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霖(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
我國著作權法中的職務作品歸屬法律制度的完善
李姝霖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摘要:現代民法以物的利用制度為核心,而職務作品著作權的利用制度是這一核心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法學界對職務作品著作權的利用研究力度不夠,法律規定單一,更為權利的濫用留下了空間。本文從職務作品著作權制度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提出相關對策,旨在促進我國知識產權發展。
關鍵詞:職務作品;著作權;權利歸屬;利益平衡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法律意識的日益增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國家完善知識產權法、著作權法的同時,許多問題也隨之而來。例如本文所提到的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問題,如何平衡創作者與單位之間的利益是立法和實踐所需要解決的關鍵的問題。
職務作品是我國著作權法專有的一個概念。我國《著作權法》第十六條規定“職務作品,是指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 職務作品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品的創作者是單位的工作人員;創作的作品屬于創作人員的工作任務范圍之內;作品的內容應與單位的工作性質有關、作品應體現創作者自己的意志;工作時間、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并不是確認職務作品的依據。
第一,職務作品與其它作品的區分界限不明顯。我國職務作品與委托作品、合作作品的區分標準不明確,導致它們的適用范圍出現了交叉,產生了灰色地帶,影響了著作權的權利歸屬。
第二,著作權歸屬原則不清,導致單位與作者之間權利失衡。明確著作權是否可以分割、作者和商業投資者的利益孰輕孰重是劃分著作權歸屬的前提,我國的立法對于這點回答的十分混亂。委托作品和一般職務作品中體現的是著作權不能分割、優先保護作者利益,但在法人作品和特殊職務作品中則體現了著作權可以分割、優先保護商業投資者利益。
第三,一般職務作品和特殊職務作品之間的區別也很模糊。根據《著作權法》規定,二者的區別主要是在于:(1)特殊職務作品區別于一般職務作品的關鍵是它主要利用了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2)特殊職務作品必須由單位來承擔責任,而對于一般職務作品沒有做此規定。但這一區分存在的問題是首先物質技術條件區分在實踐中難以操作,其次將單位承擔責任作為特殊職務作品成立要件有悖邏輯。
第四,著作權法在一般職務作品規定中,賦予單位過大的優先使用權。立法者基于對單位利益的考慮賦予其在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權的規定是合理的,對于激勵單位更多的支持支持職務作品的涌現意義更大。但是,這一規定仍是有疏漏的,即在作者完成作品的兩年內如果在不違背單位利益的情形下,許可他人以與單位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但單位無正當理由卻不予同意時該如何處理?依據《著作權法》16條的規定,顯然賦予單位過大的限制作品使用的權利,對作者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影響。
首先,重新定義職務作品的概念,取消法人作品的概念和相關條款。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雖然在2001年進行修改時將職務作品所存在的單位主體擴大到“法人和其它組織”,其它毫無變動,在2002年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對工作任務做出了解釋,但并沒有解決職務作品與其它作品難區別的問題。所以,建議能在充分吸收學者在這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定義職務作品的概念,使在實踐中正確區分職務作品與其它作品。至于法人作品,因其是我國計劃經濟時留下的產物,在今天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情況下,法人作品已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應取消其在法律條文中的相關條款。
其次,對職務作品著作權歸屬的法律規定做適當的修改。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點:(1)對于著作人格權,除署名權只能由職務作品的作者享有外,發表權、修改權、保持作品完整權均可以由法人或其他組織享有。(2)“職務作品的著作財產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職務作品的作者通過書面合同約定。職務作品的著作財產權歸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可以在合同中對優先使用權和收益分享權等進行約定;職務作品的著作財產權歸法人或其他組織享有,作者可以在合同中約定獎勵權和收益分享權等,法人或其他組織也有權善意、合理的使用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的著作人格權;職務作品著作財產權由職務作品作者和法人及其他組織共同享有,與著作財產權形式有關的問題雙方可以在合同中自行約定。”(3)當雙方沒有約定時,適用法律的相關規定。
最后,將利益平衡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入職務作品的制度中。社會發展以利益為動因,所有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關系就是以利益為內容的。利益總是抽象的歸屬于不同的具體的主體,屬于每個主體的利益存量此消彼長,利益實現的程度也會因屬于不同的主體而不同。激勵是指激發人的動機,鼓勵人充分發揮內在的動力,朝著所期望的目標,采取行動的心里過程。在職務作品的相關規定中引入這兩種機制,將會在創作者與單位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同時也應不斷的完善作者的收益形式和收益分享機制。
參考文獻:
[1]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2]劉春田,劉波林:《論職務作品的界定及其權利歸屬》,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0年第6期。
[3]楊延超,曹滿貴:《我國職務作品制度的不足與完善》,載《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第7卷第5期。
[4]張曉玲,張莎莎:《職務作品著作權歸屬探析》,載《科技與法律》,2005年第3期。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083-01
作者簡介:李姝霖(1992-),女,漢族,陜西榆林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201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