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嫻(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藏傳佛教在永寧鄉發展的優勢分析
劉俊嫻
(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藏傳佛教傳入寧蒗縣永寧鄉的時間很早,在永寧鄉并且發展壯大,現在永寧鄉摩梭人除了信仰他們的本土宗教達巴教外,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永寧地區已經被濃郁的藏傳佛教氣氛包圍了。
關鍵詞:藏傳佛教;永寧鄉;優勢
永寧摩梭人信仰的藏傳佛教分為格魯派的黃教和薩迦派的白教,黃教于1276年(元代)從西藏傳入,1556即明嘉靖三十五年正式在永寧建立扎美寺;白教約于1356年即元至正十六年從四川巴塘傳入,在者波建立了薩迦寺。藏傳佛教剛開始傳入永寧鄉的時候,接受的人少,人們還沉浸在他們的多神共生,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達巴教中;明清以來,喇嘛教開始盛行,當時的永寧土司也信仰藏傳佛教,并大力號召全民信教。永寧的扎美寺在每年的五月初八都要派一批喇嘛去西藏受戒、學經,當地人都會舉行全民歡送喇嘛的盛會,由此可見人們對喇嘛的擁護和狂熱的態度,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之后。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藏傳佛教遭到了破壞,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后,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完成了喇嘛們的平反、補償工作,永寧地區的宗教工作逐漸恢復正常,藏傳佛教的發展也步入正軌,時至今日,永寧地區的喇嘛有一百多個,扎美寺及薩迦寺每天都有人來請喇嘛做法事、祈福、點燈、散錢、拜佛等。
藏傳佛教憑借自身獨具的優勢在永寧地區逐漸發展壯大。首先,喇嘛人數很多,目前在永寧有一百多個,還有一位活佛,很多家庭都保持著以學喇嘛為榮的傳統,在他們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送去學習,總之學習喇嘛的人從四五歲開始一直到四五十歲,每個年齡段都有很多人,在人數方面是很占優勢的。跟隨喇嘛學習的過程中,時間和地點都是確定的,每天日出而學日落而息,不需要參加任何生產活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是用來學習喇嘛的經書、戒律等;他們學習的地方也是固定的,在喇嘛寺里學習,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去西藏、四川等藏區去學習相關的經文,學成之后,還得接受老喇嘛們的嚴格繁瑣的考核和審查,總之要成為一名喇嘛需要很長的時間,很辛苦的過程,很嚴格的審查。
其次,藏傳佛教不僅有語言基礎,還有一定的文字基礎,在這種基礎上,它所提倡的主張、思想不僅可以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還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由此可以明確清晰地記載藏傳佛教的歷史、內涵、思想、教義、戒律等,因此,藏傳佛教有自己的比較完善、有體系的經文,這些經文以文字、書本的形式向信眾傳播開來,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會有缺失,更不會出現斷片或遺忘的情況,要了解或者研究藏傳佛教的非信徒,可以找到很多有確切的文字記載的資料,進行相關研究,由此可以把藏傳佛教發揚光大。
再次,在神鬼體系方面,藏傳佛教有一套完備、有體系、等級森嚴、分工明確、責權清晰的神鬼體系。人們在敬奉宗喀巴大師的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去拜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佛。每年佛歷的各個時候都有各種神佛的誕日、成佛日、圓寂日等,這些日子需要人們牢記并且在各個日子點燈、燒香、祭拜、敬奉對應的佛,很多時候對于等級很高的佛的各種日子還要舉行很隆重的儀式活動,由喇嘛們負責主持、念經等。人們則自發地去喇嘛寺燒香、拜佛、祈福、散錢。每年紛繁復雜的節日讓很多信徒自發地來參加,增強了人們的宗教信念及情感,讓這種信仰深深地扎根在人們心中,時時刻刻都會銘記。然后,在宗教內涵、信念上,藏傳佛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位大師通過不斷地積累、吸收、接納、思辨、創新,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宗教體系,這些宗教內涵和體系一直到現在都還被信徒及外界學者們不斷研究,開拓創新著。它的邏輯性、思辨性、縝密性、豐富性、完善性等都是很多原始宗教不能與之相比的。信徒們的各種困惑、所尋求的終極關懷、所追尋的至上的境界,藏傳佛教的宗教體系都能夠很好地給人們解答,讓信徒們覺得有理有據、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很容易讓人信服。所以說它系統完善的宗教體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幫助信徒們解決各種困惑,讓他們更堅定地追隨藏傳佛教。
再次,在政治支持上,藏傳佛教的傳入受到當時管理永寧地區的土司的歡迎,土司不僅自己信教,還大力提倡全民信教,在提倡全民信教的同時還下令讓每戶人家必須讓自己其中一個兒子學習當喇嘛,違抗命令的人會受到懲罰,正因為這個命令,學習喇嘛的人逐漸增多,跟隨喇嘛學習的這種行為在永寧鄉形成了一種熱潮,甚至是習慣,這種行為一直延續到現在,永寧的人以跟隨喇嘛學習,成為喇嘛為榮。這種強有力的政治后盾和支持讓藏傳佛教在摩梭地區快速傳播,順利發展,促成了全民信教、學喇嘛為榮的局面。
最后,在僧侶制度和寺院經濟上,藏傳佛教的僧侶組織和管理制度是很完備并且有章可循,就像一套組織機構一樣。它的管理機構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級“措欽”是由各個經院的堪布組成的“喇吉”,這是全寺的最高組織機構,它的領導人是德高望重,閱歷豐富的老活佛,負責主持寺院的一切教務;第二級是各個扎倉的管理機構,它是一種中間的組織,也是最直接的日常管理機構,領導人一般也是由活佛擔任;寺院的第三等級機構,也是最基層的組織機構,叫“康村”,由僧侶們共同組成并自我管理。在這種等級森嚴、分工明確的僧侶制度和寺院經濟下,保證了宗教人員們的各項事務的順利、有組織、有規則地進行,同時也為各種緊急突發事件提供了有效的應急和保障機制,這種經濟基礎和制度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藏傳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的正規性和持久性。
總之,藏傳佛教在永寧的發展經歷了輝煌——衰落——輝煌的局面,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它憑借著自身優勢,首先是物質上的:眾多的經書、形象具體的佛像、種類繁多的法器、五花八門的供器、價格高昂的唐卡、雄偉宏達的寺廟、人數眾多的喇嘛等;其次是非物質方面的:歷史悠久的文字、系統的神靈體系、龐大復雜系統的宗教體系、有組織的僧侶管理體系、有條理有安排的寺院經濟、龐大的信徒基礎等。在豐厚的物質基礎以及體統的非物質基礎上,藏傳佛教是占很大的優勢的。
中圖分類號:B9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055-01
作者簡介:劉俊嫻(1991—)女,漢族,云南永勝人,現為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