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豐理(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中越邊境河口口岸流動人口社會治理初探
尚豐理
(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邊境地區流動人口成為影響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特殊人群,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任何國家都不能閉關鎖國地拒絕外來人口的流入。本文在對國家一級口岸-河口進行田野調查及參與觀察的基礎上,對邊境地區的流動人口的社會治理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中越邊境;流動人口;社會治理
河口鎮位于河口縣境南部,北緯22o30'25"-22o45'58",東經103o40'50"-104o00'40"之間。屬熱帶季風雨林氣候,高溫高濕,四季無霜。年平均氣溫22.6℃,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是河口瑤族自治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國家一類沿邊開放口岸—河口口岸所在地,為滇越鐵路、昆河公路和紅河航道的樞紐,東隔南溪河、南隔紅河與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西北與瑤山鄉連接,東北與南溪鎮為鄰。是我國“南方絲綢之路”的第二條通道。全鎮國土面積185.2平方公里,轄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個村民委員會,駐有2個國營橡膠農場和1個熱帶植物研究所。全鎮共有9個居民小組,7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35042人,其中:流動人口7156人。常駐人口戶數13324戶,人口27886。其中:非農業人口26991人,農業人口89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9人,有漢、壯、瑤、苗、彝等22個民族。其中瑤族1431人;壯族5260人;苗族1230人;彝族1445人。2012年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63萬元,一般預算支出2997萬元,實現經濟總收入4118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0913元,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88元。河口口岸已經成為對外貿易當中的佼佼者。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是這樣一種信念和態度促使筆者一定要親自深入河口鎮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帶著一種滿腹的好奇和略微的恐懼,我開始了我的“旅程”。一路驅車前往,從進入紅河州開始,在每個路口都會看到嚴陣以待、仔細檢查的武警戰士,我的安全感就一下子上升了。“邊境地區不能亂”、“看似越是危險的地方往往越是安全”,這些戰士用他們的行動來保衛著祖國的邊防。就這樣我們行駛到了河口鎮的主干道上,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主干道上高大的可可樹,林立的房屋,熱鬧的人群……這是一座繁華的江濱小城,川流不息,人來人往。這與我想象當中的情景是截然相反的。經過短暫的休息之后,下午我們就來到了河口鎮的合群社區來了解當地流動人口社會治理的相關情況。合群社區于2002年10月8日成立,地處河口縣河口鎮繁華地段。轄區內有金融業、商業網點、旅店業、娛樂場所等行業1000余家,網吧6家,診所3家。是集商業、金融、邊境貿易、旅游為一體的社區。最低海拔74.6米,國土面積約55萬平方公里。
在合群社區的服務中心里,我們和基層的服務人員進行了愉快的交流。了解到在河口地區的全是邊民,他們的主要活動是進行邊貿(互市),工作領域涉及餐飲服務、公司打工、性服務工作者。此外,有100多戶1978年從越南返回的歸國越僑。還有一部分人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稱為“越南難民”,他們則主要是通過“非法通婚”的途徑而長期居住在河口地區。經調查得知,這里不僅匯聚著從國內其他地區(如河南、四川、重慶、湖南等地)的流動人口,而且還包含著從越南等國前來貿易的流動人口。這一群體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河口地區經濟的繁榮,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一)由于地理條件上的便利,僅一河之隔的越南人通過合法(早上邊貿互市)或非法途徑(夜晚偷渡)進入河口地區進行“偷盜”,這部分人主要是來自越南的吸毒人員。他們進入比較繁華的街區,趁人不備進行盜竊,甚至是潛入容易得手的居民區和賓館房間內隨機作案。這造成了當前河口鎮社會治安的極大不穩定,給社區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二)該地建有非常有特色的“越南街”,這些來自越南的商戶已經在河口鎮長期居住。但是這些常住的越南人只是做自己的生意,他們不接受別人的詢問,對于社區的工作人員更是不予理睬。社區服務人員表示在進行社區工作時,這些人甚至是連門都不會打開。這種不配合的態度常常導致社區管理根本無法展開。他們只害怕“穿制服的”。
