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盈
【摘要】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感悟文本,而感悟文本就要喚醒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因此,要品讀文字,理解情感,認識人物,就要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語言文字,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稅垡蛩固购托∨ⅰ芬徽n,表現了愛因斯坦潛心科學研究、忽略生活小節的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品格,以及他關愛孩子、樂于與孩子相處的一顆童心。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握文中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相見,感悟他們從相撞到相遇再到相識的過程,引導學生借助多層次閱讀復述情節,架構整體;捕捉細節,感悟形象,使學生從平面的字里行間體悟到文本的立體感,進而使人物形象走向豐滿。
【關鍵詞】多重閱讀文本感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都努力嘗試著引領學生感悟文本,拉近與文本的距離。那么,怎樣才能讓我們與文本走得更近呢?下面,筆者就結合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第二課時的教學來談談這一問題。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文章講述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一個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處的生活片段,表現了愛因斯坦潛心科學研究、忽略生活小節的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品格,以及他關愛孩子、樂于與孩子相處的一顆童心。教學本文時,如何通過文本的語言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他們相處的幾個場景,進而在體悟中建構出豐滿、多面的人物形象,感悟偉大的愛因斯坦的人物品質是教學的難點。為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預設幾個目標指向較為明晰的主要大問題,引導學生采用知識性閱讀、發散性閱讀、感悟性閱讀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相交,在多重而又逐層推進中讓愛因斯坦這一人物的形象在閱讀體驗中生發出來。
一、 表里相依,矛盾拐點處引思考
選入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都是經過作者和編者精心選擇與加工的。大多的句子都隱匿著深刻的內涵,建構著語意場所塑造的客觀世界,折射著作者的價值傾向與情感態度等。而這些往往都源自于文本所創設的廣闊的平面世界中,不易被發掘,只有讓學生借助品讀文字體會其語意表象背后所投射出的真正意義,才能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得到語言實踐的體驗,進而提升語文素養。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品讀文本時,要讓學生從讀開始,抓住文本中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這些細節架構出文本的立體感,這樣才能看著更清晰,讀著更深入,悟著更有味。
以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第二課時為例,教學伊始,我借助對文中詞語的復習,引導學生再現文本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回顧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相撞”“相遇”“相處”這三個場景,讓學生在這樣知識性的閱讀回顧中理清內容上的立體架構,讓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更清晰、更具體可感、更觸手可及。由“文中的小女孩是怎樣評價愛因斯坦的呢?”這個問題,導入全文的學習。隨后,我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文本。通過抓住“女孩直納悶:這個連衣服也穿不整齊的人,怎么能是‘最偉大的人呢?”和“我說也是嘛,瞧你,穿衣服還不會呢,怎么談得上偉大?”這兩句話感悟小女孩眼中的愛因斯坦并不偉大。同時,再具體抓住文中的語言文字體會愛因斯坦的“不偉大”,通過三次見面,抓住愛因斯坦的外貌、語言以及他的工作室感受小女孩眼中的他不修邊幅、不懂穿戴、不會整理的特點。不僅小女孩覺得愛因斯坦不偉大,就連愛因斯坦自己都覺得不偉大。然而就在此刻,當大家沉浸在感悟愛因斯坦的“不偉大”之中時,我出示描寫愛因斯坦杰出貢獻的一段資料,引導學生感受“他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一位科學巨人”。從而引出問題“這樣一位科學巨人,難道他穿戴、整理這樣的事情都不會?都學不會?那他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精力都去哪兒了?”讓孩子們腦海中產生矛盾的沖突點,思維進行碰撞,從而進行思考與質疑。此時此刻,我引導學生又一次回讀課文,再次捕捉文中的語言文字,從文本中抓住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悟體會。這樣的閱讀指導,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峰回路轉,眾里尋他千百度而沉溺于知識內容的表層時,以矛盾為思考的拐點,讓學生驀然回首于表象矛盾背后誘因的思考中。
二、 粗細相循,尋覓想象中悟品質
