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哲
(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12)
語境理論視角下的英語詞匯教學分析
張景哲
(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12)
詞匯教學是語言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相比對英語教學其它方面的研究,詞匯教學給予的關注遠遠不夠,詞匯教學并沒有在英語課堂上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從語境角度出發,通過兩次訪談試圖檢驗兩個問題:①通過上下文語境來進行英語詞匯教學能否提高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興趣;②語境詞匯教學方式是否具有實用性。結果表明盡管語境詞匯教學法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到的作用并不明確,但是,該方法的確可行。
詞匯教學;語境;訪談;興趣;實用性
1.1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英語學習在我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詞匯,作為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一個學生掌握詞匯量越大,所能表達內容就越準確越豐富,學習效率就越高,學習負擔也越輕,學習興趣也就越濃厚。相反,如果一個學生所掌握的詞匯量不夠豐富,那么他所能表達的內容就很有限,甚至難以形成使用語言的能力。由此看來,詞匯是英語學習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實際教學當中,詞匯教學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教師往往讓學生機械的死記硬背一些毫無聯系的詞匯,不注重詞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運用,導致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反映了詞匯教學的不足和學習策略的不當。正是基于詞匯教學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和在英語詞匯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筆者試圖運用語境理論來指導英語詞匯學習,尋找一條更加有效的詞匯教學途徑。
1.2 研究意義
基于語境理論的詞匯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詞匯學習的興趣,擴大詞匯量,促使學生學會在具體的語言環境當中恰當地使用詞匯。本文就是把語境理論引入英語詞匯教學當中,試圖通過語境詞匯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波蘭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了語境(context)這一術語。他將語境分為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兩大類。他是認為不論是說話者還是聽話者對于語義的理解必須要考慮和參照當時的情景語境,詞語和句子都是單獨的抽象的存在,只有將其放入情景語境才使其具備意義。
英國語言學家弗斯(J.R.Firth)(1950)將“語境”分成兩大部分:上下文(由語言因素構成)和情景上下文(由非語言因素構成)。前者指的是指的是說話者所參與的具體社會環境(如個人身份、經濟、信仰、文化和整個社會環境等)之間相互作用所涉及的語境因素;后者指的是說話者言語本身上下文間字、詞、句之間的相互關系。
韓禮德(M.A.K.Halliday)(1964)提出“語域”(register)這個術語,也就是“語境”。他把語域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話語的范圍(field of discourse),即言語活動涉及的范圍;二是話語的方式(mode of discourse),即言語活動的媒介;三是話語的風格(tenor of discourse),指交際者的地位、身份、關系等。他認為這三方面中的任何一方發生變化都直接會使語域產生改變。
3.1 研究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為了探究語境論指導下的詞匯教學是否具備效度,即語境詞匯教學是不是能夠起到激起學生(主要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對詞匯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從而促使英語詞匯教學進一步往新的方向發展。
3.2 研究對象
筆者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其求學的所在地吉林大學,參與者是兩名外國語學院的非英語專業的研一學生。他們各自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數年。需要指出的是,現階段他們沒有日常的英語課,所以,研究對象所提供的數據是其入學前的。
3.3 研究工具
為了檢驗研究問題,筆者將訪談作為這次研究設計的主要研究手段。訪談是與上文提及的兩名研一學生之間進行的。筆者分別進行了兩次單獨的面對面訪談,訪談時間各自大概持續了一刻鐘之久,訪談主要是采取“你問我答”的形式。訪談始終圍繞著事先準備好的話題而展開,并圍繞著被采訪者的回答進行深入探尋。訪談內容被同步錄音保存,并進行了錄音稿轉寫處理。訪談內容被視為研究設計的主要數據來源。
筆者在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選取了兩名日語專業的研究生。筆者在這里對兩次訪談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
4.1 在背單詞的策略選擇上,兩名學生都傾向于用結合例句的方法,他們會根據例句對單詞有一個準確的認知。例如筆者對曲同學和王同學的訪談:
筆者:單詞書上除了單詞的音標,中文釋義和同義詞搭配,下面的例句,你會刻意瀏覽或者記憶么?
