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萍(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
現代倫理學:沒有倫理世界的存在
孟艷萍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摘要:現代倫理學的構型根源于現代性、現代哲學,倫理學面向“生活世界”的現象學研究方法,為在應用倫理學的發展狀況中反思現代倫理學及現代人的存在提供了契機。然而,現代倫理學以認識論為基礎的“倫理世界”開端,必然面臨缺失倫理世界的棲息之所,顯示出現代倫理學自悖性存在和現代人的生存悖論。同時,這也檢討了現代倫理學的現象學研究道路,以及現代情境中倫理學的獨在性,或是道德哲學與存在本體論的辯證存在樣態。
關鍵詞:現代倫理學;倫理世界;現象學
現代倫理學的應用倫理轉向,或作為倫理學的現代形態,也即倫理學在日常語言哲學的支撐下實踐性的恢復,倫理領域直指“生活世界”。在應用形態中,倫理學的實踐理性得以恢復,但其應然價值的歷史性、價值理性的合理性并沒有得到檢驗和說明。實際上,正相反,倫理學回歸“生活世界”的口號和操作,恰是使得倫理的價值理性、價值領域的獨特性喪失。正如元倫理的軌跡,“當摩爾所代表的直覺主義(Intuitionism)被質疑之后,在無法回到自然主義的前提下,情感主義(Emotivism)的說法將道德訴求轉化為一種非陳述性的價值命題。這時候,道德的強制力變成一種實際行為的影響力。也就是說,若實際上產生影響的效力,就成為道德命題,反之,便無法成為道德命題。這對道德哲學來說,有很大的傷害,因為應然的問題被實然同化掉了。”
因此,倫理學現代倫理世界的缺失是兩個方面的:其一,現代倫理學面對的生活世界不是“倫理世界”“倫理生活世界”,而是各種自然科學的世界圖景或者是“受自然科學模式支配”的“類比”的世界。所以,倫理學不能“類比”自然科學,通過生活世界經驗的回溯而賦義;卻需要現象學方法對真實生活的揭示。在此意義上,現代世界中“人們抵達自己堅信的道路,不再是與世界和事實本身直接的溝通;只有批判他人意見并通過這一批判,才會形成自己的意見。”其二,自然的或者神性的倫理世界的解體,倫理的社會一體化力量的消解,個體德行、苦惱意識、怨恨和矯情等現代倫理形態對傳統倫理精神的拋棄,從而使得均質的理性自我在丟失精神處也被精神拋棄。因此,現代倫理學中的分裂以及從個體性出發的原則,使其成為沒有倫理精神的“現實”存在。隨之,倫理世界作為現代人的棲居之所,失去了存在論基礎。
因而,現代倫理世界是一個現代性“自造”的世界,是由合理性、非理性正反兩端共生互成。但在其割斷了古典傳統的可理解性。割裂了人與世界(歷史)的透明關系之后,就只能在兩極之間相互搖擺,現代世界的人喪失了“家園”式的“倫理世界”。現象學和現象學方法的探究,就是這一缺失意義的存在是怎樣在現實條件下顯示出來的。
究其原因,源于現代性。這就涉及如何認識現代倫理學,即“現代性”中的倫理學。現代性意味著一種“態度”,“一種反思態度”,福柯認為:“對我們來說,更有啟發意義的不是致力于將現代與前現代或后現代區分開來,而是努力探明現代性的態度如何自其形成伊始就發現自己處于各種‘反現代性’態度的戰爭之中。”因而,現代性“過渡,短暫,偶然”與“永恒和不變”“的矛盾存在,是波德萊爾對現代性的敏銳意識表現。于是,以“人的境遇”而顯現的現代世界圖景,必然招致其對立面的對抗。因此,現代性本質上就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世界”,而其對立面是“以人為中心”的社會文化結構的對立面。因為,現代性的世界“就變成了人造的結構,變成越來越具有認為建造性質的世界,成為一種可以被人密碼化和神秘化的世界”。
所以,現代性的道路在“世界”中開始,而又注定不在“世界”的道路上前進。這種內在的矛盾內涵于現代性的本質結構中,具體來說,主要是兩個方面:其一,以自身為場景的現代世界構造,使得先在的給予性的道德實在論解體。傳統作為實體性的“世界”觀念消解了;其二,現代哲學的現象學存在主義進展,擺脫了傳統的自然主義、心理主義的道德自我,倫理世界稱為創造性生成的道德實在論觀念。因而,在傳統倫理“世界觀”中尋找現代情景的倫理世界,必定是惘然;同時,現代性中以自我為視角的倫理世界,是此在的而非“他者”,因而,又易陷入“存在暴力”與“自我消解”的悖謬之中。本文就是以現象學方法面對現代倫理學這一發展邏輯。
現代哲學和世界觀對倫理的現代形態塑造,是從兩個方面達到的:其一,現代哲學通過理性意識構造一個“源始—解釋性”的先驗生活世界,從而建立“自然—倫理世界”的規范、法則的源始權威性和先驗解釋力;其二,以抽象的個人權利和自由法權取代個體歷史性的存在,代之以均質的理性自我。這樣,即使是缺失了倫理世界,現代倫理學同樣在現代生活中構造出自己的文化生活圖景。
更具哲學意義也是更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倫理道德既是精神發展的特殊階段的現象形態,呈現共同的半只,又是這個階段和形態的兩個不同環節,具有不同的哲學地位,二者“理一”而“分殊”。在這個意義上,“倫理道德發展的精神哲學規律”是倫理與道德的辯證的互動的精神世界辯證發展的哲學規律,因而也是倫理與道德的辯證互動的規律。中國文明自古至今,倫理道德共生互動,在哲學體系中人的精神與世界比肩而行。在中國古語中。“倫”是個體本性與普遍性統一的具有精神意義的實體,即人的公共本質,“理”是“倫”的真理,或者個別的人達到“倫”的實體的規律,“道”是有倫理引申出的道德規范,倫理是人倫之理即人的真理與天理,是人的實體性或者精神家園,道德是人的得到之行或者主體性建構,倫理與道德在人的精神發展領域中的辯證運動及其不同的哲學地位的表達,居倫有理,明道立德,就是倫理道德發展的精神過程。由于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不可分離,倫理道德發展的精神哲學規律本質上也是倫理道德作為精神現象與現實世界辯證互動的哲學規律。
現代文明把時間切割成傳統與現代現代兩段,傳統若要予以保留,則必須證明或者顯現它具有現代性,能與現代社會之體質、結構、價值標準相適應,或者能對現代社會產生積極作用,否則便會遭到質疑,現代社會倫理在歐美已經面臨被批判或者重建的命運,在歐美以外的世界也無法維持其霸權及正當性,還遭到了其它倫理形態的挑戰,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在此情形之下當然也可大有作為。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38-01
作者簡介:孟艷萍,女,山西朔州人,1991年3月生,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