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艷(新疆庫車縣第七小學,新疆 庫車 842000)
?
親其師信其道
張敏艷
(新疆庫車縣第七小學,新疆 庫車 842000)
摘要:“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道理只要有幾年教齡的老師都知道,一個學生對一個老師的感情,直接影響著這名學生對這位老師所教學科的情緒。喜歡你這個人,就喜歡聽你的課,喜歡學你這一科,相應的,這一科的學習成績就好,反之就不好。可見老師的人格魅力有多大,老師的小缺點的影響又有多深。
關鍵字:親其師信其道;案例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親師思想首先表現在勇于向自己的學生承認錯誤。有時當學生誤解自己時,除了講明情況外,為了融洽師生關系,要大膽承擔責任,主動作自我批評。這樣師生之間的隔閡和誤解就可以及時消除了,學生的學習情緒也就調動起來了。
學生總是有差別的,有學習好的,也有差的;有學習努力的,也有不努力的,等等。讓每個孩子都喜歡你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努力。那么,面對學習差又不努力的學生該怎么辦呢?
三年級的亮亮上課經常和同學講話,要不就是玩小玩具。不僅影響到課堂教學秩序,也常常影響到老師情緒。每次在課堂上都要提醒他好幾次,課后也批評教育過他,但效果很不明顯。課間,我才進教室,小隊長就跑到我面前說:“老師,亮亮又帶玩具了。喏,這就是他早上在商店買的。”說這就把小玩具遞到我面前。正在這時上課鈴響了,為了不影響到上課,我只能將玩具收了,讓他們上課。“你怎么作業又沒有完呀?”有時即使做了,也不完整,有時干脆不交作業。“你的作業老師都允許減半了,怎么還是沒有交?”找他談話后作業還是交不上。于是我就找家長,質問他:“你家孩子每天都完不成作業,上課不認真聽講,手里小玩具很多……”“你們做家長的在家怎么管孩子的,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你們不擔心嗎?”自始至終家長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悠悠冒出一句:其實我們家孩子很有愛心的,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只流浪狗……。講完故事后他答應今后要嚴格管教孩子。之后,孩子沒過幾天老毛病又犯了。
對于亮亮及家人的態度,我的心都快冷了。但是,自己身為班主任,對整個班集體負有責任,就算亮亮“朽木不可雕”,也不能因為這點困難就退縮,更何況家長也說了這個孩子很有愛心,通過觀察我也發現亮亮性格也開朗,樂于助人。
通過一次與亮亮媽媽的暢談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結癥所在:
1.亮亮爸爸,亮亮都是家里的獨苗,爺爺奶奶都不允許父母嚴厲的教育孩子。作業想寫就寫,累了就休息作業不寫沒什么,孩子考個70分的成績可以了。只要孩子每天都能開開心心的能健康成長,將來也不指望他上大學,能有個好心態家長就滿足了,所以孩子要錢只要他不賣零食吃家長一定會滿足的。
2.個人因素:這樣的家庭環境讓孩子養成了很多壞習慣,做事磨蹭沒耐心,沒有責任心,怕苦怕累。
首先是誘導亮亮認識自己的錯誤,于是我主動找他聊天,漸漸得到他的信任,成為他的好朋友。然后,我又站到好朋友的角度去跟他交流,了解他心中真實想法。在一次交流中,亮亮說他害怕老師,我就趁機進一步問為什么要害怕?他說那是因為他犯錯,老師總批評他。在了解情況之后,我便通過開導、換位思考等方式,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保證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第二步就是和家長進行一次長談,朋友式的長談。首先是夸孩子,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和家長是一樣的都是愛孩子關心孩子的,先讓家長和老師統一戰線,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交流家長平時教育中的缺點,再從思想上轉變他,改變他的教育思想。說服了家長,配合自己進行教育,才能夠從思想上引導好學生,孩子的進步就更快了。
第三步就是及時地表揚和肯定亮亮的進步。在朋友式的交流中,亮亮向我保證會遵守紀律、認真聽課、認真完成作業。后來,他果然在這些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每當他有一點進步,我就及時給予表揚,激勵他,讓他看到了老師對他進步的肯定,讓他感受到做好學生的快樂。
經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亮亮身上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每天都作業都能按時完成,并且是保質保量的完成;上課不再講話,總會很積極的舉手回答問題,當然成績也隨之提高了,家長也很高興。
亮亮成功轉變的案例讓我感觸頗深:
1.在轉變過程中要協調好與學生家長的關系,得到家長的信任,老師發揮好家長的“配合性”作用,真正家校溝通,家校合一。
2.付出師愛平等溝通。作為一個教師,都應“以生為本”,尊重和愛護每一位學生。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我們教育學生,首先要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座心靈相通的愛心橋梁。跟他們成為朋友,站到朋友的角度去跟他交心,交流。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對于亮亮這樣特殊的學生,我蹲下來跟他說話,敞開心扉,以關愛之心來觸動他的心弦。“從愛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用師愛去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說服他,從而促使他認識不足,克服缺點,不斷進步。
3.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每個學生的行為習慣,性格愛好,從而確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材施教。亮亮同學的情況比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對自己的錯誤、缺點認識不足,對老師的批評教育產生厭惡心理。因此,我就以愛心為媒,搭建師生心靈相通的橋梁。與他談心,與他交朋友,使其認識錯誤,樹立做個好學生的念頭;充分發揮學生的力量,用關愛喚起他的自信心、進取心,使之改正缺點,然后引導他努力學習,互幫互助,團結同學。
總之,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是對每一個教師的基本要求,但真正做好是很不容易的。“親師”只是我們進行思想改造的一個方面,其他的工作更艱巨更細致更復雜更漫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親其師,信其道”我雖不曾至,心卻向往之。偉大教育家孔老夫子三千弟子才出七十二賢人,更何況是我們一個普通教師,在實際工作中仍會有很多的困惑和不足,需要我們去不斷地研究、實踐、探討、解決。
參考文獻:
[1]郭宏志.談“愛”的力量[J].考試周刊;2011.
[2]盧向陽.淺談學生自信心的培養[N].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1.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2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