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地方稅收競爭、稅收征管與家族企業避稅研究

2016-12-05 05:10:15顏淑姬
財經問題研究 2016年11期
關鍵詞:企業

顏淑姬

(浙江工商大學財務與會計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地方稅收競爭、稅收征管與家族企業避稅研究

顏淑姬

(浙江工商大學財務與會計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筆者以2008—2011年2 818個A股家族上市公司為樣本,考察地方稅收競爭、稅收征管與家族企業避稅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在中央高度集中稅權的形勢下,放松稅收征管成了地方政府開展稅收競爭的優選手段。相關研究表明:稅收競爭對稅收征管存在負向影響;而稅收征管又對家族企業避稅產生了負向影響,當分國稅與地稅來區分稅收征管力度時,稅收征管對家族企業避稅的負向影響更為顯著。進一步研究表明:為競爭流動性要素的流入,地稅對流動性強的制造業的征管力度比流動性弱的服務業來的弱;沿海地區稅收競爭程度并未比內陸地區來的緩和,稅收征管反比內陸來的放松;家族企業避稅程度更高。總之,地方稅收競爭加劇了家族企業避稅。

地方稅收競爭;稅收征管;家族企業避稅;家族上市公司

一、制度背景及理論分析

企業稅前利潤的1/4將以所得稅的形式上交給政府,稅負支出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成本開支,因此,企業的管理者有動機通過各種手段來規避稅收負擔。從不同的產權性質來看,國有企業往往稅利不分,而對于家族企業而言,所得稅支出是其一項現實的現金流出,直接參與家族企業的財富分配,應具有更強的避稅動機。但避稅除了能獲得節稅收益之外,還會帶來代理成本、處罰成本和聲譽損失成本等一系列非稅成本。這些成本會影響企業的避稅決策。筆者重點關注稅收征管對家族企業避稅的影響,而地方稅收競爭又會影響到稅收征管力度,那么其作用機理是如何的呢?

關于稅收競爭,國外學者Ladd[1]、Besley和Case[2]、Heyndels 和Vuchelen[3]、 Coughlin等[4]和Jacobas等[5]已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均表明稅收競爭反應系數為正,即普遍存在稅收競爭,不同國家以及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政府之間會通過稅收競爭等方式來競爭流動性生產要素及稅基,區別僅在于稅收競爭程度的差異。

國內對稅收競爭的研究起步較晚,近些年也出現了一些有益的探索[6]-[9]。研究結論并不一致,稅收競爭反應系數有正有負,但大部分還是為正,說明我國也存在廣泛的稅收競爭。從各種媒體報道中也可以發現零星稅收競爭的證據,而且各地為招商引資“競爭到底”做法的普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地區間稅收競爭的存在性。

我國的財政分權制度并沒有賦予地方政府獨立的稅權。由于我國稅收立法一直強調稅權集中、稅法統一,因此,無論是中央稅、中央地方共享稅還是地方稅,基本上都是由中央統一立法,地方只能在稅收法律、法規明確授權,并且不與其相抵觸的前提下,對某些地方稅種如房產稅、車船使用稅等行使制定實施細則的權限,一般都無權自定地方性稅收法規。而且只有海南省及民族自治地區有權制定有關稅收的地方性法規,其他省市一般都無權自定稅收地方性法規。因此,我國的地方政府無法像國外的地方政府那樣展開完整的稅率及稅種競爭[8]。但這并不意味著地方政府無法采取稅收競爭。在分稅制體制下,雖然稅種、法定稅率無法改變,但國家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的產業優惠和地區優惠,地方政府可以通過中央政府制定的優惠措施,靈活實施應用來調節地方企業的實際稅率。這些優惠包括: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出口稅收優惠、創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符合產業政策規定的企業的稅收優惠等。地方政府為了吸引更多的資本流入,會想方設法將各路資本往這幾類稅收優惠目錄下歸類。表面上看稅率法定,但是實際稅率是可以通過給予稅收優惠予以調節的。另外,地方政府還可以通過降低稅收征管力度的方式來為企業減稅[10]。根據審計署審計報告2004年第4號《788戶企業稅收征管情況審計報告調查結果》披露,地方政府稅收執法力度薄弱是企業大范圍避稅的主要原因,如擅自擴大優惠政策的執行范圍、變通政策違規減免稅等。

