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潔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00)
有生活味道的治愈系愛情
——《父母愛情》藝術特色淺議
李雪潔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00)
年代家庭大戲《父母愛情》表現上世紀五十年代農民出身的海軍軍官與資本家小姐相識、相愛并共同度過風風雨雨五十年的溫馨生活,自播出以來廣受好評。本文擬從時代與生活、政治與愛情以及懷舊想象與當下關照三個方面,對其藝術特色進行分析。
《父母愛情》;生活味道;現實關照
《父母愛情》由導演孔笙執導,劉靜編劇,郭濤、梅婷、劉琳等人主演,講述郭濤飾演的農民出身的海軍軍官江德福和梅婷飾演的資本家小姐安杰相識、相知、相愛、相守的50年愛情生活,中間穿插著這個小家庭與外部世界的矛盾糾葛。該劇于2014年2月在央視1套特約劇場播出,收視率極高,被評為2014年最受關注的零差評電視劇。
《父母愛情》與之前熱播過的《激情燃燒的歲月》、《王貴與安娜》、《金婚》等電視劇都涉及一個類似的題材,即由于時代、政治等原因,兩個原本沒有交集的青年男女稀里糊涂走到一起,小吵小鬧了一輩子,也幸福相守了一輩子?!案改笎矍椤笨梢运阕饕环N文化現象,組織介紹、舊式相親、先結婚后戀愛等等被我們冠上“封建”字眼的婚戀方式,通過導演和編劇浪漫手法的表現,帶上了“揭秘”、懷舊的趣味。不論街談巷議還是網絡論壇,媒體和大眾在欣賞這部電視劇的同時,通過對“父母愛情”進行話題性的關注,也在對美好愛情進行著重塑。
以下主要從時代與生活、政治與愛情以及懷舊與關照這三個方面,對《父母愛情》的藝術特色進行分析,探究其頗受好評的原因。
1.1 弱化時代背景
《父母愛情》的時間跨度很大,故事從20世紀50年代切入,歷經文化大革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改革開放等不同的重要歷史時期。
有學者專門指出:《父母愛情》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對于歷史的處理過于輕描淡寫,從而違背了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真實性的創作原則。舉個例子,單就文革來說,我們都知道資本家出身在那個年代意味著什么,然而安杰卻能夠在“文革”中得以保全,這一方面得益于她來到了類似于世外桃源的“小島”,有了丈夫江德福的庇護,另一方面也源自作品對歷史背景的有意虛化。
應該說,作品表現的重心,并不是時代背景對男女主人公命運的影響,而是他們歷久彌新的愛情故事,是那些瑣碎生活中的小浪漫與小感動。
與那些在劇中表現歷史帶給人民的苦難的影片,比如與《活著》相比,劇中雖然也有對右派知識分子遭難的表述、對于紅衛兵的描寫,但表現那個時代的荒唐、人民的苦難顯然并不是導演的最終目的。因此,縱然作品有“違背真實性”這一弊病,導演弱化時代背景而展現安穩人生中的小情趣的用心也應該獲得某種肯定。
1.2 散發生活味道
導演孔笙說:這是一部“有生活味道的治愈系大劇”①,“我們對每場戲的時代感和準確度的把握都力求精益求精,就是想把家庭劇的生活味道拍出來”②。具體來說,“生活味道”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這里有我們生活中似曾相識的各種小麻煩、小糾纏,夫妻之間、姑嫂之間、長幼之間、鄰里之間,不一而足。
夫妻之間的情感表現是該劇的重頭戲。江德福與安杰兩人因為出身的差異、文化程度的懸殊、生活環境的惡劣以及特殊時期的生存困境等等,在共同生活時面臨著諸多矛盾。他們的甜蜜、爭吵都是生活中實有發生的,在觀看他們打打鬧鬧的生活時我們會覺得似曾相識、甚至感同身受;姑嫂矛盾是這部劇中的一大笑點,因為嫂子事兒多、影響了哥哥的仕途,江德花屢次找茬跟嫂子吵架,并每每戰勝。然而她事實上有著對這個家庭最為深厚的愛,她將她的青春與熱情給了自己的侄子侄女們,并且毫無怨言。在電視劇的最后,江德花與安杰握手言和,成為最知心的家人;另外,鄰里之間的接觸、矛盾同樣為作品增色,也使作品表現的生活更為豐富多彩。故事中沒有徹頭徹尾的壞蛋,角色的小缺點也是可以被原諒的。這才是現實生活,生活中多的是有小缺點的人們,而不是至善至惡的兩個極端。
二是作品對于時代感和準確度的把握。作品基本做到了對于生活實感的本真呈現。它著重還原那個年代特有的生活細節,大到場景搭設,小到鉛筆、信紙,都非常有年代特性。在家居擺設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痕跡鮮明;而人物服裝也與人物和時代貼合,比如資本家小姐的旗袍、高跟鞋,勞動婦女的藍黑色衣服和布鞋,還有江德福隨時代變遷而變化的軍裝;聲音調度上,遠方不時傳來革命歌曲、且革命歌曲也隨著時代在變化;另外,整個作品畫面的基調也是樸實自然的,少有人為雕琢,盡可能地呈現了原生態的生活質感。
2.1 時代、政治造就的愛情