文學即人學,每一篇課文都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充盈著豐沛的人文真情?!澳Ч砭筒卦诩毠澙?!”在語文課堂中,要想讓學生既能夠掌握語言技能,又能夠透過文字獲得真情,就離不開對文中細節的挖掘。文中那簡單的兩句動作描寫,工作室里場景的刻畫都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個時時刻刻都在思考,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科學研究之上的人,他就是這樣一個潛心研究、惜時如金的科學家。這也是本課教學中應該突破的重難點。
細節一:無時無刻地“思考”
由第一處的矛盾點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再讀文本。學生再一次回讀課文的時候,此時此刻的閱讀就讓學生圍繞“這樣一位科學巨人,他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精力都去哪兒了?”這一問題去思考。在讀的基礎上,同學們不難發現文本中的“他一邊埋頭走路,一邊像是在思考著什么。”和“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頭沉思?!边@兩句話,這兩句話其實就告訴我們愛因斯坦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思考科學問題,研究科學了。當然,“思考科學”這樣的說法過于籠統,范圍相對而言比較廣,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該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他究竟在思考什么呢?那除了走路時在思考,他還會在什么時候思考呢?做科學研究,除了思考,他還會一面干什么一面干什么呢?教師創設一系列的情景,引導學生用這樣的句式想象說話,在說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原來他的時間都用來思考,用來實驗,用來閱讀……他把一切都獻給了科學研究,從而感受愛因斯坦惜時如金、潛心研究、不拘小節的人格魅力。
細節二:工作室亂得“一塌糊涂”
文中對愛因斯坦工作場景的一處描寫也是作者在文中獨具匠心的點睛之筆,這樣的工作環境,似乎在向讀者傳遞一些信息。因此,教師在此處應該好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在初次閱讀時,我們領會到的可能是“愛因斯坦他不會整理”這樣的信息。但通過仔細地閱讀,我們就會發現,表面上看似傳遞給我們的是“愛因斯坦不會整理”,深入地研讀之后發現,更多的是在表示“愛因斯坦對工作的執著與投入”。正因為他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工作、思考、研究,所以,他就沒有時間整理工作的環境、自己的穿著等,這不正是反映了他惜時如金、潛心研究、不拘小節的人物品質嗎?
這樣收放有度、粗中見精的問題設置,讓學生除尋覓出細節中隱匿著的人物品質之外,還以發散式的語言形式訓練、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進而使學生對人物品質的理解與體認更深入、更深刻。
三、 情理相據,俯視大觀時塑形象
對《愛因斯坦和小女孩》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設定中,我就確定“感悟愛因斯坦潛心科學研究事業,不拘生活小節的平凡而又偉大的品格,以及關愛孩子、樂于與孩子相處的一顆童心”作為教學目標中極其重要的一點。那么,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去感悟愛因斯坦的這種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品質。當然,在解讀愛因斯坦這一人物時,我們應該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逐層深入,如抽絲剝繭般漸漸走進這個人物。因此,當第三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時,就應該更多角度地來認識愛因斯坦。
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通過瀏覽、回讀、再回讀這樣的三讀文本,層層深入,對愛因斯坦形象的體悟也逐漸豐滿?!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第三次回讀文本,教師就需要引導孩子從全文入手,跳出仰視群峰的牢籠,畫一處大觀全篇的審視視角,俯視全文倚靠自己的情感體驗,根據自己的理性判斷與思考,情理相據,把握文章的主旨,透過文章的語言文字,多角度地體會愛因斯坦這個人物。此時的讀,更需要孩子靜心走進文本,更需要將之前學到的閱讀方法、體驗運用其中,這樣的閱讀才會不僅有表層的標簽式收獲,還有讓人物形象走向豐滿的提煉與升華。所以,有的孩子能夠從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母親的對話中體會到他的為人謙虛,有的孩子能夠抓住愛因斯坦的神態體會他幽默風趣,還有的同學能夠從愛因斯坦的言語中體會他童心未泯……
在三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將讀的方法教給學生,第一處:小女孩是怎樣評價愛因斯坦的?讓孩子們帶著知識性的問題讀文本,這次的讀是知識性的讀。第二處:他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他的精力都去哪兒了?要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加以理解文本的語言文字,去體會原來愛因斯坦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科學研究之上,這是發散性的讀。第三處:你還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愛因斯坦?這就需要學生運用課堂上教師教給的閱讀方法及自身的獨特體驗融會貫通,從而獲得自己的獨特感悟,這是感悟性的讀。因此,這三次閱讀的方法同樣也是逐層深入,逐步凸顯愛因斯坦的偉大特質。
總而言之,引導學生對文本盡心感悟需要教師用教學的眼光審視文本、解讀文本,引領學生站在不同的視域語境下解析文意,讓其平面的文字敘述變得更立體可感,使學生在多維度的閱讀體驗中獲得更多的閱讀體驗與閱讀能力。對于閱讀教學的多維度理解,能幫助教師在更科學立體的理念之下,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從而更好地把握語言運用能力,這正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