根據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中央政府設置國稅總局,省級及省級以下稅務機構分為國稅局和地稅局兩個系統(上海除外),國稅局系統實行機構、編制、干部、經費的垂直管理。而地稅局系統,省地稅實行地方政府和國家稅務總局的雙重領導,但以地方政府領導為主;省以下地稅局實行上級地稅局和同級政府雙重領導,以上級地稅機關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因而稅收競爭能影響的是地稅局系統的稅收征管力度,而國稅局系統向上的垂直管理體制有利于強化稅收征管。

企業所得稅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至2002年稅法調整之前,除中央企業和外資企業,其他企業的所得稅都是由地稅局負責征收,占到所有所得稅收入的一半以上。在所得稅征收過程中,由于沒有獨立的稅務會計,應稅所得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調整得到,而會計信息的失真及非對稱性,使得所得稅的征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地方政府的稅收征管。由于省地稅以同級政府領導為主,省以下地稅歸上級地稅及同級地方政府管轄,地方稅收征管很難被國稅局稽查到,地方政府可以隨意操控來達到其目的。但2002年所得稅改革后,企業所得稅被中央政府劃分為中央—地方共享稅,新設企業的所得稅全部由國稅負責征管,老的從舊。而2009年的所得稅改革,進一步將新設的交增值稅企業的所得稅的征收管理權劃歸國稅局,交營業稅企業的所得稅由地稅負責征收,但隨著“營改增”的逐步推進及全面改革到位,企業所得稅的征收管理權將逐步收歸國稅,只留一些老企業仍由地稅負責征管。使得企業僅因成立時間的差異而劃歸不同的稅務部門征管,從而享受不同的稅收優惠措施。

地方政府稅收競爭采用的手段主要有違規給企業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違規減稅、放松征管以及先征后返等。由于違規給企業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及違規減稅需要承擔較高風險,一旦敗露會導致聲譽損失、行政處分甚至刑事處罰,機會成本較高。而先征后返政策由于《國務院關于糾正地方自行制定稅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通知》第二點指出:“先征后返政策作為減免稅收的一種形式,審批權限屬于國務院,各級地方人民政府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稅收先征后返政策。……如確需通過稅收先征后返政策予以扶持的,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向國務院財政部門提出申請,報國務院批準后才能實施。”(國發[2000]2號)的出臺也逐漸被棄用,而放松稅收征管由于更難被發現、稽查以及相對較低的成本,*分稅制改革以來,先征后返地方政府不僅要返還地方享有的40%部分,還得承擔中央分享的60%。而如果放松稅收征管,其損失的只有40%。自然就成為地方稅收競爭的優選手段。因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地方稅收競爭對地方稅收征管存在負向影響。

稅收征管作為公司外部重要的監管手段,通過稅務稽查、納稅檢查等方式來發現不合理的避稅行為,從而堵塞漏洞,避免稅源流失[11]。另外,我國各地稅務局都有自己制定的稅款收繳計劃,有的還設立了稅收提成獎勵辦法來刺激稅收任務的完成,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稅務人員有動力去監督任何危害稅源的行為。而稅務機關作為征稅的權力機關,憑借其強有力的地位,也有能力去監督企業的生產經營。加強稅收征管力度,能抑制企業的不合理避稅行為,維持我國稅收收入持續高速增長[12-13]。因此,哪個地區的稅收征管力度大,那里的家族企業不合理避稅被發現的概率就高,避稅的機會成本就大,其實施避稅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因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稅收征管力度與家族企業避稅程度負相關。

二、數據及方法

(一)樣本選取

筆者所使用的數據大部分來自國泰安CSMAR數據庫。考慮到避稅效果具有相對滯后性及較長期影響性,因變量需要觀察后續三年的變化以體現長期影響性,使所得稅稅率在樣本研究期間保持一致,以避免稅率與稅收征管力度的聯動反應,故選取2008年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后在A股上市的家族企業為樣本,樣本區間定為2008—2011年共4年。*所選樣本家族上市公司其實際控制人均為家族自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剔除以下樣本:(1)實際控制人為非自然人或家族的上市公司;(2)金融企業;(3)PT,ST樣本;(4)當年稅前利潤或所得稅費用為負的樣本;(5)數據缺失的樣本。共得到有效樣本2 818個。數據處理及回歸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分析軟件。

