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薇 張瑩
摘要:記者型主持人,顧名思義,既具有記者的身份,又具有主持人的的身份,作為“記者”這重身份,要具備一定的新聞素養。記者型主持人要有新聞敏感性,要充分追求新聞真實性,同時,要學會深度挖掘新聞素材,以及準確捕捉新聞細節,記者型主持人的第一身份是記者,需把握好這一點,具備必備的新聞素養。
關鍵詞:記者型主持人;新聞素養;新聞敏感性;新聞真實性;新聞素材;新聞細節
在現代電視研究中,我們常常聽到記者型主持人的字眼。在1980年的《觀察與思考》中,主持人出鏡并以新聞評論員的形式來與觀眾面對面的交流。在1993年的《東方時空》中,主持人不僅僅要在演播室播報,還要深入現場,對新聞進行采訪和評論。在《焦點訪談》中更加發揮了主持人對新聞的參與能力和主持人的創造性。隨后的《新聞調查》也在彰顯了主持人對新聞的采集、整合以及報道的能力。記者型主持人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
記者型主持人,顧名思義,既具有記者的身份,又具有主持人的的身份,作為“記者”這重身份,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新聞素養。
一、對新聞敏感性的感知
新聞敏感是指記者或者主持人能夠迅速發現新聞線索,對新聞線索的新聞價值含量進行迅速的判斷,找到其中的價值點。
形象敏感是新聞敏感的重要方面,做為電視記者層面,在現場采訪時,要在現場找到一些有新聞價值的形象,包括畫面形象和聲音形象,因為形象往往能更好的解釋新聞和表現新聞,這就是記者的“形象敏感”。
筆者在拍攝《最美兒媳——百歲老人的守護天使》時,由于老人已經102歲,行動不便,吃喝拉塞都在床上,記者拍攝時,只拍攝到了兒媳馮淑蘭洗弄臟的床單和衣褲,卻沒注意到鏡頭的那一面,老人正在默默的流淚,當鏡頭轉過去是,老人已經默默擦干了眼淚,這樣新聞的表現力就不強了。
新聞敏感和形象敏感要求記者在采訪現場迅速對新聞價值進行判斷,并對新聞進行有效的選擇和記錄。
在2013年雅安地震的報道中,出現了很多感人的瞬間,如母親被救出后仍死死抱著孩子、救援車翻下山崖,消防官兵合力搶救、雅安“微笑女孩”我沒事我不哭等,拍攝到這些畫面,也證明了現場記者優秀的新聞素養。沒有新聞敏感和形象敏感,是不可能拍攝到這些畫面的。
記者型主持人兼具記者身份,外出采訪拍攝,要悉心觀察,感知新聞敏感性,迅速判斷新聞價值,留意細節,才能留下最具價值的新聞素材,傳播給受眾最真實的新聞事實。
二、對新聞真實性的把握
新聞真實性是指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新聞是真實的,經得起推敲的,事件真實、過程真實、敘事真實。
如2013年的一條新聞報道,說老百姓密切關注的先看病后付費制度,全國已經有多個省份開始試點。可是經證實,這條新聞不符合客觀事實,相關部門做出了解釋,這是一條假新聞。
記者與主持人之間的斷層造成了假新聞的出現。而記者型主持人恰好能彌補這一缺陷,他們即是記者又是主持人,深入采訪又負責主持,所以記者型主持人必須充分追求新聞的真實性,去判斷新聞,驗證新聞,確保真實,再傳播給觀眾。
三、對新聞素材的挖掘
“記者”這一身份,要求記者型主持人需要具有質疑精神,學會追問,追問新聞背后的新聞,把追問到的點串聯成線。所以,主持人應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把追問到的點層層推進,對新聞素材進行深度的挖掘。
《新聞調查》2014年1月11號播出了一期節目《奪命快遞》。焦女士的丈夫因簽收了一個快遞致死,主持人張曉楠根據這一新聞背景展開層層調查。
拿到線索,記者產生了疑問:童鞋快遞上為什么會沾染氟乙酸甲酯呢?氟乙酸甲酯作為有毒物品為什么會用快遞進行運輸呢?在運輸過程中都有安檢,又怎么會一路順暢到達目的地呢?記者一步步層層遞進,結果每一個質疑的背后,又發現了新的問題。根據對新聞的更深一步的挖掘與邏輯思考,折射出快遞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快遞安全運行問題。
麥爾文教授將報道分為三層,第三層是“解釋性報道”。第三層報道,要學會挖掘素材深層次的價值,豐富新聞的本質,作為記者,不能僅僅知道事件,還要知道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以及在遇到類似事件我們應如何處理等,而這些,我們都不能直接獲取,只能通過第三個層次,深度挖掘。
四、新聞細節的捕捉
記者型主持人在進行采訪報道時,要重視細節的作用,要學會捕捉現場,捕捉現場的新聞細節,那么,記者型主持人怎樣捕捉新聞細節呢?
在采訪報道是,通過詢問和觀察,盡可能多的捕捉細節。一方面,仔細詢問現場目擊者,如果事件發生時不在現場,需要隨后到現場采訪,那么只有多跟事件的目擊者溝通,采訪其事件發時的情景,通過對目擊者的采訪,在腦海中還原現場,尋找事件發生時的細節。另一方面,留心觀察,記者在采訪中多觀察,多留意,包括事件發生時的環境,以及采訪對象的表情和動作,通過留心觀察,捕捉細節。再者,就是多思考,有些細節會有所隱藏,并不能直接取得,這時,記者就要深度的挖細節。
《新聞調查》節目《長風二村》中,主持人楊春就通過大量微小的細節來深化了主題,關于空巢老人艱難生活。
楊春通過楊老伯家里的掛歷,表現了老人喜歡熱鬧的心理。通過詢問當時的情景,豐富了新聞信息,表明了老人獨自在家的危險程度。通過老人反鎖的門,突出了老人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而居委會干部的工作計劃之滿,也表明了空巢老人之多。老人對老伴的追憶,擴大了老人的孤獨感,而老人家里的門把手,說明空巢老人需要關愛。而這種種的細節,真實的表明的現代社會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備受經濟與醫療的困擾,主題意義自然而然的深賦其中了。楊春是一名優秀的記者型主持人,他對細節的重視,使這期節目生動而發人深省,這也說明,對新聞細節的重視,是記者型主持人的必備的新聞素養。
總之,記者型主持人的第一身份是記者,并不是說,所有的記者型主持人都要有記者的從業經驗才有資格稱之為“記者型主持人”,而是說,記者型主持人要具備記者的功底。作為記者,要有新聞敏感性,要有自己獨到的對新聞選題的把握,并且策劃、采訪,撰寫新聞稿件,要追求新聞的真實性,要能夠深度挖掘新聞素材,準確捕捉新聞細節,這些基本的新聞素養是必備的。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2]黃匡宇,黃雅堃.當代電視新聞語言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吳樂珺,唐澤.解構深度——中外電視調查性報道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雷蔚真,朱羽君.電視采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桑薇,女,籍貫:山東濰坊昌樂。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工作單位:泰山學院,現有職稱:助教,研究方向:電視文藝理論。
張瑩,女,籍貫:黑龍江省拜泉。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大學助教,研究方向:影視批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