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輝 李瑞瑞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8)
淺析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的本質
陳 輝 李瑞瑞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8)
語碼轉換是一種常見的語言接觸現象,一直都受語言學家們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分析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及社會動機,來探討它的社會語言學的本質。
語碼轉換;社會語言學的本質;社會功能;社會動機
1.引言
社會語言學家們將語言或語言的任何一種變體定義為語碼。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是指在雙語和多語的交際中,為了適應交際環境而由一種語言或變體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或變體。
早期語言學家研究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發話人為什么要轉換語碼?” 語碼轉換被視為一種建立和鞏固人際關系的策略。隨后相關的學者們通過實踐和理論不斷的完善這個結論。Gumperz $ Auer 認為語碼轉換是一種“contextualization clue”。它可以暗示和解釋發話人的意圖。事實上,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及社會動機恰如其分的凸顯出其社會語言學的本質。
2.1 社會功能
Gumperz(1982)認為在不同的語境中,語碼轉換的作用大同小異,因而不同的語言或變體間可構建一種類型學。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可視為一種交際言語行為。其本身就具備特殊的言語交際功能。
首先,語碼轉換表現為一種交際策略,可以方便言語表達。我們日常交流中為了方便而使用一些縮略詞,例如,IT(信息科技)、CEO(首席執行官)、VIP(重要客戶)等。類似縮略詞的使用不僅易于理解和記憶,而且符合Lee提出的“the principle of economy”(語言經濟原則)。
另外,語碼轉換還可幫助交際雙方精確、形象、準確、逼真地傳遞信息。比如,有時雙語者或多語者交流時使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同一個意思。通過重述可更好地傳遞信息。
最后,使用語碼轉換還可以彌補某種語言空缺。例如“lame duck” 這個英文詞組,指的是任期將滿而又未能重新當選的官員或議員。可是在漢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詞組來表達這個意思,所以交際時可以借助語碼轉換,直接說“lame duck”,以彌補漢語在這方面的空缺。
2.2 社會動機
Myers-Scotten 從認知角度進行研究,認為語碼轉換的動機應該以發話者為中心。Giles 和 Powesland 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言語順應論”即從心理學角度來揭示語碼轉換中注重交際的互動作用,從而達到交際目的。此外,國內學者如于國棟在分析Verschueren的語用的順應性的基礎上,提出了語碼轉換的動機會受語言現實,社會規約和個人心理的制約。Appel $ Muyshen(1987)在他們的著作開頭講述的是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動機,可隨后探討的是其社會語言功能。因為人們只有借助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才能滿足其使用動機。換言之,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激勵人們在交際時無意識或有意識的進行語碼轉換。
2.2.1 避免尷尬
由于受到社會規約影響,人們會有意識的回避某些話題。即使想表達出來,也會采取委婉的方式。接下來看一段對話:
“去澳大利亞看了些什么?”
“看的東西太多了,比如美麗的城市,清凈的鄉村,還是……”
“有沒有看Stripper?”
“Frankly speaking,yes.It was really a different experience.And the performers have excellent figures.Oh,amazing.”
(Yu,2000,(6):26)
為了避免尷尬,發話者轉換語碼,而用漢語中對應的詞。
2.2.2 凸顯語言優勢
有時人們在日常會話中會夾雜其他語言或變體,不停地進行語碼轉換,其目的一方面是讓對方更好地理解,另一方面是為了凸顯自身的語言優勢。例如,在《圍城》這本書里,包小姐對方先生說:“方先生,你叫我想起我的fiance,你的相貌和他的像極了。”書中的包小姐特意用了這個法語單詞來表明自己曾在法國學習過。
2.2.3 保密信息
在公共場合,有時交際雙方不想讓其他人聽見談話內容而有意識地轉換語碼。例如,在公交車上,一對情侶在談論私人問題時,立馬進行語碼轉換,從普通話轉換成方言。
2.2.4 親近或疏遠對方
人們在日常交流中,通過語碼轉換來親近或疏遠對方。表現在具體的交際場景中是一方因另一方語碼的轉換而進行相應的語碼調整。例如,一名中國學生用英文主動和一名美國旅客打招呼,結果這位美國人一直說中文,于是他也就改用了中文。這種現象被稱為語言偏離。再如,在乘坐火車時,如果發現旁邊的人是老鄉則改用家鄉話交談。這就是遵循了語言靠攏原則,同時也說明了說話者的言語選擇是對當時語境公認的關系狀態所要求的言語選擇的有意偏離。
本文簡單地闡述了多種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及動機,但是不同的交際活動中,語碼轉換的功能及動機不盡相同。正是因為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發話者才能更好地傳遞信息,實現其社會動機。
本文主要討論了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和動機,通過闡述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與其動機的關系,從宏觀層面反映了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的本質。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研究還不是一個全面的研究方向,我們有必要尋求一種更好的方法,一種能夠兼容語碼轉換中的語言、社會、文化、心理和認知等因素在內的研究視角和模式。
[1] Auer,P.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C].London: Routledge,1995.
[2] Spolsky,B.Sociolinguistics.[C]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自然,于國棟.語碼轉換研究述評.[J]外國語.2001.
陳輝(1988.07-),女,漢,陜西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李瑞瑞(1991.12-),女,漢,陜西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H0-05
A
1672-5832(2016)04-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