(二)主要變量界定

關于稅收競爭、稅收征管與企業避稅的實證研究不多,沒有長足進展,主要的困難在于無法準確測度地方稅收競爭程度、稅收征管力度以及有效的避稅程度。筆者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做如下改進和完善:

1.稅收競爭程度(Tcomp)

關于稅收競爭的研究,沈坤榮和付文林[6]利用空間計量方法展開應用性研究,李維安和徐業坤[14]以GDP增長率及財政盈余狀況來衡量地方政府面臨的財政壓力,財政壓力越大稅收競爭會越激烈。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官員晉升標準的轉變,對地方GDP增長的績效尤為看重[15]。因此,GDP增長及財政盈余狀況成了地方政府關注的焦點。根據數據可得性及計量便利性,筆者借鑒李維安和徐業坤[14]的方法從這兩方面來度量地方政府面臨的壓力,壓力越大,稅收競爭也將越激烈。其中GDP增長取家族上市公司注冊地所在城市GDP增長率,財政盈余=(地方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支出)/地方財政收入,本部分數據均來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兩者都與所在省份均值進行比較,直轄市與全國平均值進行比較,分別取其差值(均值-樣本值)作為GDP增長情況及財政盈余狀況的衡量。大于0的取1,小于0的取0,然后將兩者相加作為稅收競爭程度指數,取值區間[0—2]。

2.稅收征管(Tspv)

關于稅收征管的度量,國內學者嘗試采用稅收努力程度、稅收查補和稅收稽查等指標[11-14];范子英和田彬彬[10]將企業分為地稅局征管和國稅局征管來反映稅收征管力度的差異,該方法與稅種本身的差異及企業成立時間都無關,可以避免內生性問題。筆者參考周黎安等[15]的做法,用稅務稽查部門匯報的選案率 (有問題戶數/總檢查戶數)作為地方稅收努力程度的度量,數據取自《中國稅務稽查年鑒》。因數據采集的限制,只能用2007年各地區的查實率來代替2008及以后樣本年間的選案率。*《中國稅務稽查年鑒》2008年版之前,披露全國各省的具體稅收稽查強度統計數據,包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國稅(地稅)稽查局的稅收檢查面、懲罰率和流失率等具體統計數據,但2009年版之后則不再披露分省的上述數據,代之以全國匯總數據。因此,樣本期間的數據只能就近采用2008年版的數據,它反映的是2007年的查實率等。

3.稅收規避程度(Residual-BTD)

根據Hanlon和Heitzman[16]的綜述,主要有四種衡量稅收規避程度的指標:所得稅費用負擔率(ETR)、現金所得稅費用負擔率(Cash-ETR)、稅會差異(BTD)和稅會差異的殘差項(Residual-BTD)。所得稅費用負擔率反映了稅會差異的永久性差異部分,但無法反映暫時性差異?,F金所得稅費用負擔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盈余管理的成分,避免前者對有效稅率的高估。稅會差異除了有管理層避稅籌劃的成分,還有稅會的制度性差異成分,以及管理層盈余管理的成分。用該指標來衡量避稅籌劃導致的操縱性差異存在一定的誤差。稅會差異的殘差項是Desai和Dharmapala[17-18]提出的計量指標,其利用稅會差異回歸總應計項目,將回歸的殘差部分作為無法被盈余管理行為所解釋的稅會差異。綜合以上分析,筆者選取稅會差異的殘差項作為避稅程度的衡量指標,該指標越大,說明企業避稅程度越高。具體計算如下:應計項目總額*本文將會計利潤分為應計項目和現金流量,國外文獻中,對于應計利潤通常有兩種定義:一種是Sloan[19]所使用的“折舊后經營利潤”,另一種是Bath等[20]所使用的“非常項目前利潤”。本文借鑒上述第二種做法。=非常項目前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非常項目主要包括減值、投資凈收益及營業外收支凈額。建立回歸模型:稅會差異=β0+β1應計項目+ε,取ε值為回歸殘差項。用后續三年平均值來規避避稅效果滯后性及長期性的影響,即稅會差異殘差項=(εt+1+εt+2+εt+3)/3。所取得的值再除以總資產以規避規模影響。

