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艷
(南京曉莊學院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1171)
體育院校專業體能課程體系構建①
王改艷
(南京曉莊學院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1171)
采用文獻資料法對體能、體能訓練的概念進行梳理,并對高校體能課程體系、考核體系進行構建,提出以下觀點:基礎性體能課程可安排在大一、大二開設,開設4個學期,每學期2~4學分;專項體能課程、綜合性體能課程貫穿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安排在大二、大三、大四持續開設,開設6個學期,每學期4~6學分;體能考核作為必修課程設置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4學年8個學期,每學期0.5學分,共計4學分。最后提出體能考核的測試項目:心肺耐力、速度、肌力和柔韌,其中,心肺耐力的測試項目為男子1 500 m,女子800 m;速度的測試項目為100 m;肌力的測試項目為懸垂收腹舉腿、俯臥撐(或引體向上)、三級跳和跳繩;柔韌的測試項目為坐位體前屈。
專業體能 課程體系 考核體系 構建
如今各體育專業院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體能訓練,但尚未構建和完善教學與訓練課程體系,因此,統籌安排、合理設置體育專業體能課程,提高體育專業學生體能素質是當前亟待研究的課題。文章將從專業體能概念入手,構建專業體能課程體系、開發專業體能課程考核體系,實現體育院校學生專業體能訓練。
“體能”一詞在我國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前期,隨項群理論的產生而被提出,隨后人們開始研究體能及與體能相關的問題。圍繞“體能”概念,國內眾多學者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和討論,在不同的理解和認知的基礎上形成了體能概念的學術多樣性。田麥久認為體能是運動員機體的基本運動能力,它是構成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員的體能發展水平是由其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及運動素質構成的[1]。熊斗寅將體能分為“大體能”和“小體能”,“大體能”泛指身體能力,它包括身體運動能力、身體適應能力、身體機能狀態和各項身體素質,“小體能”主要指身體訓練和體能性項目等[2]。楊世勇認為體能指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是競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動員為提高技、戰術水平和創造優異成績所必需的各種身體運動能力的綜合[3]。厲麗玉認為體能是有機體在遺傳獲得的基礎上,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機能和運動能力的總稱,機能是體能的物質基礎,運動素質是體能的外在表現,運動員的技能、心理能力等與體能的發揮和利用有關。體能的范疇包括有機體的機能能力和運動素質,這兩方面決定了運動員的機能水平[4]。劉慶山認為體能是人體形態結構和各器官系統機能積極適應運動訓練、比賽以及日常生活需要的能力[5]。陳月亮等認為體能是人體通過先天遺傳和后天訓練獲得的在身體形態、生理機能和運動素質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具有一定方向性和相對穩定性的一種綜合能力[6]。李之文認為體能是經過身體訓練活動的人體各器官系統機能通過肌肉活動表現出來的能力,它包括身體形態的適應性變化和力量、速度、靈敏、耐力和柔韌等基本素質[7]。筆者比較認同李之文的觀點“體能是經過身體訓練活動的人體各器官系統機能通過肌肉活動表現出來的能力,它包括身體形態的適應性變化和力量、速度、靈敏、耐力和柔韌等基本素質”。文中所指體能概念即是指身體的力量、速度、靈敏、耐力、柔韌等基本素質。

