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宇曉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通過英譯本《巴黎圣母院》欣賞其建筑審美
申宇曉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作為19世紀一位偉大的天才小說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具有重要的文學意義。而這部作品正如名字一樣,還獨一無二地體現著雨果自身的建筑審美和當時的建筑藝術。本文在追溯史實的基礎上,采用敘議結合綜合分析了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的建筑思想。
《巴黎圣母院》;建筑審美;哥特建筑
建筑風格介紹。巴黎圣母院屬哥特式建筑,為西方三大建筑藝術之一。哥特式源于法國11世紀,所以現在也會用“Frenchy”來形容,主要用于裝點包括巴黎圣母院,米蘭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內的基督教堂。巴黎圣母院高110英尺,是第一座有紀念碑規模之大的教堂。它的建造集當時神秘傳說,官方正統和燦爛的視覺效果于一體,為建筑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哥特式建筑匯集了中世紀的審美要求,更展現了作家雨果的建筑理念,由此誕生了這部小說。作者在描述主題時游離于歷史和藝術二者之間,以藝術的角度用多章篇幅深刻強調了建筑與語言的關系。
Hegel曾經將藝術分為三種類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然而最能體現浪漫型建筑的是哥特式。一提到哥特式建筑,我們總會賦予哥特式建筑以高聳,玫瑰雕花的窗戶,精心雕刻的尖頂,垂直拱頂,以及守衛教堂的威嚴士兵等畫面,雖然每一種都是典型的哥特式,但是每一種也是典型的巴黎圣母院的特點。“對建筑最基本的語言描述包括:地基,石柱,墻壁,隔板以及屋頂。”(趙鑫珊 1998:P28)巴黎圣母院是尖頂的拱形建筑,建筑材料均取自巴黎周邊的采石場,難怪雨果將它稱為“石頭的交響樂”。
2.1 作者的“巴黎圣母院情節”
但是雨果與這看似威嚴的藝術到底有什么密不可分的關系呢?雨果在書中用較多筆墨書寫了這一建筑的歷史來表達善惡有報,在教堂光環下殘缺與粗鄙,邪惡與純潔,黑暗與光明共存的情景。(鄭若麟譯 2005:P66)眾所周知,雨果用文學的角度來討論建筑藝術,這種討論占到整三章,將近全書的三分之一。這在文學史上是很罕見的,畢竟這是一部文學小說。其實,雨果在青年時期就已經開始留意它了,這一時期的積累也為之后的書寫提供了素材。他著書立說的目的之一就是宣傳保護珍貴古跡的緊迫性。正如他在書中所說,“迄今為止,三種侵略已經將這一哥特式建筑摧殘地體無完膚,那就是時間,革命,已及所謂的‘修復’”。其次,哥特式出現在人性與思想明令禁止的時期,而同時資本主義科技與思想也涌入人們的視野中。其間有許多義憤填膺的學生吶喊道,“打倒當權派!”并且,教堂修建于資產階級渴望回歸鄉村生活的時機,他們渴望以一種浪漫的情愫在田園中生活。一方面,這樣可以表達對基督神圣,高雅,純潔的理念;另一方面,它折射了扭曲,磨折,不安的現實。這種寄托被作者引入書中,也渴望皈依自然,這種熱情激發了建筑家設計出不同的棱角,立方體或飛檐。所有這些勾勒更多傾向于設計師的象征意義,而不是實際用途。“作為一種視覺語言系統,建筑既可以代表宗教信仰,也可以代表政治理念。”(管振湖譯 2003:P32)雨果反思后認為是時候促使一種壓倒性的藝術來響應資產階級的抱負了。雨果認為文學是誕生建筑藝術的溫床,他既有社會責任也有很高的審美觀感,通過分析這一建筑,他總結了19世紀的建筑特點和原則。
2.2 建筑對文學人物及情節構造的影響
建筑藝術在這篇小說的人物塑造和情節發展中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主人公加西莫多的出生,成熟,愛情,死亡,所有都由這個特殊的教堂所呈現,可謂是這個世界和他的橋梁。你不會想到哪一個人物的一生會和哪種建筑藝術有如此緊密的關系。加西莫多繼承了哥特式藝術本身特有的特征,那就是忠誠和順從。牧師,這個集博學智慧于一身的使者正如宗教本身的神秘和錯覺。艾絲美拉達則是這個教堂美的化身。一旦人們深入觀察這座教堂,就會發現它像極了一個跪著祈禱的少女,雙臂伸向天空。而我們的艾絲美拉達正是這名少女。
整章篇幅最主要的角色加西莫多首次出場便是很成功的一場戲。精致雕刻的窗棱和丑陋不堪的面容為觀眾形成一個異常鮮明的對比。同樣地也是通過窗戶,女主角首次出現在觀眾面前。而建筑的組成部分——“門”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當艾絲美拉達身處巴黎圣母院的界限時,這個被詛咒的女孩是不能被任何人拘禁的,這個教堂是個避難所,所有與司法相關的判決都在它面前毫無效力。可以說是巴黎圣母院讓女主角的命運一波三折。門意味著保護,根據內容,我們可以得出門既為人們提供了避難所,也將他們引入地獄。(Ruskin 1961:P177)
人物,宗教和文學維系著一種微妙的三角關系,宗教為文學提供暫時的庇蔭所,文學也反過來為宗教提供短暫的慰藉。
2.3 《巴黎圣母院》發表后的現實效應
正當這篇小說一舉成名時,教堂也開始引起世界各地游客的注意。有些有識之士漸漸地意識到保護和修護歷史建筑和周圍環境對城市設計來說是很重要的版塊。保護,修護和適配使用是幾種主要方式。歷史建筑就像一篇蓋滿灰塵的文章,成功的修護會掃除灰塵,甚至還會將其中的豐富知識分享世人。不論如何,設計師和建筑師所做的應該是盡全力給觀眾呈現出那些看似逝去的東西并沒有真正逝去,它會經由我們薪火相傳。請別讓雨果的預言“這個毀滅那個(意思是有一天諸如印刷術之類先進的發明會毀滅建筑藝術)”成為可能。
維克多·雨果是文學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學巨匠,他崇尚真善美,批判假惡丑,無論是詩歌,小說還是戲劇,他都能完美駕馭。尤其是《巴黎圣母院》,它代表了極高的藝術審美和思想追求。總之,巴黎圣母院這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反應了雨果的建筑思想和19世紀法國的建筑特征,這座由石頭堆砌而成的建筑代表了文學與建筑間的互動和溝通。建筑和文學都是Muse女神的最愛,前者是由石頭壘成的史詩,后者是由文字摞成的歷史,只不過同樣的故事,不同的敘述方式。建筑最閃耀的光芒不在它的建筑材料或裝飾堆砌,而在于那些曾經建造它的輝煌歷史,以及轉瞬即逝后讓讀者浸淫其中的反思,啟發和神秘。
[1] 趙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詩》[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P28.
[2] 雨 果.《巴黎圣母院》[M].管振湖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P32.
[3] Ruskin John,”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New York:the Noonday Press,C.1961:P177
I207
A
1672-5832(2016)05-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