4.控制變量

(1)適用稅率(Taxrate):企業適用稅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應納稅額及避稅動機的強弱。國家為了平衡地區發展水平及優化產業結構的考慮,設計了各種形式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如:在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西部省份等實行地域優惠,享受15%的優惠稅率;對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生產企業、農業等實行行業優惠等。有些文獻里分別設置了地區變量和行業啞變量[21],考慮到適用稅率已較好地反映了地區及行業優惠,因此,這里用適用稅率代替。

(2)盈利能力(Roe):這里用凈資產收益率作為企業盈利能力的代表變量,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將會有更強的避稅動機。Manzon和Plesko[22]研究發現,盈利能力強的公司更容易獲取稅收減免、返還等優惠的好處,而且所得稅前利潤越高的公司越有動機做出避稅安排。

(3)財務杠桿(Lev):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由于借款利息具有抵稅作用,財務杠桿與企業避稅存在密切的關系[23]。

(4)公司規模(Size):這里用公司規模作為成長性的代表變量,取公司資產總額的自然對數。成長性公司可能會更多地投資于有稅收優惠的資產[24],從而導致不同的稅負及稅會差異。

(5)資本密集度(Capital):用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之和占總資產的比例來表示,該指標越大,說明有越多的固定資產可用于加速折舊以及越多的無形資產可攤銷來減輕稅收負擔,因此,避稅程度會越輕。

(三)模型設計

為了檢驗假設1,建立模型(1),考慮到地方稅收競爭方式除了放松稅收征管外,可能還會有提供各種稅收優惠,而各種稅收優惠最終將體現在企業的適用稅率上,因此,在模型設計中加入了適用稅率(Taxrate)這一控制變量,提純后看稅收競爭還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稅收征管:

Tspv=β0+β1Tcomp+β2Taxrate+ε

(1)

為檢驗假設2,建立模型(2),以稅會差異殘差項作為家族企業避稅的代表變量,即被解釋變量;以稅務稽查部門的選案率作為稅收征管力度的代表變量,即解釋變量;同時加入上文的控制變量:

Residual-BTD=β0+β1TSpv+β2Taxrate+β3Roe+β4Lev+

β5Size+β6Capital+ε

(2)

三、相關分析及穩健性檢驗

(一)地方稅收競爭與稅收征管分析

將樣本分成兩組,稅收競爭程度指數大于1的為一組,說明財政壓力較大,稅收競爭相對較激烈。該指數小于等于1的作為另一組,說明財政壓力較緩和,稅收競爭相對平穩。從表1兩組樣本異方差t檢驗結果可見,稅收競爭激烈的樣本組稅收征管強度比稅收競爭弱的樣本組要低3個百分點,且兩者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說明稅收競爭越激烈,稅收征管力度越低,放松稅收征管是其進行稅收競爭的重要方式。表2回歸分析結果也表明稅收競爭與稅收征管兩者呈負相關,且兩者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與表1結論一致。適用稅率與地方稅收征管呈負相關,且兩者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說明以適用稅率表征的提供其他稅收優惠與放松稅收征管之間存在替代作用,其也是開展稅收競爭的方式之一。

表1 雙樣本異方差t檢驗

注:*、**和***分別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顯著,下同。

表2 稅收競爭對稅收征管影響

注:括號中數值為P值,下同。

(二)稅收征管力度對家族企業避稅的影響

從表3稅收征管對家族企業避稅影響回歸結果可知(模型(2)),模型擬合優度為34.9%,且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稅收征管與家族企業避稅程度負相關,且在10%水平上統計顯著,與預期假設一致,說明稅收征管發揮了一定的外部監督作用,稅收征管力度的增加能抑制家族企業避稅的空間,增加避稅成本。放松稅收征管,容易導致家族企業不法避稅行為頻現。

企業適用稅率與家族企業避稅正相關,且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說明適用稅率越高的家族企業越有動機進行稅收規避。企業規模與避稅正相關,但在統計上不顯著。資產負債率與避稅負相關,且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說明負債的抵稅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避稅,對避稅有重大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與避稅正相關,且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說明盈利能力越強的企業避稅程度越大。資本密集度與企業避稅負相關,且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說明資產折舊攤銷的抵稅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業的避稅,具有替代功能。

