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旖
用誠信堅守擦亮的人性之光——對夏天敏《時光里的銀子》的解讀
金小旖
《時光里的銀子》是夏天敏最新中篇小說的代表作,主要講述的是清朝稅卡盲點——落后貧困山區擦耳巖里的周氏三代人堅守信念的故事,小說的故事以三兩銀子的歸屬繳納為線索,描寫周氏三代人的命運,所表現出來的三代人像捍衛生命一樣捍衛三兩銀子的人性之光讓人噓唏不已。這幾代人自覺爭當誠信楷模,所一脈相傳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對我們的影響也是無窮的。鑒于此,我們年輕的一代更應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精神道德精華,金錢不應是淹沒我們理性和信念的禍首,就像周元濟三代人一樣,讓人性之光永遠照耀世界。
堅守 誠信 人性
《時光里的銀子》是夏天敏中篇小說的代表作。主要記敘了生活在被人遺忘的落后貧困山區擦耳巖里的周氏三代人為捍衛清朝時遺留下的三兩銀子的故事,以及銀子給他們的生活和命運帶來的轉變和幾代人在用自己的生命捍衛銀子時所閃耀的人性之光。市場經濟的大潮洶涌澎湃而來,“金錢萬能”是不證自明的公理。但在《時光里的銀子》這篇小說中,敘述了一種“金錢難敵崇高信念和人之善良”的故事。這個故事把古代有道德的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仁、義、禮、智、信”作為一種人生價值觀重現出來,折射出了人類對信念的堅守、對道德情操的堅持和對誠信的追求。作家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一次有關稅收的展覽,當講解員把故事的原型說完了以后,這個故事觸動了作家夏天敏的心弦,作家將這個素材進行了藝術的加工,寫出了一個關于以誠信的堅守為主題的小說。
(一)第一代誠信堅守者——爺爺周元濟
周元濟是清朝考過科舉的秀才,他熟讀古書,通曉歷史,為人誠實守信,公正廉潔,但他卻始終沒做過一天的官,于是元濟便在寨子里教私塾,他知書達理,有教無類,只要想學習知識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元濟生活的地方雖然偏僻貧困,但也設了里卡,這個清代稅收盲點是古五尺道上一條分道上的收稅點,行人寂寂,馬幫寥寥,這個里卡小的讓人忽視,無人知曉。他是村子里唯一一個考過科舉的秀才,所以便榮幸地成為了大清帝國邊城厘金局設稅點的收稅人。雖然在別人看來這個官職很不起眼,但對熟讀四書五經,滿腦子江山社稷,功名仕途的元濟來說如同天降福音。他把這份工作看得很神圣,在工作中認真,嚴謹,負責,一絲不茍,待人和善,他忍受著墳墓無異的寂寥與孤獨,將這個連人帶馬摔下懸崖的事時有發生的里卡把守的井井有條,也贏得了過路人的稱贊,十幾年堅守著崗位,更是堅守著心中的那份圣潔的信念。大清王國的覆滅使得這個內心充滿信仰的老人痛哭流涕,中華民國成立了,這個里卡也不需要了,沒有任何人監督的周元濟完全可以卷銀回家無人過問,但他卻始終惦記著一年多來還未繳納大清帝國的最后三兩銀子厘金,認為這是自己一生中吃過俸祿的最后一次職責,對他來說意義非凡。
小說就是以這三兩銀子的歸屬繳納,從而引發的周氏三代人堅守信念的故事。周元濟可以說是一個跨年代的人物,他經歷了清末時代又生活在中華民國初期。在小說中周元濟被塑造為堅守誠信的典范,但他這份堅守并不容易,他一生窮困潦倒,命運無情地將他推到生活的最底層,但他也從未有過動用這錠銀子的念頭,正如他說“窮的新鮮,餓的志氣”。他用信念守護了銀子一生,堅守著自己心中那份圣潔的信念,直到他去世。通過這個老人,當旁人內心的道德都停滯不前的時候,他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卑微生命的堅守所帶來的震撼。山上的日子,雖改變了他的容顏,但沒有改變他的堅守之心。
(二)第二代誠信堅守者——兒子
