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智慧(許昌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河南 許昌 461000)
?
全球化視角下的圖書館文化建設研究
毛智慧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河南 許昌 461000)
摘要:全球化正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其豐富了我們的校園文化生活,同時也給傳統的圖書館模式帶來了極大沖擊。
關鍵詞:全球化;圖書館;文化
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快的背景之下,伴隨著文化的多元化,高等學校的文化建設愈加顯示出其必要性,而高校的圖書館文化建設處在這一行動的最前線,尤其顯現出其緊迫性和重要性。例如:作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西方節日對傳統節日產生巨大的沖擊影響,造成了西方洋節日和民族傳統節日并存的節日分配局面。怎樣正確認識這一現象?在當前全球化時代守護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有何重大意義?如何弘揚和發展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探討和解決這一問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于實現“中國夢”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在圖書館學生閱覽室上班,在忙過一陣后閑來翻閱雜志,看到內涵一詞,我就想到不管圖書管理工作,教學一線工作,行政工作,后勤服務工作等等,都要我們爭做有內涵的建設者,我腦海里立即浮現出南宋抗金名將,一代詞人辛棄疾難渡前僅率領50人的親兵衛隊夜闖5萬人把守的金兵大營,活捉叛徒張安國的壯舉。當時,辛棄疾年僅23歲,真個是氣吞萬里如虎。此后他一生力主抗金,為收復失地,恢復中原努力奮斗,卻一直遭受南宋主和派的百般阻撓,最終未能如愿。雖然如此,他在晚年仍然高唱“男兒到死心 如鐵”的壯歌。
辛棄疾一生留下了千百首歌詠祖國壯美山河的詩詞,后世學者也多以文人命之,欽慕辛棄疾文筆,以為“豪放派”之圭皋,但那種東西是學不來的。在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時刻,辛棄疾胸間的郁勃不平之氣總要找到一個出口釋放出來,這個出口就是詞。
所以,詞者,小道也。大道乃是:一腔英雄熱血。以天下為擔當才是辛棄疾內涵建設的深厚功底。
中國是一個以傳統儒學立邦的國家。中國的傳統儒學向來注重讀書人的內涵建設,強調欲成學問,當為第一等學問;欲成事業,當為第一等事業;欲成人才,當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就第一等學問,事業,人才,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孔子用歲寒松柏勉勵后學,要求讀書人做到“智者不惑,仁者無憂,勇者不懼”,進而去為天下當。孟子則要求讀書人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并用“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作為增進之法。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稱得上大仁,大智,大勇之人,進而入世才能擔當大任,建功立業,成就一代風流。圣人以天下為公,只有做到萬物一體,天下一家,才是世界上第一等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何等的胸懷?博大而仁愛,仁愛而無疆。
然而,自從儒學被統治者所利用,改造,歪曲,玷污,確立為正統,行而儒教,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分化。借用美國總統杰斐遜的一種分法,他把貴族分成兩種:一種是先天的“自然貴族”,一種是后天繼承祖上爵位的“世襲貴族”。他指出,只有天生的“自然貴族”才具有擔當天下的使命的高貴秉賦,不論其出身如何;而那些“世襲貴族”早已墮落成腐朽的人渣,別指望他們擔當起歷史的重任。同樣,士大夫也有兩種,一種是孔孟開啟的注重內涵建設,敢于以天下擔當的“天然士大夫”,只有他們能做到天下為公,大愛無疆。另外一種是“儒教”熏育出來的“考試士大夫”,就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員隊伍,組成俗稱為“士大夫階層”的那批人,這批人人數眾多,他們靠著小聰明,加上刻苦的努力,擠進官府,無非就是想過上更加舒服的太平日子。他們的“內涵”就是極端自私,根本談不上以“公”為特征的國家符號認同。當他們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沖突時,他們會巧借各種名義,采取各種手段不惜犧牲國家利益以圖自保。古有以南宋投降派秦檜為代表的奸佞之臣,今有高學歷的貪官污吏,他們都雖曾得志于一時,最終卻難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近日美國前耶魯大學校長小貝諾·史密德特在耶魯大學學報上公開撰文批判中國大學官本位體制和學術腐敗。針對中國大學存在的官本位體制,他說“宙斯已被趕出天國,權利主宰一切”,“文科的計劃學術,缺乏批評世道的道德勇氣”,“孔孟之鄉竟然充斥著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學者,令人失望”。針對中國大學普遍存在的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科研造假等學術腐敗,他甚至說“中國大學不存在真正的學術”,“中國的民辦教育基本是以人頭計算利潤的企業”。他不承認現在中國有真正懂得現代教育的教育家,他甚至極力推崇中國早期現代大學教育的創辦人蔡元培,胡適,張伯苓,唐文治等人為真正的教育家,說那時的教育家如云。
讀罷史密德特氏的批判文章,對號入座,返躬自問,不覺驚出一身冷汗。真是言之鑿鑿,無可逃遁天地之間。每讀張伯苓先生《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一文,論及創校動機與辦學目的,張先生說:“念國家積弱至此,茍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端在教育”,“嚴先生與苓同受國難嚴重之刺激,共發教育救國之宏愿”。“南開學校系因國難而產生,故其辦學目的旨在痛矯時弊,育才救國”。我不禁想到,若孔孟當世,亦當此為,張伯苓先生真大教育家也,不覺讓人五體投地,再拜。
張伯苓先生去我們不遠,他一手創辦的私立南開大學雖已由私轉公,卻依然見證著張先生教育救國的豐功偉績。值此我們大力倡導內涵建設的時候,我們不妨回過頭來參照一下美國人史密德特氏為我們列出的我們自己的前賢,挖掘一下他們的內涵,或許我們能夠“動心忍性”,有所增益。
最后,我要說的是,加強內涵建設,首在正心誠意,改變作風,痛矯時弊,自我拯救。“莫為浮云遮望眼”,“千鈞富貴笑如發”。
參考文獻:
[1]Jan Assmann.Das kulturelles Ged?chtnis.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t in frǜhen Hochkulturen [M].Mǜnchen: C.H.Beck,1992
[2]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M].宋金龍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4]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一[M].上海:上海書店,1986.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