曲同學:我覺得例句在單詞的背誦當中是有作用的。因為畢竟它給你提供了一個語言環境。然后你在你記這個句子的過程當中會把這個單詞記下來,并且會對這個單詞的意思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同時,這種語言環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詞匯是怎樣使用的。
筆者:查單詞的時候,你會關注哪些方面,是發音,詞性,中文意思,還是英文解釋,亦或是詞語搭配來加深你的記憶呢?
王同學:主要是看在例句當中看這個單詞是什么意思。從而來學習這個單詞。我認為,單詞只有和句子相結合,才是一種學習單詞的正確方法。一般,我都是這么做的。
可以看出兩名學生在背單詞時都是不自覺地使用了語境記憶法。因此,教師不妨多鼓勵學生采取這種方法背誦單詞,相對于傳統的死記硬背,這種方法還是比較可取的。
4.2 在傳統的詞匯教學模式上,兩名學生都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有不足之處。例如筆者對曲同學和王同學的訪談:
筆者:回憶一下,高中老師是怎么教單詞的?
曲同學:高中老師教單詞方法還是很有局限性的。首先就是把課文里邊出現的新單詞給大家讀一遍。然后解釋每個單詞的意思,并要求你課下背下來。到了新的一課,又是重復這種模式,而不去管在課文中出現的它們。
筆者:那你覺得這種詞匯教學方式如何?
曲同學:我覺得這種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它是不講方法的方法。我覺得如果作為詞匯教學來說,適當地引入一些別的方法,如詞根記憶法,還有語境記憶法會更好一些。
筆者:談談你以前的老師是怎么樣教單詞的。
王同學:說實話吧,我因為現在學語言,所以對語言系統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反過頭來看,初中高中老師的那種教學方法不是很正確。老師的策略是先看一下單詞,再講一下課文,然后關于這個課文當中出現的語法。剩下的任務就是做題了。我覺得這種對自身的語言能力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提高,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說到底,這也是應試教育體制的結果。總之,我覺得這種教學方法不是太好。
傳統的詞匯教學模式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們的真實感受,教師一味向學生灌輸詞匯知識,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如此,學生會對詞匯學習乃至英語學習產生反感情緒,而對英語學習興趣的磨滅意味著教師將會做更多的無用功。
4.3 關于將語境詞匯教學方法能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看法上,他們并沒有明確表示這種方法會多大程度起到積極作用。例如筆者對曲同學和王同學的訪談:
筆者:你認為語境式詞匯教學模式在實際課堂中會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曲同學:我覺得這個也是因人而異的,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個性而選擇他們所適合的方式。因為在課堂當中,教師是起主要作用的,所以,我覺得教師應該先做一個廣泛的調研,即看大多數同學是什么意愿,從而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
筆者:你認為這種語境下的詞匯教學方式會不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王同學:我覺得這個方法不能說是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吧,但至少可能會讓學生自己心里有一種成就感,有一種甜頭兒。當他們把課堂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時,他們自然而然地對英語的興趣就變得更加濃厚。
盡管兩名學生對語境詞匯教學方法給出了中立和觀望的態度,但是,教學模式的創新勢必會給英語課堂帶來新鮮感。
5.1 學生會在平時英語學習中采用語境法背單詞,這對他們來說是十分有效的,不僅有助于對單詞的記憶,更有利于對單詞的準確理解。
5.2 傳統的詞匯教學模式的確在學校中普遍實行,然而,它的弊端不可視而不見。它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所以,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師應該考慮學生的切身感受,尋找一種為學生所樂于接受的方式教授詞匯。
5.3 誠然學生自己喜歡語境式單詞記憶法,然而,推廣在實際教學中,其效果并不能準確預知。語境詞匯教學法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尚不明確,還需因人而異,但是,這會是一個良好的嘗試。
[1] 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2] Halliday,M.A.K.& Ruqaiya,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76.
[3] Malinowski,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Supplement to C.K.Ogden & I.A.Richards.The Meaning of Meaning.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23.
張景哲(1993-),男,漢族,遼寧沈陽人,碩士,單位: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H319
A
1672-5832(2016)01-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