處于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可以少許斷文識字的第二代人周元濟的兒子,在周元濟的催促下,在戰事頻發中去過縣城幾次,但是由于不知道現在的政府哪個真哪個假,只好帶著銀子無望而歸。甚至有一次被抓去挖戰壕,在逃亡中差點喪命。雖然他也曾質疑過父親,但不管如何,他是有積極向善的力量的,父親雖然沒有給他留下任何遺產,但周元濟傳給兒子的誠信家風讓他終身受用不盡。經常聽到一些感慨,我們再也沒有老一輩人的單純和堅持了,從小我們也都知道做人要誠實,但還是會發現現實有太多虛偽,衣食住行有太多不安。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讓我們無心去思考沉淀,想要誠實待人、誠信做事時,一覺得對己不利,就開始猶豫甚至是轉向,以至于走的跌跌撞撞,聽不到踏實的腳步聲。但從周元濟兒子的身上,看到了他清晰的人生準繩,他堅守的不僅僅是誠信,更多的是閃耀著的人性光輝。他猶如一桿標尺,丈量出了堅守誠信究竟能帶來多大的感動。此時,道與義、取與舍、是與非、對與錯,在對他的形象深入開掘中獲得了重大的時代意義,在感動之余,啟示我們,面對困境和不公,普通人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三)第三代誠信堅守者——孫子周核桃
處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三代人周核桃,他從小就受爺爺周元濟的教誨,孝順又懂事。他從父親手中接過銀子的時候也就十五、六歲,年幼的他明白自己將肩負著一份什么樣的責任,一份多么沉重的信念。三兩銀子的重量就如同他對著天地神靈、祖宗牌位和即將逝世的父親時所發的誓一般重若千鈞。為了守住這三兩銀子,周核桃歷經各種運動,在土改時錯劃成地主受盡各種屈辱,被拉去批斗,被人誤會,村子里人對他只有憎恨和鄙視,但是他都承受住了。“堅守住信念,就堅守住了心靈中神圣的東西;堅守住信念,就堅守住了自己的靈魂和賴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后來由于偏坡鄉副鄉長老武在泥石流中以犧牲自己挽救全村人的性命更是挽救周核桃自己的生命,他便要把這錠銀子交給武副鄉長的妻子,知書達理的女人拒絕了他的好意同時勸他把銀子捐了,這樣就可以有很多人看到它,了解它。這也使得本有貪欲的第四代人周順發百感交集,受到感化。
(一)金錢難敵崇高信念
這篇小說讀來讓人特別感動,也特別值得我們深思。周元濟是小說中塑造的特別成功的一個形象,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歌頌和學習的形象。雖然他的出身卑微,但是靈魂卻是十分高大的,他的骨子里流著的是剛正不阿、忠誠善良的血液。他又是博學多識、知書達理的舉人,他希望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希望自己可以憑借知識為朝廷效力,教化人民。因此,當被任命為大清帝國邊城厘金局收稅人時,他已經感到很滿足,他覺得朝廷沒有忘記他。在工作上的認真嚴謹態度令人欽佩,對朝廷的忠心不二令人贊嘆。元濟在村子里教大家讀《三字經》、《論語》、《詩經》等等就可以看出他骨子里“仁”的思想,他待人和善,性格溫和,正因為他整個擦耳巖的民風都是那么純樸淳厚,人與人之間是那么的和諧;“仁義禮智信”在他的身上,兒孫的身上乃至整個村子里都體現得淋漓盡致,無形中的道德力量約束著大家的言行舉止。元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了周元濟離開厘卡前的一系列活動:“他把碉樓似的厘卡認認真真地收拾了一遍……他上上下下地清掃,那張既是賬桌又是書桌又是飯桌的桌子,早已裂開了個老大口子,他笨拙地削了木片塞實、削平,有用清水反反復復洗,洗得木紋格外的清晰,幾條凳子和木床,也洗得極為干凈。柴是很多的,但以樹疙瘩居多,他磨礪了斧子,細細劈了出來,碼得整整齊齊……”作者在這里連用9個動詞,5個疊詞,意在刻畫元濟這個豐滿的人物形象:一個頭發,胡須斑白年過花甲的慈祥老人,他飽受了世界的滄桑,臉上的皺紋,手上的老繭,被生活的重任壓駝了的彎背,深邃而又有神的眼睛都已經打上了歲月的痕跡。