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淺談環境公益訴訟管轄問題
王明月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摘要:隨著環境問題日漸突出,有關環境公益訴訟的案件也越來越多,司法實踐中涌現出了諸如訴訟管轄等方面的大量問題。在《環境保護法修正案》通過的背景下,環境公益訴訟管轄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依舊還有很多問題,在這個層面上接著繼續研究管轄的問題有一定的必要性。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管轄;環保法庭
環境公益訴訟的管轄離不開一般管轄原則的指導,但在實際的訴訟程序過程中往往還應當考慮環境公益訴訟的具體特點,以便于實現環境公益訴訟管轄的內部性平衡,同時在體系上保持與管轄制度其他規定的一致性。
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往往涉及化工、地質、化學、水文等專業性較強的問題,環境污染的發生通常是跨省、跨流域性的行為。此類案件的審判難度可見一斑,司法成本相對較高,對法院相關審判人員的要求也是相當嚴格的。鑒于以上原因,對于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提倡實行集中性訴訟管轄;環境糾紛案件的特殊屬性要求相關審判人員應當具有案涉專業的相關了解。
對于案件雙方當事人,在環境公益訴訟具體案件中,原告方多為普通民眾、社會組織,被告方則通常是相關生產企業。被告方在對信息技術的掌控方面以及物質財力等方面相對于原告有著極大的優勢,這往往會導致訴訟相關公眾處在一種劣勢的地位,進而會出現雙方當事人不平等的訴訟地位。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此類案件對審理公正的更高要求,必須全面綜合三方的訴訟期待,一方面要保障受害方的合法權益,一方面又要維護好環境的公共利益,同時還不能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構成阻礙。相關環境侵權問題的發生往往是以自然環境為侵權對象而實施的一種特殊侵權行為,因此,環境公益訴訟牽涉的相關法益具有空間上的分散性和不確定性。[1]
近年來,我國現代化工業水平不斷發展,但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涉及環境污染的侵權訴訟案件的數量更是日漸增多。環境方面的相關訴訟案件存在跨流域的不同行政管理區域的問題,案件中被侵權方往往人數較多且十分分散。另一方面,我國在環境訴訟方面的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絕大多數情況下,此類案件只能遵循民事訴訟的相關規則進行處理。此種做法沒有兼顧環境訴訟案件的特殊性,因此出現了大量因訴訟管轄而發生的糾紛問題。
從立法上來說,就侵權案件的相關管轄法院額確定,雖然司法解釋將侵權行為地以解釋的方式做了詳細說明,但總體上我國民事訴訟法長期以來的規定都相對簡單。對于環境公益訴訟這種新型侵權案件,我國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沒有明確相關法律,以確定案件管轄法院設置的具體情況,這就造成了司法實踐當中法律的適用問題,現階段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仍然是按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確定的由侵權行為地或被告住所地來進行的相關管轄法院。
從司法上來講,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在實踐過程中表現為司法管轄混亂,具體表現為:管轄不明所致的法院與法院的相互推諉亦或是管轄權的爭奪。我國環境法中由于缺乏實踐性的操作指導意見,僅僅規定了有關環境訴訟公益性保障的原則性規定,造成了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在程序法上的相對孤立。我國現階段的環境公益訴訟立法上的不完善以及法律適用方面的不熟練,引起了眾多糾紛現象的頻繁發生。在目前制度上,當發生環境侵權案件時,公民針對環境公共利益保護而提起的訴訟仍面臨困難重重的嚴峻局面。
同時由于環境訴訟管轄的標準不具有一致性、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存在濫用現象,再者行政因素干涉司法立案等都使得環境公益訴訟在管轄方面危機重重。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新環保法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在2014年12 月8日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上述關于設置環保法庭的司法文件,為目前部分地區已經設立環保法庭的做法給予了合法性依據和支持,也為其他一些可以設置環保法庭的地區提供了方向性指導??梢灶A見的是,隨著環保法庭和環保合議庭在一些地區的建立和健全,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審判水平會不斷提高,從而也更有利于保障和增進環境公益。
貴州省在環境公益訴訟方面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早在2007年貴陽市清鎮環保法庭就已經設立。多年來貴州省關于環境公益訴訟的實踐經驗推動著全國新環保法的出臺,并且貴州省的生態環保法庭給全國各地生態環保法庭的設立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并且也有利于環境公益訴訟管轄制度的完善;2015年6月5日,全國首個中級法院生態巡回法庭在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掛牌成立。這是福建省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繼率先在全國成立首個中院生態資源審判庭之后,創新生態環境審判機制的又一重大舉措。巡回法庭是生態資源保護綜合審判庭的一個組成部分,實行刑、民、行三審合一的審判機制,為水資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提供司法、行政執法共同聯動平臺,不僅能擴大資源保護效應,而且也能化為群眾自覺保護生態家園的行動。
生態保護法庭和生態巡回法庭的設立可以為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管轄起著一定補充作用,是實踐的產物,更是《司法解釋》第七條在實踐中的活學活用,對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管轄制度的完善,具有極大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蔡守秋.結合案例看環境公益訴訟的特點與識別標準[J].中國環境法治,2009,(1):52.
[2]李越.跨行政區域水污染監管的管轄權問題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08,(115):18.
[3]姜啟波,孫邦清.訴訟管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9.
[4]李摯萍.美國佛蒙特州環境法院的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1).
[5]張璐.我國環境司法的障礙及其克服[J].中州學刊,2010,(3).
[6]曹家新.環保法庭越多越好[J].中國環境報,2008.
[7]劉超.反思環保法庭的制度邏輯——以貴陽市環保審判庭和清鎮市環保法庭為考察對象[J].法學評論,2010,(1).
中圖分類號:D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087-01
作者簡介:王明月(1991-),女,山東泰安人,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