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吳國良
摘要:宋元山水畫點景“漁者”在畫面中呈現出不同的畫面主題;兩宋時期點景“漁者”多是以表現現實生活為主,畫中點景“漁者”,或張網捕魚,或乘船擺渡,或停舟靠岸等,展現出十分濃厚的生活氣息;而在元代山水畫作品中,點景“漁者”多為畫家的精神寄托,或避世,或隱居,或追逐理想的生活等,在畫面中多是一人一舟,或垂釣,或游蕩,呈現出極強的隱逸性主題。
關鍵詞:宋元山水畫;點景“漁者”;漁夫;漁父
清代蔣驥在《讀畫紀聞》云:“村居、亭觀、人物、橋梁、為一篇之眼目。”可見山水畫點景人物的作用作用。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精彩紛呈,畫家們把這些“畫中之人”置于林泉山景之中,使得“人物”和“山水”相互匹配、相互映照,也就使得這些“畫中之人”在山水畫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傳統山水畫點景“漁者”主要包含“漁夫”與“漁父”兩種人物形象。“漁夫”與“漁父”雖然看起來十分的相似,但在山水畫面中既具有相同之處,又具有本質上的區別。“漁夫”主要是指在江河湖泊中以打漁捕魚或是撐舟擺渡為生的漁民,具有十分濃厚的生活氣息,且多是以場景化的形式出現在山水畫面中,或乘舟捕魚,或停船漁歸,或搖櫓擺渡;而“漁父”則具有一定精神內涵的文人,多是以單一的人物形象出現在山水畫面中,一舟、一桿、一人、一世界,游蕩在天地之間。在宋元時期的山水畫中點景“漁者”呈現出十分明顯的轉變,由兩宋時期的“漁夫”轉變為元代的“漁父”。
一、兩宋山水畫點景“漁夫”的現實生活性主題
通過對兩宋時期山水畫點景“漁者”分析中,可以看出此時點景“漁者”多為表現真實生活氣息的“漁夫”,勞作于江河湖泊之中,人物多身著粗制麻衣,或撐舟遠渡,或乘船擺渡,或拉網捕魚,或停船登岸等,代表作品有《漁村小雪圖》、《早春圖》、《漁父圖》等。
在王詵《漁村小雪圖卷》(絹本,設色,縱:44.4cm,橫:219.7cm,現藏故宮博物館)中描繪有點景漁夫數十人,各自有在勞動,或撐舟出湖,或拉網捕魚,或協作拉網等。畫面中點景漁夫共分為五個場景,其中一場景描繪的是三艘漁舟,上方漁舟上一位漁夫手持舟尾撐桿,貌似在撐舟登岸;下方兩艘漁舟上,其中一位漁夫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安坐船頭,持竿垂釣;其二為兩名漁夫,船頭漁夫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與坐于船塢旁的漁者貌似在交談,但像是受到某些影響,正回頭望向水面。
在許道寧《秋江漁艇圖》(絹本,設色,縱:48.9,橫:209.6厘米,現藏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中點景人物共有四處,數十人。在平靜無瀾的江面之中,描繪有四艘漁船,左側漁船之上有漁夫兩人,一人船尾搖櫓,一人坐于船頭,雙手揚起,貌似在揮灑魚餌;右上方漁舟上兩人,一人船尾手持撐桿,一人身披蓑衣,坐在船頭持桿垂釣,行進的漁船在江面上劃起層層的水波;右側兩艘漁船分別有漁夫兩人,左側漁船,船尾漁夫站立手持撐桿,正奮力撐船前行,另外一名漁夫坐在船尾,貌似在整理捕魚的物品;其右下方的漁船上,船尾漁夫正在撐桿,船頭坐有一人,手持物品,貌似在參奏。整體上從對畫面中點景漁夫的刻畫上,人物形象十分生動,但由于所占畫面比例較小,無法十分細致的考證其忙碌的細節,但從整體上來看其生活性十分的明顯,或撐船,或垂釣,或拉網等,一些動作的刻畫表現均具有較高的技藝。
從眾多兩宋時期的山水畫作品中可以看出點景“漁者”,是真實的社會生活中的下層“漁夫”,在畫面中呈現出撐舟捕魚或搖櫓擺渡的勞作場景,使得畫面的主題呈現出濃厚的社會生活氣息。
二、元代山水畫點景“漁父”的隱逸性主題
