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龍
莫言創作介述
杜慶龍
本文以莫言的家庭和其人生成長經歷為線索,通過對其創作不同階段的歷時梳理,考察其作品與現實間的聯系,展示其作品出現的動因以加深讀者的理解。
創作 家庭 經歷
作為一名作家,莫言的創作力十分旺盛,迄今已經發表了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60多篇、中篇小說30多部,成為了海外文學界閱讀、研究和翻譯的原料加工廠。隨著他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其作品日益為大家關注。但學界對創作歷程鮮有介評,本文嘗試從該層面結合其經歷作以一歷時評述,以便讀者更好地梳理和理解。
欲了解莫言的創作必須從了解莫言開始,而了解其人則必須從他的家庭談起。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出生在山東省高密縣河崖鎮大欄鄉平安莊一戶的普通農民家庭。他的家族個大家族,其太爺爺名叫管錦城,他用“仁、義、禮”為其三個兒子取名。其大爺爺管遵仁熟讀四書、五經,是當地有名的中醫。莫言小說《紅蝗》、《冰雪美人》都看得到一位類似鄉村醫生的影子。莫言的三爺爺管遵禮,他一身豪氣,喜交朋友,是方圓幾十里的傳奇人物。《紅高粱》里主人公“我爺爺”余占鰲里就滲透著莫言對其三爺爺的想象。管遵義排行老二是莫言的親爺爺,他勤儉持家、一生務農;1923年莫言的父親管貽范出生,他上過私塾,從合作社時期到國營農場時期,一直擔任會計到退休。他對孩子嚴格,重視孩子的文化教育,把莫言大哥培養成了建國后高密縣第一個大學生。莫言的母親高淑娟,自幼纏足,沒有文化,是典型的中國勞動婦女,她后因勞累過度患有哮喘等疾病,1994年病故。而莫言的《豐乳肥臀》就是為紀念母親寫的小說,贊頌偉大的母親和女性。莫言小學輟學,與四叔管貽壽在生產隊一起勞動十年。小說《天堂蒜薹之歌》就與他四叔有關。小姑管貽蘭是管遵仁的小女兒,自幼隨父學醫,擅長婦產科和兒科。她也成為了莫言作品《蛙》里面姑姑的原型。莫言本家兄弟姊妹共四人。大哥管謨賢,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二姐管謨芬、二哥管謨欣均務農。莫言排行最小。
莫言的成長時代正是整個國家人民經歷困難和饑餓的年代。他的成長經歷有助于我們對其作品的理解。
第一段:小學之經歷
莫言三歲時,全國范圍的“大躍進”開始。1960年莫言5歲時入村大欄小學讀書。小學時極度饑餓的感覺給他留下的記憶刻骨銘心,這也成為他日后創作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其作品里曾多次寫過一年級時小學生們圍著學校煤堆吃煤球的事。小學3年級時候他寫的校運動會的作文被推薦到農業中學朗讀展示了其寫作天賦。
第二段:小社員與民工
1966年11歲的莫言文革輟學后進入國家的人民公社,參與社員勞動,成為了一名小社員。他前2年的任務就是每天給生產隊放牛放羊。這段時間他天天對牛羊,無人可交流,從而激發了他對大自然無窮的想象力。而想象力豐富成為他作品的一個典型特點。12歲時莫言因饑餓難耐,偷拔生產隊一根蘿卜,被發現后為其專門召開了一次批斗會。這段慘痛的記憶成為其小說《透明的紅蘿卜》的來源。14歲時,他和大人們一起下地勞動。這期間下鄉的右派講城里的作家故事,激發了其以后想當作家的想法。1973年莫言進縣城棉花加工廠做了一名農民合同工。后因工作努力,表現良好成為了棉紡廠夜校語文老師。小說《白棉花》里可讀到作者的這段農民工經歷。
第三段:參軍學習
1976年,莫言歷盡波折終于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后在部隊準備高考未果。1979年回老家成婚。婚后,回部隊做了保定郊區某大隊教官。3年后莫言提干轉正。在延慶擔任部隊的新聞干事,邊寫新聞邊搞文學創作。1984年解放軍藝術學院招考,29歲的莫言以總分第二考入該院文學系,并于次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畢業后,莫言又進入北京師范大學與魯迅文學院合辦的研究生班學習并獲得碩士學位,之后就孜孜不倦地從事著專業創作。而其軍隊生涯體現在其后的不少作品里,比如《戰友重逢》是寫莫言在黃縣的生活經歷,《金發嬰兒》表達了莫言對于軍人生活的體味與沉思。
第四段:轉業及現狀
