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霞
中圖分類號:S858.322.7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16)04-0033-03
1 鴨次睪吸蟲病
鴨次睪吸蟲是寄生于鴨肝臟膽管或膽囊內的一種寄生蟲。主要危害一月齡以上的鴨,感染率和感染強度均很高。常因膽囊、膽管蟲體堵塞,而發(fā)生死亡,是目前對鴨危害較大的吸蟲病。寄生在鴨膽囊、膽管內的次睪吸蟲有兩種(東方次睪吸蟲和臺灣次睪吸蟲),臨床上常見的主要是東方次睪吸蟲。
1.1 病原及流行特點 本病原為東方次睪吸蟲,屬后睪科。蟲體呈葉狀,體表有小刺。大小為2.35~4.64×0.53~1.2mm。睪丸大而分葉;卵巢呈卵圓形。蟲卵大小為29~32×15~17μm。
成蟲在膽管和膽囊內產(chǎn)卵,卵隨膽汁進入腸腔隨糞便排出,落入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鉆入第一中間宿主紋沼螺體內,發(fā)育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離開螺體,進入第二中間宿主麥穗魚及爬虎魚體內,在其肌肉或皮層內形成囊蚴;鴨、鵝等吃入含囊蚴的魚而感染。其他食魚水禽和鳥類也可感染。
本病常發(fā)生于夏秋季節(jié),臨床上以1~4月齡的鴨較為多見,一月齡以下的鴨很少發(fā)生。該病分布較廣,全國各地均有發(fā)生本病的報道。
1.2 臨床癥狀 輕度感染時,無臨床癥狀;嚴重感染時,患病鴨精神萎頓、羽毛松亂、食欲不振、消瘦貧血、兩肢無力,常下痢、糞便多呈水樣,多因衰竭而死。產(chǎn)蛋母鴨的產(chǎn)蛋率下降,發(fā)病嚴重者則產(chǎn)蛋停止,甚至死亡。
1.3 病理變化 肝臟腫大,比正常大1~2倍,色澤淡,膽管增生的白色花紋和斑點出現(xiàn)在表面。病程稍長的病鴨,肝臟質地變硬,切面可見膽管壁增厚,管腔擴大,內含有黃綠色膽汁的凝固物和蟲體。膽囊充盈,膽汁呈墨綠色或深綠色,囊腔內有數(shù)量不等的蟲體,膽囊壁增厚,腸道粘膜呈卡它性炎癥。組織變化可見間質性肝炎,血管內可見吸蟲幼蟲。
1.4 防治措施 預防:禽糞堆積發(fā)酵,殺滅蟲卵,以免環(huán)境污染;消滅螺螄,切斷傳播途徑;流行區(qū)家禽避免到水邊放牧,以防止感染;及時治療患禽,防止病原散播。
治療: ①硫雙二氯酚:每千克體重150~200mg,一次內服;②吡喹酮:每千克體重15mg,一次內服;③丙硫咪唑:每千克體重75~100mg,一次內服。
2 絳蟲病
絳蟲病是寄生于鴨小腸內的一種常見寄生蟲病。常引起鴨感染發(fā)病,尤其對雛鴨危害特別嚴重,可造成大批死亡,給養(yǎng)鴨業(yè)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是鴨的一種重要寄生蟲病。
2.1 病原及流行特點 病原主要是膜殼絳蟲和矛形劍帶絳蟲。矛形劍帶絳蟲,屬膜殼科,是一種大型蟲體,形態(tài)如矛。長11.5~23.0cm,頭節(jié)小梨形,有四個吸盤,也有頂突和小鉤。頸節(jié)短。節(jié)片的寬度都比長度大,蟲體中部的節(jié)片最寬。成節(jié)有3個橢圓形睪丸,位于節(jié)片中部,排成一列。卵巢分左右兩瓣,呈菊花狀,位于睪丸的一側,生殖孔開口于另一側。卵黃腺在卵巢下方,呈玫瑰花狀。蟲卵無色,有四層膜,最外層在蟲卵排到外界后吸水漲大呈橢圓形。蟲卵大小為82~83×100μm。普氏劍帶絳蟲形態(tài)與矛形劍帶絳蟲相似,較小,3.5~17.0cm,吻突發(fā)達,突出于蟲體前端。成節(jié)中的卵巢不分成兩瓣,位于反孔側睪丸的腹面。卵黃腺呈塊狀。蟲卵類圓形,15~20×22~27μm。
本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一般多發(fā)生于4~10月份的春末夏秋季節(jié),面在冬季和早春較少發(fā)生。發(fā)病年齡為20日齡以上的幼鴨。臨床上所見到的雛鴨發(fā)病日齡最早為13日齡,可能在出殼后經(jīng)飲水感染。輕度感染通常不表現(xiàn)臨床癥狀,成年鴨感染后,多呈良性經(jīng)過成為帶蟲者。
