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健雙
摘要:職業院校的專業設計是連接社會的一條紐帶,專業的設置是秉著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的目的而進行的。依照社會的需求,職業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是為滿足當地的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而進行的教育活動。所以,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建設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建設
一、前言
在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放緩的背景下,我國出現大批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專業建設要考慮當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和專業設計與社會需求的關系,經濟產業的變動都要求勞動力的供應能迅速適應市場需求。職業教育的教育目標是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因此,基于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職業院校室內設計專業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來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
地方產業經濟要迎接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產業生產結構與社會的需求結構有很大差距,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產品更新和人們消費需求的改變。以黑龍江地區為例,目前職業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結構現狀有以下幾個問題:是否能與經濟結構相適應;是否能找到新的推動力;是否形成和區域經濟結構相匹配的關系;是否能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等,與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相比,我國的職業教育還存在一些差距。
二、基于黑龍江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技工院校藝術設專業建設對接
(一)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
黑龍江省是我國東北老工業區,隨著國家經濟增長的戰略轉型,哈爾濱即為國際交流中心。隨著哈爾濱房地產產業發展的突飛猛進美術設計與制作相關行業發展前景廣闊。有機遇就有挑戰,企業數量的增多,市場的競爭也就日趨激烈,要求更為專業和產學的服務,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雖然每年畢業生余萬人但是質量良莠不齊差距很大,由于美術制作部分教學內容對教學設備要求較高,實踐操作部分教學能力有待加強。
(二)課程設置的方向
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應以工作任務為導向,按照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與專業素養的要求設置兩大類課程。公共基礎課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主要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與基本的文化知識,培養身心健康的人才。專業核心課主要設置專業基礎知識課程,學習從事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知識,根據課程特點靈活運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的方法,將相對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的傳授給學生。藝術專業課方向主要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訓練從事本專業必備的職業技能,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采用校內實訓、校外實訓和頂崗實習等多種實訓實習形式,針對室內裝飾、展示工程、包裝裝潢、平面廣告等多個專業方向展開綜合實訓。通過專業技能課的課程設置達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專業拓展課程,作為專業技能課的輔助課程,主要目的是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根據本專業特點提升學生對美的欣賞水平,就業指導課程。通過對教學的調研,改變過去的課程內容,一些基礎課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枯燥,教學難度大,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所以受重視程度不高。所以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加入美術欣賞內容,把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的呈獻給學生。在專業的綜合實訓課程設置上,案例盡量涉及到本專業所有的重要知識點,案例要充分征求企業意見,圍繞企業典型工作任務構思。關鍵環節必須聘請企業人員進行指導、評價、修改。
(三)加強學生就業心理輔導課程
在學生畢業之前,要進行崗前就業指導,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發展的信心,現在工作勞動強度大,薪金低,短期前景看似暗淡的情況下,避免學生由于工作情緒比較浮躁造成人才流失、非理性跳槽的情況發生。心理輔導有助于學生畢業后用最短的時間度過由學生向職業人的轉型的陣痛期。通過對哈爾濱一些設計公司做調研了解到,企業勞動強度高,加班量非常大,尤其以哈爾濱麻雀、華潤等裝飾公司最為突出,早6點上班,晚9點下班,甚至通宵加班的情況屬于常態,并且實習生無固定薪金且很少,管理制度非常嚴格,這與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節奏相比反差巨大,導致許多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流失。所以在學生下場實習之前,邀請企業人員、在職往屆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讓學生對在企業的工作狀態有所了解,指明事業生涯長期的光明前景,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指導學生職場生存技巧。
(四)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建設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德育工作能力、專業教學能力、實訓指導能力。避免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要脫軌現象。一線教學教師在工作范疇內與對口企業業務聯系較少,溝通渠道不暢,應多為教師與企業搭建業務交流的橋梁,激勵與支持教師增長專業技能業務水平,創造條件確保教師深入企業學習。聘用有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社會能工巧匠等擔任兼職教師。
(五)加強校企合作新模式
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培養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密切與企業等用人單位的聯系,進行多方位對接。首先,可以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互相融合,使學生參加工作后盡快進入“職業人”狀態,適應職場生存環境;其次,可以使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更加契合。加強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重視職業道德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從而整體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依托校業共建的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場所,實現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專業建設對接產業發展;學校教育對接企業培養。加強專業基礎訓練的同時,滿足企業對一專多能人才的需求,使學生具備多個專業方向上的發展空間。
三、結語
職業教育主要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而服務,職業院校必須加強對專業內涵的建設,并優化專業的結構,以便讓職業教育成功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們美術設計與制作薄弱環節,質量、結構、規模、效益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于推動新時期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市場針對性、國家貢獻率和社會吸引力,進一步增強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創新應該從專業教學體系、專業教學結構、專業教學方法、專業教學內容到專業教學的時間和專業教學的空間等方面改革。職業院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地方院校只有適應當地區域產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并為此做出應對策略,才能使專業結構與經濟結構同步,才能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倩.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改革與實踐[J].大觀,2016(06).
[2]徐國慶.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設計[J].江蘇高教,2013(03).
[3]朱健,劉巨欽.論高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對接[J].理工高教研究,2010(06).
[4]劉愛群,王國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調整地方高校專業設置[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