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玲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將云南民歌引入云南省對外漢語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王東玲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民族眾多,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本省地域優勢,將民族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中。云南省對外漢語教學可以云南民歌作為輔助材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展現云南風俗文化,培養學生語感,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聽說能力。
云南民歌;云南省對外漢語;可行性
劉珣(2000)在《對外漢語教學引論》中指出:“語言教學必然涉及到一定的文化內容,也必須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學,但文化因素的教學必須為語言教學服務。”1對外漢語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教學,漢語的背后其實蘊含著中華上下五千年博大的歷史文化精神,所以對漢語教學的研究也不能拋開文化而只談漢語本體。
在第二語言的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引入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部分。云南有25個少數民族,占云南省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以漢文化為主,各種少數民族文化為輔的文化結構造就了云南省對外漢語教學的多元文化背景。因此云南省對外漢語教學不能拋開民族文化獨立發展,應結合豐富的文化資源,走具有云南特色的對外漢語教學道路,展現其獨特的民族魅力。
2.1 歌曲對學習的積極作用
民歌起源于或流傳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百姓中間,并成為他們獨特文化的一部分,是民間文學的一種2,是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歌曲。歌曲則是由曲調、歌詞結合而成的藝術形式,是語言表達的另一種方式。從心理學角度看,只有一種形式的刺激容易讓人感到麻木和疲憊,反應在聽力課上,學生在聽完一段課文并做完練習后,由于疲憊而聽力下降3。其他類型的課程也是一樣的,歌曲的引入使課堂上的刺激多樣化,在傳統的課堂上引入歌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2.2 歌曲教學視聽法在第二語言教學領域中的運用
第二語言教學中所采用的歌曲教學法是一種視聽教學法。第二語言習得過程被認為是刺激—反應過程,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互相聯系,同時作用于感官,可以增強刺激、加快反應并加深記憶4。這種視聽教學法能在最大限度上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較高的語言重現率能不斷加深學生對輸入語言的印象,培養學生形成語感。
2.3 多媒體作為民歌展示的載體
近些年,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歌曲能多角度多形式地運用于漢語教學中。通過播放MP3和帶有字幕的歌曲MV,引導學生將視覺和聽覺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有效的語言輸入。采取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依次展現或者同時出現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鍛煉學生聽力。在歌曲的文化表現方面,歌曲所蘊含的民族文化不僅能通過歌詞的內容顯現出來,還能通過歌曲MV中的影像資料更加生動地展現給學生。
3.1 云南民歌展現云南民族文化
云南民歌是云南民族文化最生動最樸實的表現方式,它通過音樂的形式將文化精髓呈現出來。民歌的題材大部分源于百姓生活,描寫當地美麗風景或獨特的風俗文化,記載和傳承著本民族許多美好的傳說和精神文明。此外,民歌中的少數民族語言和云南方言也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種體現。
3.2 云南民歌能提高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經筆者調查發現,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有很大興趣,云南的民族文化也是眾多留學生選擇到云南學習漢語的一大重要原因。云南民歌作為云南民族文化的體現,將其引入漢語課堂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民歌中蘊含著大量的民族文化,加之民歌曲調優美,歌詞簡單順口,學生容易對歌曲以及歌曲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希望通過理解歌詞意義進一步了解相關文化。從而,學生的這種對文化的興趣就轉變成了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獨特的事物帶有特殊的象征意義,這些事物便成了一個個意象,在民歌中也常出現這種意象5。例如《小河淌水》中出現“月亮”的意象,教師可說明月亮在中國代表的是“思鄉、思情”。學生可通過民歌中的這些意象領會其中豐富的漢語文化。
其次,第二語言的學習記憶包括語言的輸入、儲存和輸出三個過程,留學生在云南學習漢語的語言環境造就了其接收語言的特殊性。筆者經調查發現,大部分的云南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云南本地人較多,很多時候周圍的人使用的都是云南方言,云南民歌中也或多或少地體現出云南民族語言或云南方言,學生能從云南民歌中找到與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語言相互重合交叉的地方,在優美的旋律中體會特殊的語言文化的魅力。
3.3 云南民歌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語感,鍛煉聽說能力
周健(2004)依據語言感知的對象把語感分為語音感、詞匯感、語義感、語體感、篇章感等。語音感又分為聲調感,語調感,節奏感等6。人們在做單純的文字工作時,所使用的是左半腦,讓另半腦閑置;然而與音樂配合起來,調動的則是左、右兩個大腦半球,樂曲成為對文字的提示,記憶效率豈止加倍7。往往學生記住了歌曲的旋律,便能想起歌詞內容。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感能得以提高,聽說能力也在不斷得到鍛煉。
[1] 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2014年版).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35GXKCnFJ dekhPGoCKwYG6oo7f1QatB26QjYVgMOcxZY9mOFUhIzvH3rAz oezfX1.
[3] 傅由.漢語聽力課引進中文歌曲的設想與嘗試[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2,16(3).
[4] 孫柯.以民族音樂為載體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J]語言應用研究,2013,07.
[5] 周健.論華語語感培養的原則與方法[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4.
[6] 趙方禹.將中國民歌引入對外漢語教學[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2.
[7] 趙方禹.將中國民歌引入對外漢語教學[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2:第54頁.
H195
A
1672-5832(2016)01-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