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艷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8)
論我國高等教育運行機制
余 艷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8)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須進行體制改革,其關鍵在于轉換運行機制。高等教育運行機制,是指高等教育系統的運行功能。它是高等教育體制的基礎和生命,提高對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認識水平是進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提。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運行機制,對于調節高等教育發展速度與規模,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效益,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健康平衡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市場經濟;高等教育;運行機制
在界定什么是高等教育運行機制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運行機制,根據百度百科所講,運行機制是指在人類社會有規律的運動中,影響這種運動的各因素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以及這些因素產生影響、發揮功能的作用過程和作用原理及其運行方式。是引導和制約決策并與人、財、物相關的各項活動的基本準則及相應制度,是決定行為的內外因素及相互關系的總稱。
國內學者閔維方的觀點認為,“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是指高等教育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以及與高等教育系統運行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這種相互聯系和作用的方式影響著高等教育系統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結構及其功能的發揮。”①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運行機制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內在運行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性的模式,是促進高等教育正常運行,去實現教育目標,以保證高等教育更好 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一整套功能和活力。
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是在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形成的,是一種建立在國家集中計劃和政府直接管理基礎上的體制,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如今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這種運行機制出現了一些弊端。
一是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弊端。從高等教育社會大系統來看:機制運行的主體是國家,高等學校只是政府的附屬機構,沒有自主權,一切由國家包攬控制,國家統一制定計劃招生,統一下撥經費,統一制定教學大綱,這些做法完全忽視了高等學校的主體地位。國家直接管理學校,高等學校與社會缺乏直接聯系,因而使學校辦學缺乏一種直接來自社會的壓力和動力。管理手段單一,學校只是按上級文件辦事,只對上級負責,與外界缺乏信息交流。
二是運行結果導致的弊端。高等學校完全被置于國家的直接控制之下,缺乏自身調節的條件,結果使整個高等教育的規模、速度、結構、布局乃至人才的質量都很難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協調。統一辦學模式,人才成長缺乏個性,整個高等教育無論在人才培養的數量上、層次上,還是在學科專業結構和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上,都難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高等教育運行機制,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部分。宏觀來看,它包括國家、高等學校、市場和社會四個要素。微觀來看,它包括組織結構、人員構成、教育科研系統和任務目標四個方面。宏觀和微觀兩個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高等教育運行機制基本的框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3.1 人才的供需模式
市場經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按照市場的供求規律進行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資源的配置。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邏輯起點不是行政機構制定的計劃,而是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客觀需要的人才的需求與供給,特別是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功能密切相關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與供給狀況。在我國快速增長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人才需求是不斷變化的,人才的供給狀況也是不斷變化的。因此,人才的供需模式也關系到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發展。
3.2 預期收益需要模式
人們逐漸接受了這樣一種觀念,即在學校里獲得的知識技能也是一種“資本”,是一種特殊的“人力資本”。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種人力資本具有某種同物質資本相類似的屬性,即它是帶來某種未來收益的源泉。正是由于有了這種預期收益,人們才去追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并愿意支付上大學所需的直接和間接成本。那是因為大家覺得受過較高教育、具有較多知識技能的人就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就這樣使人們對高等教育所能帶來的收益產生極大的預期目標。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增強整個社會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增強社會的凝聚力,降低犯罪率,從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這些非貨幣收益的預期也是高等教育需求不斷增長的重要源泉。正是因為高等教育能帶來物質和非物質的預期收益,所以這種需要模式也是當前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一個方面。
3.3 高等教育供給模式
高等教育能給大眾帶來社會效益,也能滿足個人的需求。基于這點,政府才會投資舉辦高等教育,并隨時根據這兩方面需求的變化來調整高等教育政策,進而推動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促進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近年來在我國建立起來的一千多所民辦高等院校之所以能夠生存和發展,就是因為社會上存在著大量未滿足的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因為高等教育需求的變化會進一步影響到高等教育的供給,高等教育的供給又會進一步影響人才市場的供給,所以這些民辦高校恰好彌補了其他高校的不足,給市場帶來了不一樣的人才。這種循環往復、不斷發生的相互作用關系就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照市場的供求規律進行人力資源配置的基本機制。
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尋找有效的改進策略,不僅對社會有益,而且對國家,學校,個人都有不可小視的裨益。
4.1 利于政校分離
眾所周知,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高等學校的舉辦者、管理者和辦學者之間界限模糊,職能不清,高校實質上是政府的附屬機構。政府包攬學校的一切管理事務,包括發展規模、速度、模式、投資責任等等。學校既無發展的動力與自主權,也無來自市場的壓力,從而養成了一切按政府意志辦事的惰性。這與現代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平等競爭、講求效益等原則不相適應,嚴重阻礙了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在當前高等教育運行機制下,高等院校必須接受市場的考驗,適應社會的需求,吸引更多學生,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從而成為國家宏觀指導下的依法獨立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只有做到這樣,才是做到了政校分離。只有政府和學校的權責分明了,才會使高等教育良好的運行。
4.2 利于高校集約發展
目前,我國高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和學費,但國家對高校使用投資的情況與效益缺乏應有的監督激勵機制。完善高等教育運行機制,可以將國家投資由“國家(社會)———學校”直接撥款渠道,變成“國家(社會)———學生———學校”的間接撥款渠道,這樣使得學生對高校擁有絕對的選擇權。高校如果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科學決策,就必須走集約經營的發展道路。在教學質量、專業方向、招生規模、市場認可度等方面精心營造,才能增強競爭實力,才能良好生存與快速發展。再者,高校集約發展,還可以帶動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
4.3 利于樹立高教服務理念
當前,在知識經濟的作用下,高校正由社會的邊緣走向中心,高校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科研單位,更不是福利機構。高校成為高等教育服務的供給主體,學生成為顧客,高校必須通過制度創新使教育服務理念落實到各項具體工作中,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有力地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達到這種目的,就必須完善高等教育運行機制,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使高等教育的服務理念深入人心。
高等教育運行機制是高等教育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發展中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我國要想發展高等教育,就必須在其運行機制上下工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等教育運行機制中,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和內在的激勵機制去推動高等院校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不斷優化結構,從而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
改革高等教育的內部運行機制,發揮其功能,根本目的在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增強高校的辦學活力,提高教育質量,形成激勵機制,發揮人才潛力,提高辦學效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高等教育新的運行機制,是一項涉及面廣,非常復雜,難度很大的系統工程。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既要做持久的努力,又要有緊迫感;既要堅定方向,又要從實際出發,區別不同情況,積極推進。這就是我們應當采取的唯一正確的方針。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國高等教育健康運行。
注釋:
① 閔維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基本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武漢),2001,(4):28-34.
[1] 陳修興:高教運行機制新模式的探討[J].交通高教研究,1993.
[2] 陳錦輝:論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
[3] 杜希民等: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轉換運行機制[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11.
[4] 李巍: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創新與發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4).
[5] 閔維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基本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武漢),2001,(4).
[6] 寧彬:論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理想模式的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0.
余艷(1990—),女,漢族,湖北隨州人,教育學碩士,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原理專業,研究方向:教育原理與應用。
G52
A
1672-5832(2016)05-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