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雯(新疆庫車縣第二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
淺談莫泊桑《項鏈》中的瑪蒂爾德
劉文雯
(新疆庫車縣第二中學,新疆庫車 842000)
摘要:多年以來,讀者對莫泊桑的小說《項鏈》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的看法多是負面的,給她定性為愛慕虛榮、追求不屬于自己生活的妄想之人。其實,一個正當花齡的姑娘,她想要追求美的事物、想要追求完美的東西并無可厚非,那些華麗的首飾,是一種追求美的表現,她對責任是勇敢承擔的,不是逃避,對于生活也是嚴謹而又認真的。
關鍵詞:虛榮;真誠;愛美之心;責任
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流傳于世界各地,至今仍然讓人念念不忘,倍受青睞。人們對小說中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的看法多是負面的,往往把她看成一個虛榮心強、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婦女,把她丟失項鏈后十年還債的辛苦看作是對她虛榮心的懲罰。很長時間以來,人們無情嘲笑她的虛榮,嘲笑她十年以來的辛苦悲酸。
瑪蒂爾德真的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女人嗎?真的就是那樣的窮奢極欲嗎?這種想法恐怕是太過于片面,太過于直接血腥,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不通人性的。對此,筆者認為馬蒂爾德不是虛榮的代表,不應該被大家所恥笑。
本文描寫了瑪蒂爾德是一個“漂亮動人的女子”,因為“沒有陪嫁的資產”,也“沒有任何一個方法使得一個既有錢又有地位的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后來只能“將就”著“和教育部一個小科員結了婚。”所以她對現實狀況不滿意,也是情有可原的。由不滿而生出的對改變的渴求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種。瑪蒂爾德因為“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得樸樸素素,她覺得不幸”;為沒能過著“高雅而奢侈的生活”而不斷地感到痛苦;為“住宅的寒傖,墻壁的暗淡,家具的破舊,衣料的簡陋而苦惱”。回到我們現實中來,這種不安分的心態,這種追求更美好的東西的心理,又有什么過錯呢?窮人想幸福,女人愛漂亮,身為女人,誰不渴望能打扮得光鮮亮麗,出入各種高檔場合,得到眾人的愛慕,過著優雅的生活呢?熱愛生活、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是無論哪個時代、哪個階級的人最自然最正當的事。所以,瑪蒂爾德的想法和追求實在不算過分,這也應該是一種普通的大眾心理,一種最能體現人生的原始的物質追求。
而事實上,原文作者在文章前面的一大部分,采用心理描寫展示了她愛慕虛榮,追求享樂,希望被人羨慕,進入豪門的想法,除了描寫馬蒂爾德的虛榮之外,也是為下文做鋪墊,下文描寫了馬蒂爾德在宴會上出盡了風頭,全場的目光都在為她轉動,這一晚,她是滿足,幸福,開心的。作為一個漂亮的女人,不就應該在自己最好的年華里,受到他人的尊敬,羨慕,將他人的目光都聚在自己的周圍,這些都是不過分的要求。
在宴會結束后,馬蒂爾德肯丈夫發現項鏈不見時,兩個人瘋狂般的尋找,這一刻,馬蒂爾德內心是無望的,仿佛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網,網住了他們倆的未來。這件事情猶如晴天霹靂,一聲悶響,就把兩個人打入地獄。
馬蒂爾德夫婦經過千辛萬苦,終于買下了那掛新的鉆石項鏈,然而債臺高壘,欠下了一萬八千法郎的債務,為了償還這筆高額的債務,“路瓦栽夫人懂得窮人的艱難生活了”“她一下子表現出了英雄氣概,她要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她辭退了女仆,遷移了住所,租賃了一個小閣樓,她和她的丈夫開始走上了漫長的還債之旅”“她穿得像一個窮苦的女人,胳膊上挎著籃子,到水果店里,雜貨店里,肉鋪里,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她那艱難的錢。”“月月都得還一批舊債,借一些新債”“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給商人載寫賬目,常常到了深夜還在抄寫五個銅子一頁的書稿。”第十年底,債都還清了,“連那高額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滾成的數目都還清了。”以上多處描寫,作者莫泊桑的同情之心溢于言表。如果我們還依舊說女主人公是一個貪圖享樂,愛慕虛榮的女人,那就太牽強附會了,既得不到學生的認可,也不符合莫泊桑在塑造馬蒂爾德這一人物形象時的初衷。
談項鏈:十年后的一個星期天,馬蒂爾德戲劇性地遇見了佛來思節夫人,在談話中馬蒂爾德才知她當初所借的是一掛假項鏈。我們可以想象,當她聽到這消息后會是多么的苦澀、辛酸呀,一夜風流而換來的是十年的辛酸。十年的艱辛。這樣的付出太慘重了!好像命運和她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一個漂亮的女人一生有幾個十年呢?她不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嗎?我們還忍心對這不幸的女人再加以嘲諷嗎?當馬德爾德在公園與佛來思節夫人相遇時,一位是“依舊年輕,依舊美麗動人”的貴婦人,一個卻是連昔日好朋友都認不出來的“平民婦人”,但馬蒂爾德卻表現得那么坦然,并主動向佛來思節夫人打招呼,告知她事情的真相。這時的馬蒂爾德不僅沒有絲毫的虛榮,也沒有絲毫的自卑,而是一位經過十年辛勞蕩滌,心靈得到凈化的樸實的婦人,作者莫泊桑所持的態度顯而易見:沒有絲毫的嘲笑,只有深深的同情,甚至是贊美。
至此,一個吃苦耐勞,敢于面對現實的女主人公赫然立于讀者的面前,我們還能一味地去批評嗎?如果我們只武斷地去批評,這不僅不是莫泊桑的初衷,也得不到我們學生的認可,因為我們扼殺了人性,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無是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而莫泊桑正是用了發展的眼光,全面看問題的思想,忠于“創作要反映社會”的本源塑造了這一豐滿的人物形象。
一個高明的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應該是典型的,豐滿的,具有代表性的,符合一個“人”的特征,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性格多面體,莫泊桑做到了,女主人公馬蒂爾德這一豐滿的人物形象永遠“活”在了世界的文學畫廊之中。
耐人尋味的是,當馬蒂爾德向她的朋友談及賠項鏈的艱難不易時,她卻“帶著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笑,流露出一個勞動婦女對自己勞動成果的滿意和自豪;笑,也說明馬蒂爾德至此仍沒有懂得她的處境的全部悲劇性。試想一個人,為了追求毫無價值的上流社會的一夕浮華生活而毀滅了自己的一生,為了償還一件廉價贗品而空擲十年歲月,還渾然不覺悟,這是多么深刻、多么令人慨嘆的生活悲劇。
文章的最后,馬蒂爾德不再是,那晚美麗動人的姑娘。此時的她,是一個滄桑的老太婆,可是她的內心是坦然地,她不像包法利夫人那樣實實在在的愛慕虛榮,最終,讓自己走向斷頭臺。她是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承擔了一切,此時的她是帶有光芒的,不是虛偽的,讓人鄙視的,馬蒂爾德依舊向我們最初看到的一樣,美麗動人。
最后,文章落在馬蒂爾德身上,戛然而止,也沒有過多的文筆去描寫馬蒂爾德的心理。這樣的結局給人無限的遐想。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