也許有人會提出江德福與安杰之間不是愛情,因為它包含了歷史背景和政治因素的促動。這一點我們無可否認,因為畢竟當初安杰是鄙視江德福的,嘲笑他文盲、不會跳舞、不懂浪漫等等,江德福完全不是安杰的菜,更不可能供給她理想的愛情。但在那個特殊的年月里,對于安杰來說,再沒有任何姻緣比江德福的追求來得更榮幸和受用。江德福的出現解救了安杰的整個家庭,也許可以說,安杰愛情的基點已經與她的愛情理想無關,更多的是身處那個時代對現實處境的一種妥協。
2.2 由功利到純粹的愛情轉變
但是,兩人的婚姻并未因此摻雜過多的政治色彩和現實利益的考量,更多的是出自純潔的愛情。江德福為了能夠與安杰結婚,不惜放棄晉升的機遇,甚至脫下軍裝解甲歸田也在所不惜,而安杰也做好了與他一起回老家種田的打算。正是有了這樣堅定的愛的信念,他們才有機會走到一起。在半個多世紀里,江德福和安杰信守著對婚姻的承諾,相依相賴、患難與共。生活上不拘小節的江德福,為了安杰改變了自己的諸多不良習慣,成了“三洗丈夫”,最后甚至能夠熟練使用刀叉吃西餐;喝慣了美酒和咖啡的安杰,為了江德福來到偏遠荒涼的海島并適應了艱苦的生活,學會了挑水、拉風箱、在大鍋里煮面條下餃子……正是這種可貴的堅守,讓兩人的愛情更加醇厚綿長,使兩人看似“不般配”的婚姻變得堅不可摧。
粗獷的農民戰斗英雄和傲慢的資本家小姐,本來并不是典型的愛情童話的主人公。但他們卻在時代的促動之下產生了真正的愛情,在50年風雨同舟的互相陪伴中,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變成了我、我變成了你”,這種由功利到純粹的愛情模式的轉變,為“父母愛情”增添了太多的浪漫主義色彩,也迷醉了當下渴望愛情又精神空虛的電視觀眾。
3.1 滿足現代人情感需要的懷舊想象
該劇通過50年的時間架構,講述父母一輩相知、相處、相戀的愛情故事,以具有現代性的價值視角來回顧傳統的愛情理想與婚姻觀念,在審美上體現出一種懷舊式的想象。
身處現代的物理時空與文化場域,諸種生存困境襲擾著現代人。很多人失去了自我生命體存在的安全感和穩定性,精神上陷入流離失所。編劇劉靜在她對父輩們情感的表述中找回了這種失落的永恒。應該說,人們精神的家園、情感的純真形態被盡情想象在了父輩們所經歷的舊時光里。懷舊是一種需要,它映照也反抗著當下時代的光怪陸離。這個時代的愛情越是流離失所,“父母愛情”越是具有在懷舊的想象中滿足價值需求、重塑現代情感的重大意義。
3.2 對現代人愛情觀以及婚戀題材電視劇的當下關照
3.2.1 對當前年輕人愛情觀的關照
在年輕一代人的眼中,父輩們的婚姻大多是沒有愛情的,他們緣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實質上是“將就”、“湊合”著“搭伙過日子”。他們認為父輩所謂的愛情,不過是朝夕相處之后的“日久生情”,或是長期爭吵、打鬧之后的“慣性依賴”。這種差異也許是因為兩代人愛情觀念的不同,誰規定愛情就要轟轟烈烈、就要笑得燦爛又痛的撕心裂肺,相濡以沫、細水長流才是父母輩愛情的真諦。該劇通過對老一輩人愛情與家庭生活的原生態展示,引領觀眾反觀自身的生活,反思自己的愛情觀和家庭倫理觀。導演的目的就是要撕開現代人冷漠、麻木的心靈、糾正人們對于父輩愛情的誤解、滿足人們對于完美愛情的想象、緩解人們對于婚姻圍城的恐懼、撫慰人們內心深處的焦慮。
3.2.2 對當下的婚戀題材電視劇的關照
與時下流行的充斥著利益斗爭和愛情背叛的家庭劇不同,《父母愛情》為觀眾呈現的是一種對愛情、親情的呵護和責任。在作品溫馨的氛圍中,一個家庭的喜怒哀樂雖然瑣碎,卻充滿親和力,為觀眾展現了夫妻和睦、長幼有序、真誠寬容的家庭生活場景。即使劇作中偶有一些沖突,最終也是以親情、愛情或友情的勝出告終。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即便歲月崢嶸,老一輩人身上的這種情懷卻沒改變,他們對愛情和家庭的價值堅守也從未變過?!陡改笎矍椤愤@種溫柔敦厚的敘事方法顯然不同于當前婚戀題材電視劇熱衷于表現的雞鳴狗盜、雞飛狗跳,而其熱播、被肯定也無疑對于婚戀題材電視劇的發展走向有更大的啟發價值。
綜上所述,《父母愛情》之所以頗受好評,導演和編劇對于歷史、政治以及當前人們的情感狀態的把握可謂至關重要。從某個角度來說,弱化時代背景使故事免于陷入苦澀,而凸顯生活味道則安撫了現代人焦慮、空虛的內心。江德福和安杰細碎平常又溫柔動人的愛情,沖擊了現代人的愛情觀念,作品中規中矩的情節表現也擺脫了當前狗血愛情劇爛俗的情節而飽含特殊的韻味。
注解:
① 本報記者丁薇.《父母愛情》:“把生活味道拍出來”[N].中國藝術報,2014-01-27.
② 本報記者丁薇.《父母愛情》:“把生活味道拍出來”[N].中國藝術報,2014-01-27.
[1] 本報記者丁薇.《父母愛情》:“把生活味道拍出來”[N].中國藝術報,2014-01-27.
[2] 張新英.用父輩的愛情關照當下的婚姻——評電視連續劇《父母愛情》[J].中國電視,2014,(07).
李雪潔(1991-),女,漢,河北,中國傳媒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
J405
A
1672-5832(2016)01-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