(三)從事性服務的工作者(多為越南女性)現在則是采取“打游擊戰”的方式,從公開轉到地下,運用打電話、發短信等方式與“流動的皮條客”進行接頭,從事“性服務”。這樣的轉變導致之前對這一群體進行的強制體檢無法正常進行。由于公安系統、邊防系統無法對該群體進行明確的排查,導致了疾病(主要是艾滋病、性病等傳染病)的傳播存在巨大的隱患。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跟隨社區工作人員以及自己的觀察,探討了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越兩國管理者對待外來流動人員的治理制度不一樣。基于對當地的了解,合群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致認為越南方面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更為嚴格。他們的公安監督檢察力度較大,并且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善的獎勵機制和監督機制(連坐模式),使得居民養成了一種意識,在陌生人到達該地區之后,居民會主動報告給公安機關,以此來防止并維護當地的安全。而中方缺少這樣一種管理制度,居民缺乏這樣一種責任感和意識,使得流動人口給河口鎮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于此類人群的流動性太強,在5公里的邊境線上中方檢察監管力度不夠,以及中越雙方對外來人員的管理制度不同,導致河口地區的社會治安不穩定,常常出現偷盜、吸毒等犯罪行為。
第二,社區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管理系統。河口鎮的合群社區全部都是邊民,但是由于社區的建立時間比較短,社區管理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管理系統。此外,社區的經費不隨事情周轉,經費補貼不足,使得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開展難度比較大。同時合群社區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配備社會工作人員的社區,缺乏這樣一個專業性的協調者,使得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者之間缺乏一個溝通與理解的橋梁。
第三,中方加大了對賣淫、嫖娼等犯罪行為的打擊。自從習近平主席開展“群眾路線”教育之后,原來的“越南街”的紅燈區就關閉不再營業。公安、邊防等部門加大了整頓力度。致使原來公開的性服務轉入地下,這樣反而加大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困難,由于無法像以前一樣定期定點地對這些性服務工作者進行檢查和教育,使得艾滋病的傳播存在著巨大的風險。
在我們調查的合群社區中,存在著經費不隨事情周轉,經費補貼不足的情況,并且對這些流動人口的管理不允許社區收費,只有50000塊每年的辦公費,社區的工作人員要去討經費。這樣就影響到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社工機構組織不起來,河口鎮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專業社會工作者”的組織,影響到了社區工作者與社區居民的溝通與理解交流;社區居民的整體素質較低,并且缺乏將自己當做社區主人翁的責任意識,社區工作者只能發動“低保戶”、“黨員”等來進行義工和志愿服務工作;社區工作人員的工資報酬較低,很多社區工作人員都是“在崗不在編”,生活缺乏基本的保障,同時存在著有償服務和無償服務之間的矛盾;社區的服務對象是“城鎮居民”。主要有四類群體:退休人員、學生、無業人員和社區矯正人員,而針對社區矯正人員的治理,沒有經費;制度配置不合理,單位工作人員和社區工作人員之間存在矛盾,“官僚主義”、調解工作不好搞;基層權力不大,自下而上,比較單一,要嚴格聽從上級行政機構的指揮,社區自我治理的能力不足;在非法婚姻(十幾對)的影響當中,要由越南當地政府開具證明,對女性的婚姻狀況有所交待。導致女性成為一種“生育工具”,子女后代也較難管理。
上述這些客觀存在的事實,使得將流動人口放入國家大力弘揚的社區治理當中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困難。但是俗話說:“方法總比困難多”,社區工作人員也在日常工作當中總結了一些經驗,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見和建議。
在對邊境地區流動人口的社會治理當中,一定要加強宣傳教育力度,培養公民的主動報告意識,制定一種相應的獎懲制度,培養公民責任感;在邊境線上的邊防警察進行嚴格的入境人員登記制度,防止出現漏網之魚;當地開發商和政府之間要加強協調,整治越南街上的一些私搭亂建、堵死消防通道的行為;機關單位工作人員和社區工作人員要相互配合,機關單位工作人員應該服從社區的管理;派出所一直辦理“暫住證”的制度繼續保持。不能改為“居住證”;整治那些從貧窮的地方(如南屏、祿村、南溪、橋頭等)過來賴著不走的人口。
短暫的一次調研只能是對我的研究方向獲得一個感性的認識,一個大概的了解,在之后的調研中,我將會繼續深入河口鎮的合群社區,對該地的流動人口進行更加詳細和深入的研究,我將盡自己的所學,爭取使其成為流動人口社區治理的典范之地。
參考文獻:
[1]羅剛.云南邊境地區非法移民問題及其治理研究—以河口瑤族自治縣為例[M].法律出版社,2012.
[2]李曉斌.西南邊疆民族研究[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3]魯剛.社會和諧與邊疆穩定—基于地緣、民族、社會和宗教的實證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047-02
作者簡介:尚豐理(1990—)女,漢族,河南舞鋼人,現為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