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琳(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133000)
?
新聞失實的原因與預防方法
金琳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133000)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在加強傳播信息、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時,對新聞的從業(yè)者和媒體同樣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新時代為背景,采寫新聞的整個過程也會越發(fā)復雜。對新聞和其本質的真實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新聞失真的預防措施和產(chǎn)生原因做深入的探討與分析,這對提高新聞的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聞失真;原因;預防方法
清楚新聞工作的人都知道,對于一名記者、一個媒體、一篇報道,甚至整個新聞事業(yè)來說它的真實性是多么的重要??墒怯捎诟鞣N原因使得報告無法做到還原整個事件的真實性,會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誤差。大眾不會認同甚至不喜歡不真實的報道。為了減少新聞的失真再次發(fā)生,就要對新聞發(fā)生的源頭以及表現(xiàn)方式進行認真的分析,才能做到對癥下藥,找到解決的方法。
1.新聞工作者的素養(yǎng)。
從傳播者這個角度來看,新聞媒介人員是導致新聞失實的主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新聞報道人員,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記者。因為在工作中記者的偏聽偏信、疏忽大意,再加上不深入的調查研究,這樣的工作狀態(tài)是導致失實新聞產(chǎn)生最大的原因,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故意的或是無中生有或者是自發(fā)想象還是選擇性的報道都會造成新聞失實。
2.新聞炒作風盛行。
一些媒體會在當前激烈的競爭中將炒作新聞作為競爭市場的一個砝碼,為了曝光率,選擇新聞時會重點挑選“好賣的”、“有看點”的新聞,這也為失實新聞的產(chǎn)生買下了伏筆。一些筆者為了能夠賺取更多的稿費,大肆編造假的新聞,或者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添油加醋,以造成巨大的轟動。在體育和娛樂界這種炒作之風尤為嚴重,明星為了炒作和抬高身價,今天會跟張三傳出緋聞,明天又會跟李四傳出緋聞。媒體也會為了收視率在今天可以登刊,明天又會出來辟謠。這樣說吧,在媒體大肆炒作的今天,對社會上某些熱衷炒作的行業(yè)或人來說都是不可放過的機會,因此失實新聞會愈發(fā)增多??墒敲襟w也會為任性的行為做出巨大的代價--媒體的社會公信力會越來越低。
3.新聞的時效訴求。
在民眾還原新聞事實的完整性時會受到新聞傳播的力度和頻率的影像。依據(jù)新聞事實的時間跨度以及復雜程度,新聞事實的報道我們可以進行一次披露、二次披露以及三次披露。而時間跨度很長、極為復雜的事實會需要二次或者更多次的追蹤報道。就這種情況來說,在事實的報道上媒體有可能是完整的,可是由于報道的詳略以及力度的不同,就會對民眾能否獲得完整性的新聞事實造成影響。
1.做好前期的采訪和準備工作。
要從多方面對工作做準備,比如資料準備、知識準備、設備準備和思想準備等。采訪的內容會涉及到各個領域,也會涉及到很多的專業(yè)知識。俗話說的話“隔行如隔山”,不可能對所有的知識都有所掌握。這里就需要在做采訪前準備好相關的資料,你掌握樂材料,就會迅速的擴展自己的知識層面,在采訪時也會做到新中有數(shù),在提問題時也會做到有針對性,采訪的質量和效率也會有所提高,同時對于背景資料來說也會很好的掌握,避免因為不懂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以至于寫出失真的文字。在采訪時,要減少虛假情報對自己的影響,較為有效的辦法就是牢牢抓住第一手資料。另外,從任何渠道得到的信息都有可能存在問題,記者如果不認真觀察分析就有可能上當受騙,所以采訪時要具有一定的采訪技巧和調查的研究精神。
2.做好調研保證稿件質量。
作為新聞采編人員,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整體素養(yǎng),加強新聞調研能力,逐步深入的挖掘新聞的精神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實際的工作中獲得經(jīng)驗,多思考、多學習、培養(yǎng)求真理、不怕吃苦的精神,對防止失實新聞的發(fā)生是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尤其對預防非故意性的新聞發(fā)生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此外,寫作是個比較復雜的過程,不管是選材立意、遣詞造句或者標點符合的運用上,如果一不小心就不能真實的進行報道,甚至會造成新聞的失實。在寫作前要認真的檢查筆記,真準事實,這是確保寫作真實的基礎。記者要做到:對于不明白的不要寫,有出入的不要寫,憑想象的不要寫。記者在寫報道時,采用各種手段,選擇合適的題材形式就能夠有效的對新聞事實進行傳播。對于不同的題材會有不同的要求,新聞類,主要是指消息,首先要寫好標題以及導語。在語言的運用上多使用動詞,而少用形容詞,多做敘述,少做議論。通訊類涵蓋了特寫和專訪。對于這類的作品要使用描寫、敘述、抒情、議論等表現(xiàn)手法,要做到準確描述、真實敘述、客觀抒情、真情議論。
3.加強編輯工作的要求。
做好編輯工作,逐一檢查成品,在對原稿進行檢查時要做好兩個工作,一是對稿件的材料、主題、傾向、結構有所把握;二是要及時發(fā)現(xiàn)稿子中的差錯和漏洞。對原稿進行修改時要增減得當。編輯并沒有參與到整個采訪的過程中,不能隨心所欲的做與事實無關的變動,更不能為了使文章出彩變換觀點,要尊重原稿的真實性,對其進行潤色和完善,在形式上會有一個好的表現(xiàn)。與稿件不相關的事件就可以作適當?shù)膭h除,而對于文章的主題,敘述的主要事實和相關的補充說明要慎重。更不能因為任何原因對形式和內容不一的稿件進行統(tǒng)一,這樣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綜上所述,想要根除新聞失實這一現(xiàn)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道路非常困難,新聞工作者要做到自覺努力,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和素質,確保新聞工作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郭麗.論新聞失實的危害、原因及應對策略[J].神州,2013,(27).
[2]王穎.略論新時期新聞失實的主要原因及應對之策[J].中國地市報人,2010,(09).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