1997年莫言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日報》工作,為報社影視部撰寫劇本。2006年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出任該院文學院院長至今。現還擔任中國作協第七屆主席團委員、第八屆全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主任,任山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等大學的兼職教授。
如莫言的成長歷程類似,其文學創作也并非一帆風順,也分為四段:
第一段:前期受挫與初嘗勝果
1976年,21歲的莫言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后開始了文學學習與創作生涯。最早在煙臺黃縣當兵時,他于1978年寫成了《媽媽的故事》、《離婚》2篇小說后投稿被拒,這是他最早完整作品。此后的三年寫作投稿也是。
70年代國家改革開始,萬象更新,百廢待興。特別經歷文革后,很多思想情感需要表達。因此70年代文學備受推崇。部隊規定發表文章記功也推動著莫言的創作。1981年,莫言的處女作終于發表,其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發表于河北省保定市文聯辦的《蓮池》。隨后次年,《蓮池》又發表了莫言的《丑兵》和《為了孩子》,與此同時,莫言提干轉正。之后,其作品步入發表的軌道。
第二段:聲名鵲起
1983年到1985年間,莫言先后在《蓮池》、《長城》、《青年文學》、《中國作家》、《收獲》、《人民文學》、《北京文學》、《奔流》《昆侖》等國內眾多的文學期刊上發表了《售棉大道》、《民間音樂》、《島上的風》、《雨中的河》、《透明的紅蘿卜》、《球狀閃電》、《爆炸》、《金發嬰兒》、《枯河》、《老槍》、《白狗秋千架》、《大風》、《三匹馬》、《秋水》等多篇小說。在此期間,莫言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期間,他寫出其成名之作《透明的紅蘿卜》在文學界備受好評。在軍藝學習期間,受到文學大師川端康成和福克納和馬爾克斯的等作家的啟發,1986年莫言創作出了更為有名的作品《紅高粱》。該小說獲得第四屆全國中篇小說獎。后來加上電影《紅高梁》的推動,莫言開始為國際所關注。他隨即發表系列中篇《高梁酒》、《高梁殯》、《狗道》、《奇死》這四部加《紅高粱》組成了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后又發表中篇小說《筑路》,短篇小說《草鞋窨子》、《蒼蠅、門牙》等等。
而莫言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在1988年完成。它源于現實中的“蒼山蒜薹過激事件”和四叔撞死賠錢的真實事件。1988年,莫言進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合辦的文學研究生班深造。此年,正式使用筆名“莫言”。莫言不斷嘗試著創新,第三部長篇小說《十三步》可以看到莫言對敘事的探索精神。同期出版小說《生蹼的祖先》、《復仇記》、《遙遠的親人》、《愛情故事》、《你的行為使我恐懼》等等。
第三段:創作低潮、發展及爭議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會開始實現轉型,社會風氣向經濟主導轉變,商業和市場經濟蓬勃興起,于是,很多文人下海,文學開始漸漸退出社會關注中心。莫言的創作也短暫地陷入了低潮。1991年,莫言去新加坡馬來西亞參加的文學活動使他的創作狀態得已提升。臺灣作家張大春與莫言交流并促其繼續創作并發表其系列短篇小說《地道》、《辮子》、《人與獸》、《飛鳥》、《神嫖》、《翱翔》、《夜漁》、《地震》、《鐵孩》、《魚市》、《靈藥》、《良醫》等。莫言又通過創作中篇《白棉花》、《懷抱鮮花的女人》、《紅耳朵》等,找回了原來的創作狀態。
1989年他受到報紙一篇文章《我曾是個陪酒員》的啟發,開始創作構思長篇小說《酒國》,并于1992年完成并由臺灣洪范書店出版。同期還出版《紅耳朵》《模式與原形》、《夢境與雜種》、《戰友重逢》、《屠戶的女兒》等小說。