表3 模型(2)稅收征管與家族企業避稅回歸結果

(三)稅收征管的行業差異分析

國稅和地稅都有增加稅收收入的激勵和壓力,但國稅服務主體單一,全國一致。對于地稅而言,還存在地區間的競爭,由于某些要素的高流動性,為避免高流動性要素的外流,會提供優惠政策。比如加強稅收征管會導致制造業等流動性強行業的資本外流,而對服務業等流動性較差行業*比如住宿和餐飲,產出依賴于當地的市場需求,幾乎沒有流動性。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為觀察行業差異,將屬于地稅征管的樣本首先分為制造業及其他行業兩類,觀察地稅的征管力度對企業避稅影響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接著,挑選服務業中住宿餐飲業等流動性較小的行業樣本與制造業樣本進行比較,進一步觀察差異是否更明顯。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地方稅收征管的行業差異比較表

從表4 Panel A統計結果分析,制造業及其他行業的避稅程度差異并不明顯,但是將其他行業中一些流動性較差的服務業單獨歸類跟制造業進行比較會發現,兩者的差異在10%水平上統計顯著。進一步對制造業樣本及服務業樣本用模型(2)進行回歸分析,從Panel B反應系數分析,制造業家族企業樣本中稅收征管對其避稅程度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而服務業中的負向影響并不顯著。說明地方征稅機關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制造業及服務業實施了差別化征收管理,制造業的避稅程度比服務業來的高,稅收征管對避稅的負向影響更為顯著,說明地稅對制造業的稅收征管相對較放松。

(四)稅收競爭沿海內陸敏感性比較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地區必將逐步減少對稅收減免政策等手段的依賴。沿海地區因更快更深地融入到國際化中,應能較快地走出對稅收優惠政策的單純依賴,可能更加注重比稅收競爭這類原始的優惠政策手段更高等的區域競爭形式,比如本地投資環境的整體提高等。稅收競爭在不同區域間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表現形式,內陸地區的稅收競爭可能會比沿海地區更為激烈。因此,將我國大陸31省市自治區按行政區劃分為沿海省份和內陸省份,沿海省份包括廣東、福建、海南、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內陸省份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陜西、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廣西、西藏。從表5統計分析結果可知,沿海地區的稅收競爭并沒有比內陸地區來的緩和,反而更加激烈,且兩者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原因可能在于沿海地區高的GDP增長壓力稀釋了相對寬松的財政盈余狀況,使得稅收競爭反而比內陸更為激烈。為了爭奪稅源,相對會放松稅收征管,使家族企業避稅的機會成本降低,增加了避稅的概率,統計結果也證實了我們的理論分析,沿海地區的稅收征管力度明顯低于內陸地區,且兩者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這導致了沿海地區的避稅程度要明顯高于內陸地區,兩者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驗證了前文的結論。

表5 沿海內陸稅收競爭比較

(五)穩健性檢驗

1.稅收征管力度的改革實驗度量。在對稅收征管力度的衡量中,考慮到稅務稽查部門匯報的選案率是用2007年的數據來統一反映2008—2011年稅收征管的情況,難免存在偏頗。因此,筆者還借鑒范子英和田彬彬[10]的做法用2002及2009年的所得稅分享改革實驗度量地方稅收征管力度(Toffice)。筆者根據企業成立時間早晚及企業性質,將樣本分成歸國稅征管的和歸地稅征管兩類,國稅征管的樣本企業賦值0,地稅征管的樣本企業賦值1。

地方政府間的稅收競爭會影響地方稅務局的稅收征管力度,但不會影響國稅局,不同地區地稅之間稅收征管力度的差異就反映了地方稅收競爭程度的差異。用模型(1)對兩類樣本分別回歸,觀察結果差異。從表6統計回歸結果分析,國稅征管的樣本,稅收競爭程度對征管力度的影響不顯著,但是地稅征管的樣本稅收競爭程度對征管力度呈負向影響,且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從而驗證了上述推論。

