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都某高校100名新生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徐杰趙攀(.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四川 成都 60000;.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四川 成都 60000)
?
大學新生適應問題的調查分析
——以成都某高校100名新生為例
徐杰1趙攀2
(1.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為了解大學新生的適應問題,促進新生提高適應能力。對成都某高校100位大學新生進行了從生活適應問題、學習適應問題、人際交往適應問題三個方面來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大學新生生活適應問題主要是因為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沒有做好環境變化的心理準備;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是因為學習缺乏目標、找不到教師教學重點和學習缺乏動力;人際交往適應問題主要是因為缺乏主動交往的欲望和對外界環境的陌生。
關鍵詞:大學新生;新環境;適應能力
隨機抽取100位大一同學作為調查對象,得到數據:一共有79位女同學,占總人數的79%,21位男同學,占總人數的21%;文科類91位同學,占總人數的91%,理工科有2位同學,各占總人數的1%;藝術類的同學有7人,占總人數的7%,這跟該校男女比例和專業性質構成吻合。
(一)生活適應問題的分析。
1.心理準備及能力不足的分析。
新生在進入大學前,往往都會對自己的學校或者自己的大學生活有著一個憧憬和期望,當真正進入大學后,現實與理想中的差異,會讓新生對現實產生一定的失望和抵觸情緒,從數據來看,有6%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與“現實與理想的差異過大”有關。進入大學后,生活環境、管理制度、學習方式等很多方面都一個很大的改變,自己照顧自己是一個最顯著的變化,獨立生活的能力是體現能否適應這種變化的關鍵,調查顯示有11%的被調查者覺得自己不能適應新環境與“獨立生活”有關,而對于照顧自己的生活,有33%的人認為自己存在困難,其中有21%的被調查者認為是自己相關能力的不足造成的,6%的人認為是沒有做好照顧自己的心理準備,有5%的人認為是自己依賴思想沒有改變,所以,需要新生改變的地方很多,有些地方或許要完全顛覆以往的生活方式或者是生活經驗,比如管理制度。在以前的生活中,往往是教師和家長對自己的管理占據較大比例,而在進入大學后,老師和家長管理的比例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自己對自己的管理,而缺乏管理自己的方法或能力的人數占被調查者人數的14%。同樣,有12%的被調查者覺得自己還沒有做好適應新生活的心理準備,由于自己沒有做好相關的心理準備,在進入大學后,會忽視或者放松對自己的管理或者是完全找不到管理自己的方法,產生對自我管理的迷茫。而心理準備不足,還表現在自己沒有做好集體宿舍制度方面的準備,很多同學由原來住在家里變化到了進入宿舍,原來獨立的生活空間不得不與別人分享,有66%的被調查者完全能適應這種變化,還有30%的被調查者認為存在少量問題,有3%的人認為不能適應這一變化;而對于不能適應的因素,有6%的認為是不想與他人分享空間,14%的人認為是與室友生活習慣存在差異,5%的人認為是與室友生活沒有交集。
2.外界環境因素的分析。
新生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可能是因為自然環境的因素,也可能是人文環境的因素,或者是兩者皆俱。其中自然環境部分,有9%的被調查者對新環境的氣候不適應;有2%的人表明了他們對飲食和氣候的不適應,有1%表示他們在氣候、飲食,風俗習慣、語言上均不適應;有1%表示他們在氣候、飲食,風俗習慣、語言、管理制度、獨立生活上都不適應;有3%表示他們在風俗習慣、語言上的不適應,分別有2%,7%,9%,8%,表示他們在語言、管理制度、獨立生活上的不適應,剩余還有少部分的不適應因素所占比例較小,可以看出,對于自然環境的不適應不是某一個原因而形成的,往往包含著多種的不適應,這些因素錯綜復雜,以一個整體來影響新生的適應。離開了自己生活了很長時間的自然環境,來到一個與自己生活多年的自然環境不同,或者是相反的自然環境,往往會出現水土不服等情況,對于造成不適應的因素,最多回答的是“與身體不能適應有關”,“沒有做好環境改變的心理準備”,各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11%,從這里不難看出,自然環境對新生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而新生對此的適應,需要一定的時間。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風俗習慣和飲食習慣等。進入大學后,飲食習慣的改變變得尤為突出,對于學校的“大鍋飯”,是很多人抱怨的對象,因為飯是不得不吃的,但是又不會像在以前那樣吃的好,中間會產生各種問題,從調查結果來看,有63%的被調查者表示對學校飲食有不適應的情況,共有24%提到了學校的飲食過于單調,有5%的人認為是與自己習慣的飲食差距過大,18%的人認為是與自己的飲食喜好不一致。總的來說,有46%的被調查者對自己現在的大學生活表示有所不滿,其中有2%的人表示非常不滿意。
(二)學習適應問題的分析。
1.學習目標不明確及學習動力不足的分析。