表1 體能測試項目表

表2 心臟耐力評分表

表3 速度

表4

表5
根據體能的本源可把其分為遺傳性體能和訓練性體能;根據體能訓練的階段性,可將體能分為基礎性體能和專項體能等。在體能訓練體系中,最核心的子系統是基礎體能訓練,位于這個金字塔體系的最基層,其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性等方面的身體基本素質訓練,是基礎體能訓練的核心內容。第2個子系統是專項體能訓練,第3個子系統是綜合體能訓練,是體能訓練系統的最高層、最尖端[8]。體能訓練作為一個動態、可持續的系統,其結構體系主要是由基礎體能訓練、專項體能訓練和綜合體能訓練3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子系統構成,其中最核心的子系統是基礎體能訓練,專項體能訓練子系統則是形成專項的關鍵環節,綜合體能訓練位于體能訓練系統的最高層、最尖端,是體能訓練的試金石。
3.1 課程目標
良好的體能是有效地掌握、提高和發揮運動技戰術的基礎,因此,只有在充分發展各項運動素質的基礎上,才能很好地掌握復雜、先進的技術,體能訓練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保證[9]。專業體能課程的目標在于使學生掌握體能訓練的基本方法,進而提高體能訓練的實踐操作能力,能夠把體能訓練運用到體育教學、健身指導及專項訓練中去。
3.2 課程內容
根據體能訓練的金字塔體系,專業體能課程內容包括基礎體能課程、專項體能課程和綜合體能課程。基礎體能課程主要是訓練學生走、跑、跳、投等基礎性的力量、速度、靈敏、耐力、柔韌素質,目前有些體育專業院校大一、大二開設有基礎體能訓練課程,旨在全面訓練新入校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基礎體能課程是保障專項體能課程的基礎。專項體能課程是在有一定基礎體能的基礎上針對專項進行的有針對性的體能訓練課程,有較明顯的專項特點,例如籃球專項訓練課、羽毛球專項訓練課、耐久跑專項訓練課等。綜合體能課程是更高一級的課程,通過綜合體能課程,使體能訓練與實戰比賽相互滲透、合為一體,真正使體能訓練達到熟練化、強化、內化的目的。
3.3 體育院校專業體能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體能訓練是運動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結合專項需要并通過合理負荷的動作練習,改善運動員身體形態,提高運動員機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充分發展運動素質,促進運動成績提高的過程。近年來,體育專業學生體能出現明顯消退,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目前報考普通高校體育專業的考生多半未從事過任何類型正規的運動訓練,一部分學生是在已無望考取其他專業時,才轉而報考體育專業,對體育本身無興趣,并不熱愛體育事業,僅是為了獲得一張本科文憑,畢業后想盡辦法改行,這種狀況學生的體質較差,不能滿足技術課學習的需要,導致技術課學習困難、運動成績難以提高;另一方面,一些體質較好運動水平較高的學生在進入高校后,我們的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中缺少基礎體能課程,在各項專項技術課程中,又無法實現一定的運動負荷,因此學生無法保持已經獲得的體能水平;再者,學生在學習課程過程中片面依賴課堂,在課后缺乏主動訓練的積極性,鍛煉意識不強,運動不足,體重飆升,不利于后續學習。大部分學生認識不到體能在今后體育教學工作或健身指導行業中的重要作用,少部分同學還存在怕苦怕累思想,期望在考試時蒙混過關,不愿刻苦訓練。
針對以上現狀,建議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基礎體能課程,并在各專項教學中加強專項體能訓練,以體能測試為考核形式,作為綜合體能訓練,提高學生的體能,力求使學生專業技能和身體素質雙提高。
3.4 體育院校專業體能課程開設的可行性
體育院校開設專業體能課程的師資、訓練手段、教學場地等條件都已相當成熟,唯一缺少的就是制度性的文件。建議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就把基礎體能課程、專項體能課程和綜合體能課程設置在方案中,作為制度性文件執行。再者,把體能考核(即身體素質測試)也作為一門必修課程設置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貫穿開設4學年8學期,每學期一測,達標才能拿到學分、績點,才能畢業才能授予學位。這樣一來,就會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提高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生的體能和身體素質。
基礎性體能課程可安排在大一、大二開設,開設4個學期,每學期2~4學分,旨在全面訓練剛入校的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專項體能課程、綜合性體能課程是學生選專項后,貫穿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每節課都要安排的體能訓練內容,可安排在大二、大三、大四持續開設,開設6個學期,每學期4~6學分。體能考核(身體素質測試)作為必修課程設置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4學年8個學期,可以每學期0.5學分,共計4學分。以上課程均作為必修課,作為學位授予的必要條件明確寫入人才培養方案,在操作過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表6

