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曲阜 273100)
?
從“供給側改革”談我國基礎教育現狀
王前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曲阜 273100)
摘要:中國目前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中,“供給側改革”為一個重要的部分。其關鍵在于經濟結構優化。同樣我國現在的基礎教育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本文將以“供給側改革”中的一些可行性原則為基礎,對當前我國教育現狀進行探討分析。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教育現狀;聯系;發展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只有改革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改革步伐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無論是經濟體制的改革,還是一些政策的變化,都反映了我國新時期不斷發展的活力與黨和人民堅定建設國家的決心信心。同樣教育改革在我國也在不斷進行。時至今日,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從本質上講,基礎教育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都是體制的重新構建與創新,他們的基本規律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可以在“供給側改革”中找到許多對于當今基礎教育發展的良策。
眾所周知,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近年來過人出國卻瘋狂購買國外馬桶蓋、凈化器、奶粉……國內生產的粗鋼卻是“白菜價”。產能過剩成了重大包袱,但精鋼特鋼等“精品”卻需大量進口。這種需求與產出矛盾已經不同于以往“產能不足”的矛盾。所以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的為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降低交易性制度成本。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供給側改革”的側重并不是盲目擴大產能,擴大生產規模,而是提高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與創新水平。總結一下其核心便是“精簡,創新,質量,效率”。
我國在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6年7月1日起施行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了適齡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權利。至20世紀末,我國基本上普及了義務教育。時至今日,在義務教育階段兒童少年基本上沒有了有輟學現象。這不得不說是我國的一個壯舉。但是在普及義務教育,推行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國基礎教育也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現象。
最為明顯的便是教育資源的分配并不合理。首先便是國家對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足。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在教育經費的投入卻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方面,我國對教育事業投資較為不重視,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總額較小,而對于教育資源費配的不合理,是需要國家進行資金支持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在以前是將GDP當做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主要指標,從而使各級政府將投資傾注于短期內高回報的產業,而忽視了教育這種長遠事業的投資。其次便是地區與城鄉差異。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東西部不平衡,同時教育發展水平東西部差異也較大。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許多地區教育投資力度不夠,教育事業發展緩慢。惡劣的條件也使許多優秀教師無法堅持在這些地區教學,轉而去條件更好的地區。學生們在擇校的時候也會去往條件更好地區的學校,生源的流失使得教育發展地區差異更加明顯。
在上文中我們也提到,過剩的產能與不高的產品質量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國家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同樣,在義務教育已經普及的今天,基本上人人都接受并完成了義務教育,“文盲”等詞也早已淡出了我們的視野。基礎教育的“產能”也已經達到飽和狀態。但是我國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嚴重阻礙了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阻礙了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結構的優化。這也是我國為什么普及了義務教育,但是學生綜合素質與世界水平仍有差距的重要原因。
基礎教育在我國已呈現出發展不均衡的態勢,所以我們有必要通過一些措施來對當前的基礎教育進行改革優化。在“供給側改革”中,有許多對于教育事業改革也很有啟發的措施,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供給側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便是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成本,優化企業結構。在教育事業中的投入雖然宜多不宜少,但是部分地區不合理的,過多的投入肯定是存在的。比如對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學政府投入了許多資金,興建了許多設施,但是這些設施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與之相對的偏遠地區中小學設施配給卻很不到位;一些大中城市中小學中存在許多“閑職”“虛職”,但是偏遠地區學校教師人數不足的情況卻是屢見不鮮。所以我們應該在整體加大對教育事業投入的同時,積極優化學校結構,剔除一些學校不必要的“包袱”,將這些資源用于偏遠地區的教育事業建設,這樣既可以使條件較好的學校再次煥發活力,也可以使條件較差的學校得到長足發展。
“供給側改革”中另外比較關鍵的一點便是提高創新能力,提升產品的質量,進而提升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整體競爭力。我國目前由于教育資源的配給的不平衡,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不是太高。再加上我國義務教育已經普及,一昧擴建學校,加大辦學規模已經不再合適。我們應該從創新教育方法入手,切實貫徹素質教育。處理好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關系,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發展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發揮學生特長,結合學生個性,真正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優異的新一代學生。
經濟改革與教育改革都有其固有規律,二者不可相提并論。但是作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改革的一部分,二者又有許多共同之處。將經濟領域改革的正確原則運用于教育事業中,也可以為教育事業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下,不妨大膽借鑒,積極嘗試,我國教育事業定會有長足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志迎、徐毅、龐建剛,《供給側改革》,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6年。
[2]章衡,《我國教育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研究綜述》,理論觀察2013,8。
[3]陳俊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核心觀點解讀》,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14年。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096-01
作者簡介:王前(1994— ),男,漢族 山東省菏澤人 曲阜師范大學2013級文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