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義
(北票市林業退耕還林辦公室,遼寧 北票 122100)
?
對創新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模式的探討
李秀義
(北票市林業退耕還林辦公室,遼寧 北票 122100)
摘要:指出了創新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模式,是一種從實踐中探索出的辦法,能夠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以及經濟林的經濟效益。對各種造林模式的整地方法進行了探討,以期能提高造林工程建設的成效。
關鍵詞:創新模式;改接;林藥間作;林草間作;封育
1引言
北票市地處遼西低山丘陵地區,科爾沁沙地南緣,地理概貌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350~450 mm,年蒸發量2160 mm,年平均氣溫7.8 ℃,無霜期135~150 d。干旱少雨,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風沙危害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為主要氣候特點。
北票市從2001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為遼寧省退耕還林工程試點縣之一。2006年又先后被國家和省確立為退耕還林工程示范縣。為保證工程建設成效,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北票市從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總結建國以來林業生態建設的經驗教訓,在十年來工程建設實踐中,總結、創新、推廣了八種工程建設的技術模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
2坡地生態林竹節壕整地造林模式
每個竹節壕單體長寬深各1.6 m×0.4 m×0.4 m。挖出的生土放在坑下沿,修成30 cm高度的攔水埂,從坑上沿擴坑回土,回填土達0.3 m以上形成1.6 m×1.0 m×0.4 m的整地坑,間隔0.4 m。造林株行距1 m×3 m或2 m×3 m,環山等高配置,初植密度111~222 株/畝。雨季整地,秋季(或翌年春季)造林。適宜在土層較厚或半土半石立地條件下的坡耕地或荒山荒地生態林用刺槐、山杏等樹種造林,特點是能夠有效地攔截地表徑流,增加土壤墑情,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同時由于整地坑體積較大,表土回填,增加了造林地土壤肥力,為林木幼樹生長創造了條件。正常年景,造林當年,幼樹生長高度達到0.8~1 m,三年生達到3 m以上。
3山地魚鱗坑整地造林模式
每個魚鱗坑單體0.7 m×0.5 m×0.4 m,呈半圓形,挖出生土在坑下沿修成0.2 m高的攔水埂,從坑上沿擴坑回土,回土深度達0.3 m以上,造林株行距1.5 m×3 m,初植密度148株/畝,行向環山等高,上下行株間錯開,呈品字形配置,如魚鱗狀。雨季整地,當年雨秋季節或翌年春季造林,適應半土半石質的陡坡山地生態林針葉樹或山杏、沙棘等樹種造林。這種模式偏重于荒山配套造林,既有第一種模式的蓄水保墑,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優點,又相對減少了整地用工量,降低了造林成本。
4坡地機械開溝與人工平整相結合的整地造林模式
使用鏈軌拖拉機在坡地上按環山等高拉溝,溝深、寬各0.5 m,將機械翻出的生土在下沿修成0.15 m高的攔水埂,在溝上沿擴溝回填土達40 cm深,同時在溝內每1.5 m修一道攔水隔,防止降水順溝沖刷。造林株行距1.5 m×3 m,初植密度148株/畝,適用于土層較厚的坡地營造各種生態林樹種。特點是既能有第一種模式的蓄水保墑的優點,又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造林成本。
5河灘大坑整地造林模式
整地坑規格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0.6 m×0.6 m×0.6 m,立地條件較差地塊0.8 m×0.8 m×0.8 m。立地條件較差地塊進行客土。造林株行距3 m×4 m,2.5 m×5 m或2 m×6 m,初植密度55株/畝,秋季整地,翌年春季造林。使用二根一干或二根二干大苗,每株澆水50 kg以上,并覆膜保墑。適宜河灘,沙化耕地及綠色通道等地塊楊樹造林。亦稱“三大一深”(即:大坑、大水、大苗,適當深栽)造林模式。
6大棗經濟林密植造林模式
整地規格同第四種模式,造林株行距2 m×3 m或2 m×4 m,初植密度84~111株/畝,栽后修成橫向相連,寬1.5 m的條田或臺田以利蓄水保墑,適合營造“金絲王棗”等適宜密植經濟林品種。苗木成活后進行低干矮冠整形,靠群體密度增產。特點是早結果、早豐產,一般地塊較好經營水平可實現三年生畝產100 kg,5年生實現500 kg。畝產值分別達到1000元和5000元。是一種深受果農歡迎的早達產,早豐產,高效益的造林栽培模式。
7經濟林先常規造林后改接模式
這種模式為北票市多年以來一直實施的“兩接”造林模式,即山杏改接食用杏,山棗改接大棗(包括低質大棗改接優良品種)。具體操作方法為先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按常規造林方法栽植山杏、山棗(含普通棗樹),成活三年后,再改接食用杏、大扁杏和優良品種的棗樹,或利用現有的山棗樹資源直接嫁接優良品種棗樹。主要特點:①降低了造林成本,如直接定植成品苗經濟林每株需1.5~2元,金絲王棗為每株5元,改接只需要0.8~1元;②能迅速提高退耕還林工程的經濟效益;③可以對前期造林工作中品種選擇不當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改正。
8林藥間作,林草間作模式
即在林木未郁閉前在林木行間間種中藥材或牧草,中藥村選擇當地產的地道品種,牧草選擇多年生的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間種面積占林地面積的60 %左右。主要特點是有效地防止了退耕農戶在行間間種高稞作物影響林木生長問題,又能使退耕農戶獲得了高于或相當于間種糧食作物的收入,有效地鞏固了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果,可謂一舉多得。
9人工促進荒山封育造林模式
根據北票市大部分封山育林地塊中荒山荒地、灌木林地、疏林地交錯分布的現狀,在立地條件比較好的地段,采取小坑整地方式,人工營造針葉樹為主的樹種,一般安排在雨秋季造林,株行距采取不規則分布。特點是封育后能夠形成多樹種、多層次的混交林,加快了封山育林工程的成效,較快實現林地的生態效益。
在全市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最早我們曾提出了18種造林技術典型設計,經實踐、示范、推廣、總結、比較等幾個階段,最后篩選出以上八種模式,這八種模式占全市退耕還林工程造林面積的80 %以上,并在大規模荒山綠化工程中廣泛采用,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一是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工程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經2008年退耕還林工程普查,全市17萬畝退耕地還林面積,造林保存合格面積達到97.38 %,54萬畝荒山配套造林和封山育林造林保存合格面積達到了74.6 %。全市的森林復被率增長了5 %。
二是大部分退耕農戶已經從退耕還林工程地塊上獲得了收益,早期營造的速生豐產林平均胸徑已達24 cm,最大胸徑達到34 cm,成材有望。早期營造的經濟林已普遍進入結果期,如棗樹經濟林每畝純收平均達到2000元以上,最好的上園鎮金絲王棗畝產值實現1.5萬元以上。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和后續產業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姜恩來.退耕還林工程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2] 鮮明.麥積區退耕還林樹種選擇與林業產業開發模式[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2):31~33.
[3] 柳錦寶,何政偉,段英杰.GIS支持下的岷江上游退耕還林還草決策系統設計與實現[J].廣東農業科學,2012(11):201~204.
[4] 蔡志堅,蔣瞻,杜麗永,等.退耕還林政策的有效性與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9):60~69.
[5] 吳濤,彭道黎,謝晨,等.退耕還林政策10年評價——退耕還林工程社會經濟效益監測大學生農戶問卷調查總報告[J].經濟研究參考,2011(67):11~37.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125-02
作者簡介:李秀義(1968—),男,工程師,主要從事退耕還林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