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中國石油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
教師課堂多模態話語分析
——基于第八屆全國中學(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優秀案例
劉欣
(中國石油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摘要:本文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依據,通過第八屆全國中學(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優秀案例個案分析,旨在探討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合適的多模態話語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習者的語言習得興趣。本文首先對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依據——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進行分析,然后探究每種模態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協調各模態以促進教學。最后本文又探討了模態選擇的原則,并且通過分析教學案例,總結了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師生特點等因素對于教師模態話語選擇的影響。
關鍵字:多模態話語;課堂教學;關系;模態選擇;原則
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語言學家Harris 提出。傳統的話語分析一般只注重對語言文字本身的分析,而忽略對其他符號如圖像、聲音、顏色等的研究。隨著話語分析理論的不斷深入發展,單純從語言本身來分析話語已經不能滿足話語研究者的研究需要。20世紀90年代,西方興起了多模態話語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之后國內外許多學者開始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模態話語分析研究,對其進行豐富和發展。我國許多學者已把多模態話語分析運用到大學課堂教學,做了大量關于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如胡壯麟(2001),顧曰國(2007),張德祿(2009,2010)等。而有關多模態話語在中學英語課堂中應用的研究卻很少。本文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依據,通過分析第八屆全國中學(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優秀案例,旨在探討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合適的多模態話語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習者對語言習得的興趣。
(一)多模態定義。
顧曰國(2007)認為,模態指人類通過感官(如視覺、聽覺)跟外部環境(如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用單個感官進行互動的叫單模態,用兩個的叫雙模態,三個或以上的叫多模態。張德祿(2009)認為多模態話語是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
(二)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
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主要以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依托。首先,系統功能語言學不僅關注語言內部的運作機制,同時研究非語言因素,像語言使用的環境和動因。其次,系統功能語言學強調話語的意義和功能。最后,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話語意義的實現不僅以語言為依托,語言以外的其他符號系統也是意義的源泉。同時話語意義與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密切相關,并受其影響,即語言意義的實現是以多模態形式進行的。
多模態話語分析同時接受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言三大功能理論。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Halliday,1973;1985),語言要同時體現三種元功能——概念功能(conceptu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謀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從多模態話語角度講,多模態話語下的符號系統(圖像、聲音、錄像等)同純語言一樣都可以實現這三種元語言功能。
外語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生而不是在教教材,學生需要實踐而不是需要老師,學生需要老師的演示而不是解釋新的活動如何進行。這些決定了單模態的外語教學并不能完成教學目標,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為單模態形式較為單一,會造成單調枯燥的課堂氛圍,并且很難實現課堂教學效果。而教師多模態話語可以使學生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比單模態話語更容易使學生接受新知識。
(一)課堂教學描述。
本文選取了第八屆全國中學(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優秀案例。下文是筆者觀看教學錄像后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的記錄描述。以及對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模態與每個教學階段采用的不同模態之間協同作用的分析。
本堂課為聽說課,講課內容是外研社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Module 5 Unit 1 Shanghai is Bigger than Hong Kong。在這個教學案例中,用到的媒體有黑板、PPT、電腦、圖片、麥克風。老師在黑板與教桌之間移動,同時會走到學生中間講解、問答。整堂課中,教師口語與肢體語言配合,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PPT提供了主要教學內容,語言交際則通過師生之間的口語與PPT上的書面語進行。教師講解重點時,同時給學生機會讓學生不斷演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時與學生進行目光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有70%的時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安排下進行小組活動、討論。學生積極回答老師問題,主動展示學習成果,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體現這些教學方式的話語表現為:口語、表情、手勢、動作、眼神、文字、聲音、圖像。從模態的角度講,這個教學案例涉及的模態主要為聽覺模態和視覺模態。
(二)教師在課堂上的模態選擇及各模態的協同。
在外語教學中一種模態不足以表達清楚教師要表達的意義。因此,教師需要利用另一種或幾種模態充分或盡量充分表達意義,傳授知識,進而讓學生理解話語。教師在教學中有很多可以選擇的模態,包括自身的動作、身體姿勢、手勢、目光、語氣、面部表情、語言和各種工具(PPT、網絡)等。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一般會存在一個或兩個主模態或基本模態,起基礎和基本的作用,另幾種模態起優化、補充和強化作用。各模態之間相互協同配合,有機和有效的組合為一體共同實現教師要表達的意義。
教師進行模態選擇時首先要考慮課程類型,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就本文選擇的這個聽說課教學案例來講,聽覺模態與視覺模態相結合占主導地位。在課堂導入部分,教師選擇了與奧運會相關的幾組圖片來引導學生了解本節課的主題。在校正練習答案時,教師口頭講解配合手勢、表情、PPT、黑板,錄音等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在小組活動環節,教師有效的利用身體移動、手勢、動作、黑板、PPT等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在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使他們成為視覺模態和聽覺模態的發出者而不是接受者。其次,模態選擇依賴于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對于新教學技術的掌握程度。現在多媒體技術與教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教師掌握好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技術能促進教學的不斷發展。最后,教師選擇模態取決于所選模態是否有效和多大程度上對提升教學效果有效。
總之,要想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考慮每個模態本身對于話語意義的產生有何作用,哪些模態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課堂上涉及的所有模態之間如何協同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等問題。同時要考慮模態是否為外語教學提供教學情景和便利條件;是否為外語教學提供輔助條件;是否為多模態話語交際提供多通道話語意義表達方式。
教師多模態話語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態度的外在表現。本文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依據,分析了第八屆全國中學(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優秀案例。通過分析教學案例,總結出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師生特點等因素對于教師模態話語選擇有重要的影響,各模態有效協同能促進教學。要想提高外語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習者對語言習得的興趣,教師需要有意識的選擇模態,及相應的媒體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A.K. Exploration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J].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2]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M]. 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3]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C]. London: Arnold, 2001.
[4]顧曰國. 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 [J]. 外語電化教育,2007.
[5]胡壯麟. 語篇分析在教學中的應用 [J]. 外語教學,2001,(1): 3-9.
[6]胡壯麟. 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 [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 1-10.
[7]張德祿. 王璐. 多模態話語模態的協同及在外語教學中的體現 [J].外語學刊, 2010, (2): 97-102.
[8]朱永生. 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J]. 外語學刊,2007,(5): 82-8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225-02
作者簡介:劉欣(1992-),女,漢,山東濟南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