在進入大學以前,多數人的學習方法始終在“預習、上課、復習、做題”上面,學習沒有主動性,依靠老師給予的任務和做題量的多少來衡量自己的學習進度和總量,沒有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制定學習方法。在進入大學后,老師在學習上作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只是起到點撥的作用,少有老師會在課后給予布置任務,而更多是讓學生自己去自主的進行學習。這一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氛圍和陌生的老師及老師的教學方法,都是需要新生來適應的,他們的適應情況,關系著他們的學習狀況,在調查中,有12%的被調查者認為,他們在適應大學的學習上有點困難,1%的人則表示是完全不能適應,對于不適應的因素,選擇人數最多的為:10%的人認為是因為沒有人監管了,27%的人認為是因為找不到學習的方向,16%的人認為是不能主動學習了。以前以考大學為目標的學習,現在已不再適用,進入新的學習后,新的學習目標又沒有確立。在受調查者中,有高達61%的人沒有制定學習目標,其中的原因,選擇人數最多的為:有31%的認為是不知道該以什么為目標,27%的認為制定目標沒有什么用,11%的表示他們沒有制定目標的想法,由此可見學習目標的喪失,在新生中是一個較為普遍的適應問題,但是對于34%制定了學習目標的被調查者,他們能否堅持去實現目標也是一個問題,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有71%的人表示不能堅持或者是只能堅持一段時間,對于這個問題產生的因素,從選擇人數最多的選項來看:自己的意志力不夠堅定,被突發事件打斷了,意志力不堅定和設立的目標不清晰的共同原因,設立的目標不夠清晰,設立了目標而沒有堅持去實現目標,也是新生在學習適應上的一個不適應影響因素。而對于學習的方法,新生還沒有完全改變原來的主要采取的死記硬背的方法,對老師有較高依賴程度,對于大學寬松的學習環境和較多的自主的學習時間,不知道怎么安排,計劃。新生在自己的意識中還是依靠老師,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觀念,有1%的人表示完全不能主動學習,72%的人表示主動學習只是階段性的,不能持續。分析不能主動學習的原因有:學習動力的缺乏,被外界干擾了,自己的意志力不夠堅定,學習動力的缺乏和意志力不堅定,另外被外界干擾和意志力不夠堅定是選擇人數最多的選項。
2.教師因素的分析。
教與學是相互的,新生對教師的適應也是新生對大學學習適應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教師的教學適應越快,就對大學的學習適應更加輕松,從數據來看,67%的人表示他們只適應一些老師的教學,6%的人則表示完全不能適應,對于不能適應的原因:自己找不到老師教學的重點,自己不能接受老師的教學方式,看不懂教師的教學資料,也就是說,將接近一半的人不適應的因素是因為找不到老師的教學重點。雖然老師的教學方法可以改進,但也不可能改進到讓每個學生都適應的地步,所以,學生也該做出改變來適應老師的教學。從數據來看,有46%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改變了,結果還是不能適應;19%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完全沒有去改變,也就是說經過改變后還是有46%的人不能適應。不能適應的原因:對教師教授課程的偏好引起的,對教師的個人偏好。由此數據可以看出,對教師的不適應是新生學習不適應的較大因素,而其中最大的因素還是找不到教師的教學重點。
(三)人際關系適應問題的分析。
新生在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后,渴望能與周圍的人進行交流或者有一個通暢的溝通渠道,而從調查中來看,對自己現在的人際交往滿意程度上有32%的被調查者表示是一般,4%的被調查者表示有些不滿意,但是存在了不滿意又是否會改變自己去主動與人交往。從數據來看,有接近40%的被調查者與人主動交往的欲望不強,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對人的初步印象決定的占15%,自己的性格決定的有14%的人。由此可見,影響新生主動與人交往的因素還是在交往的環境和自己的性格方面。對于影響新生人際交往的因素或者是不滿意的地方,被調查者給出的選擇,人數最多的是:認為是人際交往的深度的有12%,認為是人際交往的范圍的有8%的人,人際交往的范圍和人際交往的深度兩方面有8%的人。影響新生人際交往滿意程度的較大因素是人際交往的范圍和人際交往的深度。而有20%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交往的范圍只有同寢室同學、同班同學、同專業同學、同機構或社團的同學、老鄉,少有接觸與自己不是同一個寢室、班級、社團的人。即使對于自己能否融入熟悉的班級,25%的被調查者表示有時能,還有3%的被調查者表示不能。其原因是與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交往技巧有關,其次是與集體的氛圍有關。
在新生面對的問題中,原因也是復雜交錯的,不能單獨的以一個方面或一個因素來看待新生的不適應問題,在對待這樣的問題時,需要從以往單純以產生的部分原因上升到全局性的歸納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即以一種綜合的視角去分析大學新生的入校適應問題,這不僅需要教學工作者的智慧,還考驗著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等制度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謝剛,劉娜.大學新生適應問題的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 (11)
[2]劉鐵鷹,茅蕾.高校新生適應期的引導策略探討[J].上海工程大學教育研究,2005(1)
[3]鄧傳靜.引導大學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J].技術監督教育學刊,2009(2)
[4]吳建強.生態環境對大學新生適應能力影響研究[J].時代教育,2012 (1)
趙攀(1989-),男,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法學學士,專業: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62-02
作者簡介:徐杰(1990-),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