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 國祺
摘要:情感化設計是將用戶情感作為設計出發點,以人為本的一種設計。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僅僅是功能和外觀上的優秀設計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情感需求必須別考慮到設計中,情感化設計已經成為當下設計領域的核心。本文對情感化設計的三層次理論進行了大概介紹,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情感化設計;情感需求;三層次理論
進入21世紀以來,身處新時代的消費者已經對原有產品產生了更多的需要,曾經的“形式追隨功能”“功能追隨形式”或者“設計追隨銷售”的設計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而且伴隨著社會進步,資源共享度越來越高,市場上不同品牌的同類產品在功能、質量、價格等基本品質方面已經差別不大,尤其是消費類產品,如汽車、手機、電器、家具等,產品的同質化趨勢非常明顯,競爭日趨激烈[1]。針對這樣的情況,以用戶為中心的研究UCD(user-centered design)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也正是情感化設計出現的心理學依據。也就是說,以消費者情感需求為設計出發點,才是當下產品設計的取勝之道。
一、情感化設計概要
在英文里,情感化設計一般用affective design和emotional design來表示,那么情感化設計的定義到底是什么,其實這個問題在學術界也未曾有一個權威的定義,不過可以引用美國Donad·A·Norman教授在其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中的一段話來體現情感設計的本質,“盡管它有點難用,但又有什么關系呢?小心一點就好了。它好看得能讓我微笑,這是清晨的第一件事,沒什么比這更重要[2]。”
情感化設計的主要研究包括消費者情感因素的測量、分析、建模,情感因素到產品設計參數的轉換等,相關的理論目前公認的僅有日本的感性工學理論和美國Donad·A·Norman教授提出的三層次理論[3]。下面主要介紹Norman教授的三層次理論依據及在其基礎上的深入研究。
二、三層次理論
Norman教授在他的書《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中提到人類的大腦活動的分為個層次:先天部分,被稱為本能層次;控制身體日常行為的運作部分,被稱為行為層次;還有大腦的思考部分,被稱為反思層次。而依據這些Norman教授將情感設計也分為了三個層次:本能層次,主要指產品的外觀;行為層次,用戶使用時的愉悅和效用;反思層次,一個設計對用戶自我形象的改變,個人在某方面的滿足和回憶。
三、基于三層次理論的深入研究
(一)幾條消費者心理的情感化詮釋
1.面子心理
從三層次理論的角度分析,面子心理應屬于本能層次與反思層次的結合部。當消費者試穿一件衣服時,可能從其自身角度并不是十分滿意,但是在導購人員熱情而又看似真誠的稱贊下,消費者情緒上已經被其感染,或者說干預,而后很大可能就購買了一件日后并不是很喜歡的衣服,這種現象在日常消費中十分常見。同時在反思層次上,消費者很大程度上會考慮到自己在購買了這件產品后,會不會給自己的面子工程加分,也就是當這件產品,包括服裝,與消費者一起出現在他人面前時,是否會引起他人的稱贊。
2.炫耀心理
炫耀心理也是反思層次在產品設計上的一種體現。反思層次主要指產品為用戶提供了一種情感上的釋放,它可以是一段回憶,也可以是朋友聚會時聊天的焦點,當然也可以是值得拿出來炫耀的資本。比如你的一塊手表具有獨特的時間顯示模式,那么只要遇到一個稍微對這塊手表感興趣的人,你就會特別驕傲的為其解釋,這個過程中你對這塊表會產生一種獨特的自豪感。炫耀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喧囂,而炫耀心理就是消費者的一種情感需要。
3.草根心理
作為普通人,都有成為明星的夢想,如何使消費者成為其他人關注的焦點?兩個字——分享。這方面比較突出的還是電商,比如說淘寶推出的買家秀,雖然更多的是成為了買家吐槽商家的陣地,但也為淘寶帶來了更高的人氣。分享的背后,是將消費者從線下帶到了線上,滿足了普通人對成為焦點的需求。消費者渴望獲得除產品功能外的附加值,其中更多的是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為消費者增強自我存在感,是一種草根文化的表現。
(二)非己情感因子對三層次理論的影響
非己情感因子指除用戶自身的情感因子,主要為其他社會成員對用戶施加的情感因素。當用戶家中的吊燈引起客人的稱贊,同時贊許用戶的正確選擇,之后用戶便會產生自豪感,講述選購過程等。這一過程中,用戶的情感需求得到了很大滿足,引起用戶自身情緒變化的原因,則是來自他人的情感影響。再例如你的一件衣服得到了身邊朋友的稱贊,那么這件衣服在日后的出鏡率會更高。這些例子都表明了他人的情感對用戶的情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在你穿著被朋友稱贊過的衣服出門時,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自信,而這種情況的產生都是由于他人情感因子在你大腦中的作用。
四、結論與展望
情感化設計已經被提出很久了,雖然國內研究者對它的研究從未停止,但是結果并不如所愿。本文只是淺顯的在三層次理論基礎上對情感化設計做了一些新的探討,希望能為廣大研究者帶來新的思路。正如當代著名設計師菲利普·斯達克所言:“我并不關心設計看上去是什么,我只關心它們激發的用戶情感!斯達克認為,在設計中應將設計師所有的精力和感受力傾注到一種事物中——設計不應該被理解,而應該被感受,被體驗!”[4]。情感化設計已經成為目前設計的核心問題,任何設計如果忽略了情感需要而機械地進行,那其結果一定不會是成功的,畢竟任何設計的對象都是人,而情感是作為人的存在性中最明顯而且最突出的,抓住情感需求才是未來設計的正道。
【參考文獻】
[1]HUFFMAN C,KAHN B.Variety for sale:mass cus-tomization or mass confusion?[J].Journal of Retai-ling,1998,74(4):491-513.
[2]丁俊武,楊東濤,曹亞東,王林.情感化設計的主要理論、方法及研究趨勢[J].工程設計學報,2010(01):13.
[3]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M].何笑梅,歐秋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尹建國,吳志軍.產品情感化設計的方法與趨勢探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161.
作者簡介:董健(1990.06-),男,漢族,河北省滄州人,碩士在讀,工業設計工程。
國祺(1991.04-),男,漢族,河北省邯鄲人,碩士在讀,工業設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