2.2 臨床癥狀 當雛鴨感染嚴重時,則出現(xiàn)腹瀉、食欲減退、生長停滯、消瘦貧血等癥狀;有的還出現(xiàn)嚴重的神經(jīng)癥狀,走路搖晃,失去平衡;夜間有時伸頸、張口,如鐘擺樣搖頭,然后仰臥,作劃水動作,常引起死亡。
2.3 病理變化 部分病例心外膜有出血點,肝臟略腫大、膽囊充盈、膽汁稀呈淡綠色。小腸發(fā)生卡他性炎癥和粘膜充血,十二指腸和空腸內有多量絳蟲,甚至堵塞腸腔。其他漿膜組織也常見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心外膜上更為嚴重。
2.4 防治措施 雛鴨與成鴨分開飼養(yǎng),3月齡內雛鴨最好實行舍飼,特別是不應到不流動、小而淺的死水域去放牧。因為這種水域利于中間宿主劍水蚤的滋生。
每年對鴨群定期進行兩次驅蟲,一次在春季鴨群下水前,一次在秋季終止放牧后。
平時發(fā)現(xiàn)蟲體,隨時驅蟲。驅蟲辦法如下:氫溴酸、檳榔堿,配成0.1%的水溶液,1次灌服,每千克體重用藥1~2mg。
檳榔100g,石榴皮100g,加水至1000ml,煎成800ml。內服劑量:20日齡雛鴨1ml,30~40日齡雛鴨1.5~2ml,成鴨3~4ml,拌料服,連喂2次,1日1次。
南瓜子,煮沸脫脂打成細粉,按雛鴨5~10g、成鴨10~20g拌料喂服。
鴨群驅蟲前應限食12h,投藥時間宜在清晨進行,鴨糞應收集堆積發(fā)酵處理,以防散播病原。
3 鴨東方杯葉吸蟲病
鴨東方杯葉吸蟲病是寄生于鴨小腸內的一種腸道寄生蟲病。本病分布于亞洲,我國的黑龍江、江蘇、安徽等省市亦時有發(fā)生。發(fā)生感染的鴨常因脫水而突然死亡。臨床所見發(fā)病鴨群死亡率最高可達20%。是當前鴨業(yè)生產(chǎn)危害較大的一種寄生蟲病。
3.1 病原及流行特點 本病原為東方杯葉吸蟲,屬吸蟲綱、苧葉科。新鮮蟲體呈淺淡黃色,近于白色,肉暇見芝麻大小,呈橢圓形,大小為0.9~1.4×1.1~1.4mm,有兩個吸盤,口吸盤位于蟲體頂端,呈肆形,咽發(fā)達呈圓形,咽的后面是腸支分叉處,腹吸盤比口吸盤小得多,位于腸支分叉處,腹部有一個龐大的粘著器,凸出于蟲體的腹面,睪丸并列于蟲體中部的兩側,卵巢呈球形,位于蟲體的左半側,緊靠左睪丸。卵黃腺圍繞粘著器分布在蟲體的周圍,前界達咽附近,后界抵達蟲體末端,陰莖囊巨大,位于右睪丸和生殖孔之間,生殖孔開口于蟲體末端,蟲卵呈淺黃色,橢圓形,大小為0.1×0.07~0.08mm。
對于東方杯葉吸蟲的生活史,根據(jù)臨床觀察,發(fā)病鴨群常采食淡水螺螄,可能中間宿主與淡水螺螄有關。
3.2 臨床癥狀 臨床癥狀病鴨常表現(xiàn)不食,縮頭呆立,消瘦貧血,行走不穩(wěn),容易跌倒。糞便呈水樣、蛋清樣或米湯樣,肛門周圍被排泄物污染。20~60日齡幼鴨,病程短,死亡快,最急性發(fā)病不到1h即死亡。成鴨少見死亡,多表現(xiàn)產(chǎn)蛋減少,甚至停產(chǎn)。
3.3 病理變化 剖檢病變主要在腸道,表現(xiàn)腸壁變薄,嚴重者破裂,腸內容物呈灰褐色,水樣,有腐尸體的惡臭味。成鴨一般腸粘膜脫落,呈糠鼓樣,小腸中段見有大量的白色小蟲體,偶爾盲腸中也能檢出少量蟲體。肝臟僅表現(xiàn)充血變黑(郁血),膽囊充盈,膽汁濃稠。其他器官無明顯變化。
3.4 防治措施
3.4.1 發(fā)病鴨群實施驅蟲,用常用的專用鴨驅蟲藥等,對本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療效。常用藥物有:①四氯化碳:成鴨每只2ml,用橡皮管灌服或用注射器直接投入嗉囊;②丙硫苯咪唑:每千克體重按30~50mg拌料,每日1次,連用2d;③硫雙二氯酚:按每千克體重50mg拌料,每日1次,隔日再用1次;④吡喹酮:按每千克體重10~20mg,1次拌料服用。用藥后24h排出大量蟲體,驅蟲效果明顯。在進行大群驅蟲時,要求用藥量準確,拌料均勻,在1~2h內使每只鴨都能吃到并吃完。如有可能,逐只填服,效果更好。
3.4.2 做好流行地區(qū)水域的滅螺工作。禁止鴨群到有本病流行的水塘、河溝中放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