山水畫面中的點景“漁者”多是以“漁父”形象,他們或身著長衫乘舟遠渡,或身披蓑衣乘舟垂釣,一人一舟,一桿一水一世界的畫面,展現出畫家不同的精神向往;此時畫面中的“漁父”形象多是畫家自我的化身,以一種純粹的心境游蕩于大自然之中,去洗脫在現實生活中的無奈與絕望。
在趙孟頫《洞庭東山圖》(絹本,水墨設色,縱61.9厘米,橫27.6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中,描繪的是太湖邊半島洞庭東山的景色。遠處山巒挺拔,樹木稀疏;中段水面寬闊,微波蕩漾,一葉扁舟隨波而渡,舟上漁父比例甚小,甚至無法窺其容貌。趙孟頫在畫中自題有“洞庭波兮山崨嶪,川可濟兮不可以涉。木蘭為舟兮桂為楫,渺余懷兮風一葉。”①后兩句展現出畫家對漁父逍遙生活的向往,只愿掛印遁去的隱逸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讓人不甚唏噓。在其《雙松平遠圖》(紙本,水墨,縱27.6厘米,橫107.3厘米,現藏美國大都會美術館)遠處山巒重重疊疊、延綿逶迤;中段水面空曠遼闊,平靜無波,僅有一頁扁舟游蕩,扁舟之上有一“漁父”撐桿垂釣,在一舟一人,一桿一水的大自然中釋放自我的精神世界,任由溪水自流,任由精神的暢游。在其山水畫作品中,點景“漁父”已然成為其自我的化身,也表現出其雖貴為廟堂之高的臣子,卻不能施展抱負以及無所顧忌的去留,身困官場之中,他的無奈之情只能化身漁父承載于一小舟之上,任由其隨波逐流。
吳鎮山水畫以“漁父”為題的作品十分重多,如《漁父圖》(1336年)、《漁父圖》卷(1345年)、《漁父圖》軸(1342年)等,即使在他的一些不以“漁父”為名的山水畫作品中,也多描繪有點景“漁父”形象。在這些山水畫作品中自題有眾多的《漁父詞》,如在《洞庭漁隱圖軸》中,題有:“洞庭湖上晚風生,風攪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花新,只釣鱸魚不釣名。”②在畫面中有時側重于漁父的安逸悠閑,有時側重于漁父的孤傲冷寂,有時又側重于漁父的灑脫豁達,但在畫面中漁夫形象都是一舟一人、一舟、一桿、一線、一水一世界的景象。在畫面中可以看出,畫家對于點景“漁父”的鐘愛之情,茫茫水面之上,那種一舟一人的靜謐世界任由自我精神的遨游,何等的灑脫,引無數人所向往。
元代山水畫中的點景“漁者”多是具有畫家自我化身的“漁父”形象,畫家通過對畫面中點景“漁父”的塑造,傳達出自身對于理想生活或是精神自由的追求,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的理想與抱負,只能借助“漁父”的形象來加以傳達。
總體而言,兩宋時期的山水畫中點景“漁者”,多為現實勞作的“漁夫”形象,他們在畫面中呈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或乘舟出海打漁,或捕魚歸來停船靠岸,或搖櫓擺渡載客,或結伴拉網捕魚等;而在元代山水畫中點景“漁者”多為“漁父”,且“漁父”形象多為畫家自我的精神化身,一人、一舟,一條魚線,一根魚竿,任由舟楫在遼闊的水面上飄蕩,灑脫、孤寂,暗示出自我精神的暢游。
【注釋】
①[元]趙孟頫.《洞庭東山圖》畫面題詩.
②[元]吳鎮.《洞庭魚隱圖軸》畫面題詩.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盧輔圣.中國畫歷代名家技法圖典山水編(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3]巢勛.芥子園畫傳—第一集山水[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4]顧敏.兩宋山水畫“點景”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
[5]楊慧娟.宋元山水畫中的漁父題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
[6]李琪.吳鎮山水畫漁父情結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