進入九十年代后,社會發生了變化,大眾注意力和重心已經完全傾斜到經濟發展中,文學開始變得趨于保守和封閉。加上娛樂文化的快速發展,純文學作品變得不受重視。因此,1993年到2000年期間,作者的品主要以中、短小說為主,如小說《牛》、《拇指銬》、《祖母的門牙》、《沈園》、《姑媽的寶刀》、《兒子的敵人》、《司令的女人》等。長篇小說《豐乳肥臀》于1995年發表之后一段時間內莫言幾乎沒有創作,一是因為他的母親1994年剛剛去世,二是他準備轉業,三是《豐乳肥臀》出版后引發較大爭議。當時非議很大,有些文學批判者認為該作品的描寫是神經質的變態,認為它代表著文壇的墮落與背叛。后來,莫言曾迫于周邊環境的壓力,要求出版停止印刷。現在它自然得到了文學界的認可,1996年該作品獲得的大家·紅河文學獎就是明證。1998年以后,隨著他的作品在國外翻譯、出版、傳播和接受的日益增多,他不斷地參與到文學與文化的國際交流中。先后到訪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諸多交流的活動中,他結交了很多的外國友人,包括大江健三郎這樣優秀的作家,葛浩文、馬悅然這樣優秀的翻譯家、學者。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國際上的認可度的提高,他逐漸清醒地認識到應該通過小說表現出國家和民族獨有的特質。
第四段:創作成熟
基于這樣的認識,莫言提出了“大踏步后退”,退到他認同的“民間”里面去。步入21世紀后,莫言創作熱情高漲,到2010年,其長篇小說以2-3年一部的速度陸續出版,2001年出版的《檀香刑》,講述了一個瀕臨崩潰的帝國中殘酷人性的故事。2003年出版《四十一炮》描寫了羅氏一家發家致富,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的過程。2006年出版《生死疲勞》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繪了新中國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的巨變。2009年出版《蛙》則闡述了中國強制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所帶來的后果及反思。這幾部小說通過具體的人物經歷了中國人民在不同時期所經歷的特有的歷史事件,成為近現代中國歷史的模型與縮影。
這些作品也為他獲得了一個個厚重的獎項:2003年《檀香刑》獲得第一屆鼎鈞雙年文學獎。2005年《四十一炮》獲得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2007年《生死疲勞》獲得了香港第二屆紅樓夢獎。2011年《蛙》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之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到了國際的最高榮譽。
總之,從國內的茅盾文學獎到國外的國際最高獎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側面說明了莫言的小說創作在走向成熟的同時一步步地走向了世界舞臺并得到了國際的認可和好評。不管爭議與否,我們都得承認莫言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創作的文學作品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上占有其一席之地。而對其家庭、經歷的梳理也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作者,更好把握其文學創作的內因,從而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1]杜慶龍.諾獎前莫言作品在日韓的譯介及影響[J].華文文學,2015(03).
[2]管謨賢.大哥說莫言[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
[3]孔范今,施戰軍.莫言研究資料[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4]李桂玲.莫言文學年譜(上)[J].東吳學術,2014(01).
[5]邱實.莫言:高密鄉里的虛構與真實[J].看歷史,2012(11).
[6]陶林,許海峰.莫言的故事[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
[7]葉開.莫言評傳[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1.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2.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