形—語義的角度進行判斷和解釋,而要從更深的層次即語息層面進行探索。本文根據蕭國政先生的傳息語法理論來探討三價“給予”類動詞所構成的“NP1+VP+NP2+NP3”雙賓格式和“NP1+P+NP2+VP+NP3”格式。
(一)“NP1+VP+NP2+NP3”雙賓格式
“給予”類動詞中有一類動詞只能構成雙賓格式,這一類動詞主要有:“補充、賜予、償還、賦予、獎勵、退還”等,它們只能適應雙賓格式,而不能適應帶介詞的格式。如:
(1)李明還了我幾本書→?李明向我還了幾本書
(2)時代賦予我們青年一代新的使命→?時代給我們賦予了新的使命
這些只能適應雙賓格式的“給予”類三價動詞,作為語義結構中的謂元,可以支配三個性質不同的配價成分。然而,這只是從靜態的語義結構角度來分析的,在動態的句子里,這三個配價成分在句法結構中有多種變化,即某個配價成分缺省。根據三個配價成分的缺省,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有些可帶雙賓語的“給予”類動詞的與事(間接賓語NP2)可以缺省,受事NP3卻不能缺省,從而構成“NP1+VP+NP3”格式。如:
(3)公司無償奉送了老王幾樣東西→公司無償奉送了幾樣東西→?公司無償奉送了老王
(4)單位分配給王老師一套住房→單位分配了一套住房→?單位分配給老王
第二種情況:有一類可帶雙賓語的“給予”類動詞的受事(直接賓語NP3)可以缺省,但是與事NP2不能出現缺省,從而構成“NP1+VP+NP2”格式。如:
(5)單位獎勵了老王一套房子→單位獎勵了老王→?單位獎勵了一套房子
(6)學校接濟了李明幾百元錢→學校接濟了李明→?學校接濟了幾百元錢
第三種情況:可帶雙賓語的“給予”類動詞的所有配價成分都不可缺省,如:
(7)皇上賞賜元帥三百兩黃金→?皇上賞賜元帥→?皇上賞賜了三百兩黃金
(8)時代賦予了當代青年一項光榮的使命→?時代賦予了當代青年→?時代賦予了一項光榮的使命
將“NP1+VP+NP2+NP3”作為基礎式,那么配價成分缺省的結構式就叫其變式,這樣一來就有兩種變式:“NP1+VP+NP3”和“NP1+VP+NP2”為什么有些動詞NP2可缺省NP3不可缺少,而有些卻是NP2不可缺省NP3可缺省呢?
漢語同印歐語相比較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漢語的名詞性成分在具體的話語中有很大的省略性。從傳息的角度來講,這是句子的信息結構中信息的省略。一個句子是一個以問答為背景的題述結構,三個以上的詞語構成的句子,常常由多個題述結構構成。
對于第一種情況:如例(4)“單位分配給王老師一套住房”,這個句子的話題是“單位”,它包括兩個新信息,第一個新信息是“單位分配了什么”即“單位分配了住房”,第二個新信息是“房子分配給了誰”。作為一個沒有上下文的抽象句,要交代分配事件,人們更為關注的是“分配了什么”,而不是“分配給了誰”。因此,對于“出租、分配、奉送”這一類“給予”類動詞,受事NP3顯得比與事NP2更為重要。
對于第二種情況:如例(5)“單位獎勵了老王一套房子”,這個句子的話題是“單位”,它包括兩個新信息,第一個新信息是“單位獎勵了誰”即“單位獎勵了老王”,第二個新信息是“單位獎勵了什么”即“單位獎勵了一套房子”。作為一個獎勵事件,獎勵的行為能使某人獲得明顯的利益,人們關注的信息重點是誰獲得了利益而不是獲得的利益是什么。因此,相比較而言人們更為關注第一個新信息而不是第二個新信息,在出現配價成分缺省時,與事NP2不可以出現缺省,受事NP3卻可以出現缺省。
對于第三種情況:有些“給予”類三價動詞的三個語義成分在句子中均不可缺省,這些動詞主要有“賜予、賦予、賞賜、給予、給以、施與、賜給、遞交、賠償、供給”。這些動詞的特點有:雙音節、書面色彩較濃,在一般的場合其使用頻率很低。語言結構中成分減省的目的在于使交際更為方便,因此,減省的語言成分往往是使用頻率很高的詞語。