表6 不同征管機構下稅收競爭對稅收征管的影響

同時在模型(2)中,用Toffice代替TSpv,重新回歸,結果顯示征管機構與家族企業避稅程度顯著正相關,且兩者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比選案率作為稅收征管力度代表變量的顯著性大大提高,更有說服力。說明地稅征管的家族企業避稅程度更高,地稅比國稅的稅收征管力度弱,使得家族企業避稅的機會成本較低,因此,在邊際上就誘發了更多的避稅??刂谱兞康幕貧w結果基本跟前面保持一致,只有企業規模與避稅程度的相關性上發生了較大變化,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說明成長性越好的公司,避稅程度越大。

2.家族企業避稅程度的不同度量。考慮到單用稅會差異殘差項來衡量避稅程度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6],筆者又同時用現金所得稅費用負擔率[16]及適用稅率和有效稅率之差[14]來做穩健性檢驗?,F金所得稅費用負擔率指標越小,企業的避稅程度越高??紤]到避稅效果具有相對滯后性及較長期影響性,用后續三年平均值來加以衡量,即現金所得稅費用負擔率=后3年現金所得稅費用之和/后3年稅前利潤之和。適用稅率采用CSMAR數據庫中提供的名義稅率,有效稅率計算參考吳文鋒等[21]的計算方法,即有效稅率=所得稅費用/息稅前利潤,重新計算稅收規避程度變量進行回歸。結果表明:用選案率作為解釋變量時,稅收征管與家族企業避稅仍存在負相關關系,用現金所得稅費用率作為因變量時,兩者同樣在10%水平上統計顯著,但是用適用稅率與有效稅率之差作為因變量時,兩者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當用征管機構作為解釋變量時,稅收征管與家族企業避稅仍存在正相關關系,只不過當因變量是適用稅率與有效稅率之差時兩者僅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而因變量是現金所得稅費用負擔率時兩者還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因該部分回歸分析表格過多,考慮篇幅問題,具體統計結果未予以詳細列示。

四、結論與啟示

分析結果表明:稅收競爭對稅收征管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而稅收征管又對家族企業避稅產生了負向影響,當分國稅予地稅來區分稅收征管力度時,稅收征管對家族企業避稅的負向影響更為顯著,而且通過了穩健性檢驗,這就驗證了理論推斷的合理性。進一步研究表明:為了競爭流動性要素的流入,地稅對流動性強的制造業的征管力度相對比流動性弱的服務業來的弱,但不明顯。沿海地區稅收競爭程度并未比內陸地區來的緩和,稅收征管反比內陸來的放松,家族企業避稅程度更高。

本文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為什么家族企業偷漏稅現象愈演愈烈的問題,開辟了解釋家族企業高避稅現象的新視角。除了家族企業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財務目標之外,地方稅收競爭的白熱化也起了助推作用。筆者研究結論的政策啟示在于:

首先,隨著“營改增”的逐步到位,地方主體稅種的缺位將進一步拉大地方財權與事權的不匹配程度,應該考慮賦予地方新的主體稅種或給予地方更多的稅收留成,以提高財權與事權的匹配程度,使得地方政府可以不再拘泥于原始的稅收競爭,使其行為回歸到高水平的區域競爭形式,比如市場優勢競爭、區域創新競爭、優質體制競爭、公共服務水平競爭等。這才是問題解決的根本。

其次,改革和完善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及晉升體系,不能僅僅停留在經濟發展的業績上,對GDP的過分倚重會導致地方保護等一系列不合意的行為。考核體系中除了要有經濟增長速度指標外,還應包括經濟增長的質量指標、社會效益指標以及環保指標等,比如可以將人均收入、人均儲蓄、社會保障、環境系數、公民幸福感指數等與GDP增長指數進行綜合考慮。

再次,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權,比如中央可以授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幅度讓其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來自主決定減免稅及費用扣除等優惠,而不會倚重于通過稅收征管增加與企業談判的籌碼。

最后,加強對地方稅收機關的監管,在省級雙重領導前提下,可以以國稅局領導為主,在省級以下雙重領導中,可以以上級領導為主。進一步弱化地方政府對地方稅務機關的干預,加強稅務機關稅收執法的獨立性。同時稅務機關要加強稅收征管的力度,嚴厲打擊企業的非法避稅、偷漏稅行為,堵塞財富由政府向企業轉移的非法通道。

[1] Ladd, H.F.Mimicking of Local Tax Burdens Among Neighboring Countries[J].Public Finance Review, 1992,20(4):450-467.