表7

表8

表9
考核制度的制定對實施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專業體能課程考核包括基礎性體能課程考核、專項體能課程考核、綜合體能課程考核和體能測試(身體素質測試)。基礎性體能課程考核、專項體能課程考核、綜合體能課程考核可在課堂中由任課老師考核。體能測試作為體育專業院校的一項常規工作,由院部制定測試方案和測試標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體育專業學生全部參加,每學期一測,確保體能水平的延續性、可持續性。由于體育專業學生為一個特殊群體,具有較高的身體素質是必須的,通過專業體能課程訓練可達到提高學生體能水平的目的,但僅以《國家學生體質標準》來進行實踐考核即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的評分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根據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能水平和需要,必須制訂適用于體育專業學生身體素質及運動基本能力的測試內容與方法。鑒于體能訓練的長期性和持續性,體能測試必須持續進行,每學期一測,測試達標方可獲得學分、績點,才能獲得畢業資格。
4.1 體能測試方案的制定
4.1.1體能測試的內容
根據體能概念即身體的力量、速度、靈敏、耐力、柔韌等基本素質,文中構建的體能測試的項目可分為心肺耐力、速度、肌力和柔韌。其中,心肺耐力的測試項目為男子1500m,女子800 m;速度的測試項目為100m;肌力的測試分為腹肌肌耐力、上肢肌耐力、下肢彈跳力和下肢爆發力,其代表性的測試項目為懸垂收腹舉腿、俯臥撐(或引體向上)、三級跳和跳繩;柔韌的測試項目為坐位體前屈。(見表1)
4.1.2測試的方法、流程
心肺耐力測試項目可采用男子1 500 m,女子800 m。在標準400 m跑道里,嚴格按照比賽規則完成測試項目,最后的得分將對照得分區間來劃分,一般而言,完成的時間越短得分就越高。且一些研究發現,人的心肺耐力是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提升的,所以此項最能反映學生的課后鍛煉情況,由此可以反映出體能測試的實施效果。
速度測試項目可采用100m。在標準的100 m跑道上,由測試者發令,所有學生必須嚴格按照比賽規則進行,不得搶跑,否則視為犯規。該項目考察的是學生在強大的心理壓力下,完成100 m起跑的反應速度及完成100m的動作速度,此項目還反映了測試者的靈敏性。此項目與先天遺傳有很大關系,且不易提升,得分以區間劃分,大多分布在中等區間,不易拿高分。
力量項目測試可采用腹肌肌耐力、上肢肌耐力、下肢彈跳力和下肢爆發力。腹肌可采用懸垂收腹舉腿測試。該項目要求學生在體操房內進行,在完成動作時測試者的雙腿需伸直上舉至水平。一般而言,完成個數越多,得分就越高,沒有時間的限定。上肢肌耐力,可采用測試項目俯臥撐(女生)和雙杠屈臂伸(男生),在沒有時間限定的情況下,學生完成的個數越多,得分相對而言就越高。俯臥撐和引體向上都要求學生在完成動作時雙肘彎曲至90°,然而女生的上肢力量相對較弱,該項目于女生而言應該是較難得分的項目。下肢彈跳力可采用三級跳遠測試。在田徑場沙坑區域,學生在有限的3次機會里取最好成績,得分以區間呈現,一般而言,跳的米數越遠,得分就越高。該項目因是體育高考項目,所以學生都有過專門訓練,所以得分也相對簡單,但高分也少見。下肢爆發力,可采用跳繩測試,它考察的是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下肢快速完成動作的能力,由于得分標準較高,對于一些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學生而言較難。
柔韌測試項目可采用坐位體前屈。學生面向儀器,坐在墊子上,雙腿伸直,開始后學生盡量用雙手中指指尖推動游標平滑前進,直到不能推動為止。一般而言,距離越長得分就越高,考察的是學生的下肢柔韌,該項目于男生而言得分較難。
4.2 體能測試評分標準
4.2.1 體能測試成績評定
(1)總分即為各單項分之和。單項得分查閱各項素質指標評價表。
(2)綜合評價時,總分需達到21分,允許有一項或兩項得分大于等于1分小于3分(1≤X<3)。
(3)測試成績總分獲得前8名的同學、單項測試成績獲得前3名的同學,學院將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4)體能測試成績不達標者,不給予課程學分、績點,不得畢業。
4.2.2 測試項目評分標準
(1)心肺耐力(成績單位:分、秒)(見表2)。
(2)100 m(s)(見表3)。
(3)懸垂收腹舉腿(個)(見表4)。
(4)引體向上(個)(見表5)。
(5)俯臥撐(個)(見表6)。
(6)立定三級跳遠(m)(見表7)。
(7)跳繩(個)(見表8)。
(8)坐位體前屈(cm)(見表9)。
4.3 體能測試的實施
體能測試的時間為每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體育學院全體學生參加。由學院領導策劃安排,老師測試和監督,學生在規定場地和規定時間內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最后由老師統計分數,對照得分標準,判別學生是否過關。
最后,建議體育專業院校積極開設專業體能課程,積極籌備實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將體能測試的內容不斷改進完善,確保學生體能長期持續處于高水平狀態。
[1]田麥久.體能系統的概念形成四維性[C]//2009全國運動生理學發展與學科建設研討會論文集.2009.
[2]熊斗寅.淺析“體能”概念[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1(1):1-3.
[3]楊世勇.現代體能訓練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貴州體育科技,2002(1):41-42.
[4]厲麗玉.略論體能及其訓練[J].福建體育科技,1997(1):40-44.
[5]劉慶山.體能訓練基本理論與我國高水平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
[6]陳月亮,王旋,趙玉華.體能概念研究綜述[J].體育科學研究,2009(1):40-44.
[8]田文學.體能與體能訓練的系統結構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9,30(1):23-26.
[9]李敏.高校體育專業開設體能訓練課的必要性[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26(7):29-31.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Curriculum System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Gaiy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g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gjing Jiangsu,211171,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s sorted ou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put forward: Foundation of physical course can be arranged in freshman and sophomore offering, offering four semester, 2~4 credits each semester;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courses, comprehensive physical course through in daily teaching process, arrangement in the second, third and last four opened, opened six semesters, 4~6 credits each semester; physical examination as a compulsory course setting in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to open four year eight semester, 0.5 credits each semester, a total of 4 credits.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the test project is put forward: 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 speed,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test items for the men's 1 500 m. The women's 800 meter; speed test project is 100 m; muscle strength test of project pendulous abdomen lift leg, push ups, pull ups or to), the triple jump and jump rope; flexible test items for body anteflexion in sitting position.
Professional physical ability; Curriculum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G807
A
2095-2813(2016)11(a)-0081-0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1.081
①南京曉莊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青年專項(項目編號:2015NXY47)。
王改艷(1982—),女,漢,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