從語形上來講,“單位分配給王老師”“學校獎勵了一千元”都是可以成活的,主語、謂語、賓語全部都具備,但這個句子之所以不能成活,就在于它不能表達完整的信息。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一個抽象的句子要將分配事件表述清楚,最為重要的新信息是不可以被忽略的。而最為重要的新信息,通常是由給予動作的性質決定的,如獎勵事件決定了信息的重點是“獎勵了誰”即與事NP2。如果一個句子中最為重要的新信息被省略,從語息的角度講它是不能成活的。
(二)“NP1+P+NP2+VP+NP3”格式
另有一些“給予”類動詞只能適應“NP1+P+NP2+VP+NP3”格式。如:
(9)他們向中文系推薦了一名優秀教師。
對于此種格式,其配價成分的缺省情況只有一種可能,即與事NP2缺省,受事NP3不可缺省,成為“NP1+VP+NP3”格式。如:
(10)他們向中文系推薦了一名優秀教師→他們推薦了一名優秀教師→?他們向中文系推薦了
(11)政府向社會頒布了幾條新法令→政府頒布了幾條新法令→?政府向社會頒布了
NP3在句子的信息結構序列中為最后的新信息,即信息焦點。NP2與介詞相結合做句子的狀語,在句子的信息結構中處于次要地位,不是信息的焦點,在語義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是可以缺省的。如例(9)“他們向中文系推薦了一名優秀教師”,語義上NP2跟推薦動作聯系并不是特別緊密,因此,對于信息接收者而言,“向誰推薦”的新信息并不重要。當然,這些都只是相對于一個抽象的句子而言的,如果置于一定的上下文中,有可能“向誰推薦”會成為最被關注的信息,也就是說話人通過語音強調的語用焦點。如:
(12)聽說學校向中文系推薦了一名優秀教師,我還以為是給我們系推薦的呢。(由于有了一定的上下文,“向中文系”成了語用焦點)
在例(12)中,與事NP2“中文系”成為了焦點信息,在句子中的地位明顯很高,就不能缺省。所以,在“NP1+P+NP2+VP+NP3”格式中,盡管某些動詞的語義條件允許名詞性成分NP2出現缺省,但如果它是被強調的部分即語用焦點時,就不可缺省。
因此,以上所說的配價成分能否缺省,都是就一個沒有語言環境的獨立的句子而言,當配價成分是句子自然信息結構中最重要的新信息時,它是不能缺省的。但是,在具體的言語環境中,由于說話者的需要,將原來獨立句子中不重要的新信息加以強調,使之成為最重要的新信息,這樣,在獨立句子中可缺省的成分就不能被省略了。而獨立句子中原本不可以缺省的成分,當它在具體的上下文中不作為新信息構成信息焦點時,卻能出現缺省。如:
(13)今年英語競賽獲了獎,學校獎勵了我一千元,學院獎勵了六百。
四、結語
總之,三價“給予”類動詞在構成兩種基本句式時,不管是在一個獨立的抽象句之中還是在一個依存于上下文的句子中,動詞的三個配價成分能否缺省,不僅取決于動詞本身的語義特點,還取決于它是否信息焦點或語用焦點。如果某個配價成分是句子信息結構的信息焦點或語用焦點,那它就一定不能缺省。雖說配價是語義層面的概念,一個動詞能帶幾個配價成分由動詞本身的語義特性所決定,但配價成分能否在句子中缺省,不只是語形—語義層面的問題,也是語息層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昌來.配價理論和漢語配價語法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0.
[2]蕭國政.漢語語法研究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
[3]胡裕樹.現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修訂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5.
[5]胡裕樹,范曉.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3,(2).
[6]蕭國政.句子信息結構與漢語語法實體成活[J].世界漢語教學,
2001,(4).
(趙芳珍 廣東湛江 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 52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