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望
摘要:自卑是當代大學生中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本文論述了大學生自卑心理的定義、表現形式、影響因素,并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高校;自卑心理;心理學;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196 -01
自卑心理在當今社會嚴重威脅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時期是人們展示自我的重要階段,是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發展自我個性和價值的重要。因此,大學生的種種自卑會對他們在人際交往、潛能開發、自我認知中產生不良的影響。目前我們針對大學生自卑心理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而且刻不容緩,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身缺陷、其次我們要實現自我認知、再次我們要主動與人交往,正確分析自卑利弊、正確評價自我、心理補償等措施。
從我們國家80年代中期大學教育步入正軌以來,我國大學生中有近23%的學生存在心理障礙,而這一數據還在上升中,近幾年高達30%并且一直呈上升趨勢。這些數據表明大學生是心理疾病發生的高發人群,而自卑心理又是普遍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問題,嚴重的自卑心理不但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工作效率,更有甚者是危及其健康和安全。這些數據也隱射出現在大學生出現的一些不良案例。例如:“我爸是李剛”“藥家鑫投毒案例”等一系列針對家庭優越感和自卑感產生的矛盾問題。反映出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在逐步的扭曲。從而導致心理的極度不平衡。
在心理學上,自卑屬于人性格上的一種缺失的表現。常常被人隱藏起來。長期的自卑會讓人導致抑郁壓抑,從而使自己瞧不起自己,是一種消極不健康的心理。例如對外貌的自卑矮小、過胖、五官不正、身體有殘疾等缺陷。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常常對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過低的評價,處處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并且悲觀失望。如2002年的清華大學學生劉哲用硫酸潑熊事件,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等。這些事實一再證明,心理健康已經對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也對現在的大學教育敲響了警鐘。所以我們作為老師要找到這些自卑心理存在的大學生,和他們積極溝通,談談自己的深切感受,努力使他們的心理發生一些改變。
首先,我們要發現這類的人群,他們處于自卑心理下的大學生往往在以下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大學生進入學校時,很難尋找到高中階段學習上的那種優越感。使得自我產生困惑和迷茫,在這種情況下,一直在高中階段優異光環下的諸多弱項因素突然暴露出來。再例如有些同學生理個性缺陷、能力方面、家庭背景方面的非優越性。也會使學生產生自卑。如有的同學在學校活動時,明明不擅長,或者說本身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是對該活動不感興趣,甚至是鄙視的態度來掩飾。對成績好的同學,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別人,但是卻用看不起對方的態度來挖苦對方。這種表現既是對當前現實世界自我的不滿意、不認同,同時也表現出自身沒有能力和缺乏改觀現實自我的無奈。這自卑心理的學生很長一部分時間都比較多疑。懷疑自己不夠優秀,懷疑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的看法等。所以作為老師我們應當善于發現這類人群。
其次,我們要引導這些學生改善這種自卑的心理、結合學校建立心理咨詢點,開展豐富課余活動,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學校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心理咨詢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審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那還得我們老師共同努力從德育教育出發。老師是德育工作者,有義務要做好學生和學校的德育工作,我們應當把心理有缺失的學生當做正常的人,不能對他們有任何不滿意和歧視。要和他們有效的溝通。耐心交流。例如和他們說:“自己的親身經歷,自己也是從農村出來,不要在意他人眼光做好自己”等,交談時不要產生居高臨下的畏懼感,使學生把自己的不足化為動力,這才是我們德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
大學教育,不僅僅培養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來人的社會適應能力。不能讓這樣消極的心理影響我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總之,我們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必須要把這些缺陷缺點化為動力。大學校園以培養適應社會能力的人才為最終目的。只有把德育教學結合起來,一面以文化知識,一面以良好的心理素質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使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得以提高,滿足大學生社會化的需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汪子珺《對當代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探討》《魅力中國》,2009(28)
[2]楊瑞杰《淺議當代大學生自卑心理的矯治》《東方文化周刊》,2014(18)
[3]周全《當代大學生自卑心理問題探析》《科教文匯旬刊》,2009(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