他是如何的留戀著這個讓他自豪的“崗位”,如何讓他勤勉的工作,如何讓他信仰著的朝廷,誠信從未離開過他,“以信立世”這樣的信條在他身上的銘記與傳承,他是一位可愛,值得人尊敬的老者,周元濟把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積極的一面揮灑得淋漓盡致,他的人格魅力與光輝形象對自己的后世子孫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都在為他留下的這錠稅銀默默地堅守。他的誠信堅守給予了自己的后世子孫一種積極向善的力量,比如周圍鄰居對他家的幫助接濟;比如為還獵人的麂子孫子的差點殘廢。這些無疑都帶有周元濟對他們的教化——誠信堅守這些優秀品德都是至尊至善至美的,這樣的結果,對人的影響可想而知。
(二)當代社會“誠信堅守”的透視鏡
《時光里的銀子》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我們這些年極力呼吁并且倡導的。這三代人都有著共同的命運:貧困的生活、艱難的日子,他們太需要錢,但都共同堅守著一個信念。日子一天天的流逝,那錠銀子在時光里沉睡,凝結著幾代人的情感、信念、堅守、情操、欲念和考驗,也像條永不枯萎的血管把幾代人的精神凝聚在一起。他們從歷史的煙塵中走來,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中國優秀品德注入自身的堅守中,他們是高貴的人,崇高的境界,崇高的人性之光構成他們人生價值和精神空間的全部。他們三代人集結在同樣的主題下,使當代中國的社會價值觀變得厚重而溫暖。作者把這個信念堅守的主題放在一個歷史變遷的社會大背景下去講述,這使得誠信的堅守更加的顯示出其歷史的價值,也讓我們看到從歷史深處走來的老人,他們的意志和精神是怎樣的堅如磐石,韌似古藤。《時光里的銀子》這部作品作者不單單是要歌頌周氏幾代人的正義光輝的形象。同時作者也在側面的對現代社會中的一些不誠信的現象的批判和否定。中國是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童叟無欺的故事熏陶了我們幾千年。古往今來,多少賢人先哲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宣告誠信的魅力。然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滌蕩下,人們越來越重物質生活上的享受,對金錢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拜金”在滋長,誠信在消退;利益取代了美德,誠信讓位于欺詐。隨之高尚的人性之光的缺失也對誠信危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官場上的貪污受賄、以權謀私;商場上的爾虞我詐、風譎云詭;市場內小販們的短斤少兩,以次充好等等。《時光里的銀子》就像我們現代社會的一面透視鏡,現代人的各種行為在這面鏡子中顯得是多么的相形見絀。周氏幾代人——這些樸素的人,像泥土一樣真切,像小草一樣生動,像路邊的石頭一樣平凡,但他們讓我們怦然心動,淚眼婆娑,這就是堅守的力量,一種純粹得不能自已的感動,一次次叩問著我們的良心。動容于周元濟的堅守與誠信,更感動于能讓三代人如此執著的那個信念。小說三代人的追求,正是我們當今所倡導的精神家園。
[1]夏天敏.時光里的銀子[J].小說選刊,2011(9).
[2]郎偉.金錢是否敵得過信念與善念[EB/OL].寧夏大學新聞網,2013(3):25.
[3]許峰.讓誠信成為一種堅守[EB/OL].寧夏大學新聞網,2013(3):25.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政法學院)
金小旖(1993-),女,寧夏同心縣人,回族,碩士,研究方向:伊斯蘭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