[2] Besley,T., Case, A. Incumbent Behavior:Vote Seeking, Tax-Setting, and Yardstick Competi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1):25-45.

[3] Heyndels, B., Vuchelen, J.Tax Mimicking Among Belgian Municipalities[J]. National Tax Journal,1998,51(1):89-101.

[4] Coughlin, C., Grarrett, T., Hemandez-Murillo, R. Spatial Dependence in Models of State Fiscal Policy Convergence[R]. Working Papers, 2006.361-384.

[5] Jacobas, J., Ligthart, J., Vrijburg, H.Consumption Tax Competition Among Government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Tax & Public Finance, 2007,17(3):271-294.

[6] 沈坤榮,付文林.稅收競爭、地區博弈及其增長績效[J].經濟研究,2006,(6):16-26.

[7] 李永友,沈坤榮.轄區間競爭、策略性財政政策與FDI增長績效的區域特征[J]. 經濟研究,2008,(5):58-69.

[8] 郭杰,李濤.我國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研究——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09,(11):54-73.

[9] 張宇麟,呂旺弟.我國省際間稅收競爭的實證分析[J].稅務研究,2009,(6):59-61.

[10] 范子英,田彬彬.稅收競爭、稅收執法與企業避稅[J].經濟研究,2013,(9):99-111.

[11] 曾亞敏,張俊生.稅收征管能夠發揮公司治理作用嗎?[J].管理世界,2009,(3):143-158.

[12] 周黎安,劉沖,厲行. 稅收努力、征稅機構與稅收增長之謎[J].經濟學(季刊),2011,(1):1-17.

[13] 王劍鋒.中央集權型稅收高增長路徑:理論與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8,(7):45-52.

[14] 李維安,徐業坤.政治身份的避稅效應[J].金融研究,2013,(3):114-129.

[15] 周黎安,李宏彬,陳燁.相對績效考核:中國地方官員晉升機制的一項經驗研究[J].經濟學報,2005,(1):83-96.

[16] Hanlon,M., Heitzman,S.A Review of Tax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2-3):127-178.

[17] Desai, M., Dharmapala, D.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High-Powered Incentiv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79(1):145-179.

[18] Desai,M., Dharmapala, D.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Firm Value[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5,91(3):537-546.

[19] Sloan,R.G.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98, 71(3):289-315.

[20] Barth,M.E ., Beaver ,W.H.,Hand,J.R.M.,Landsman ,W.R. Accruals, Cash Flows, and Equity Values[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1999, 4(3-4):205-229.

[21] 吳文鋒,吳沖鋒,芮萌.中國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與稅收優惠[J].管理世界,2009,(3):134-142.

[22] Manzon, G.B., Plesko, G. A. The Relation Between Financial and Tax Reporting Measures of Income[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3,55(4332-01):86-87.

[23] Graham, R.,Tucker,L.Tax Shelters and Corporate Debt Polic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1(3):563-594.

[24] Chen,S., Chen, X., Cheng, Q.Are Family Firms more or less Tax Aggressive than Non-Family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95(1):41-61.

(責任編輯:于振榮)

2016-08-02

國家社會科學重點基金項目“中國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財務安排研究”(14AGL009);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上市企業定向增發并購非上市企業的實際效果研究——基于浙江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17NDJC217YB)

顏淑姬(1981-),女,浙江寧波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民營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與公司財務研究。E-mail: ysji08@126.com

F810.42

A

1000-176X(2016)11-0074-08

猜你喜歡
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4期)2022-06-05 07:53: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企業
當代水產(2021年5期)2021-07-21 07:32: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1年4期)2021-07-20 08:10:14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国产三级毛片| 综合色在线|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www在线视频|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日韩午夜片|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综合色婷婷|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91亚瑟视频|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伊人色在线视频| 日本午夜三级| 久久伊人色| 色偷偷一区|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伊人久综合|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亚洲动漫h|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综合狠狠| 在线亚洲天堂| 国产激情影院| 国产自在线播放|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91福利免费|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91在线|日本| 男女男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伊人网址在线| 亚洲色图另类| 毛片免费试看|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国产91色|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