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鵬
長征勝利80周年對當代革命軍人的啟示
周宇鵬
本文通過對我國紅軍的長征精神進行分析探究,并相應的提出長征勝利80周年對我國當代革命軍人的幾點啟示,緬懷紅軍的豐功偉績,大力弘揚我國紅軍的長征精神,宣傳長征精神的歷史意義,弘揚長征精神的現實意義。
長征勝利 80周年 當代革命軍人 啟示探究
中國偉大農民工紅軍取得長征的最終勝利,是我國歷史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奇跡。2016年是長征勝利的80周年,通過回顧我國農民工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來紀念長征勝利,同時更是要讓我國全體人民紀念和學習偉大紅軍的長征精神。將長征精神深深的內化成當代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追求,同時還要外化成當代革命軍人履行使命的強大本領,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促進我國當代革命軍人的全面健康發展。
(一)長征精神的歷史意義
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是我國革命從挫折轉向勝利的一個重要歷史轉折點,通過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翻開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歷史新篇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并且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革命道路,采取積極有效的革命戰略,對我國歷史革命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將長征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去,進一步提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1]。在人們受到國民黨的打壓環境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為人民指引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
(二)長征精神的現實意義
紅軍長征勝利的80周年,其中所蘊含的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中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征精神是一種較為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長征精神的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被廣大中國人民所接受,充分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社會主義核心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社會主義核心意識形態中充分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中長征精神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百折不撓、永不放棄、自強不息、萬眾一心、團結奮進的長征精神,是我們以及當代革命軍人都要學習的優秀品質。
(一)堅持理論學習,鑒定當代革命軍人的理想信念
當代革命軍人的長征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念的最基本內涵就是要高舉黨的偉大旗幟、聽從黨的領導和指揮,堅定理想信念。首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武裝。運用中國共產黨的先進理論來武裝當代革命軍人,提升革命軍人自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學習《長征》《多彩貴州的紅色記憶——畢節篇》等政治理論,充分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革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增強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堅定性和自覺性,聽從中國共產黨的指揮,履行當代革命軍人的使命[2]。其次,增強當代革命軍人的判斷能力。充分結合國防建設的歷史任務,進行一系列社會現象分析、疑點問題討論、形勢政策宣講等活動,提高當代革命軍人判斷是非的能力;利用相關案例的警示作用,牢固當代革命軍人的思想防線,保持當代軍人的革命節氣,端正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取向。最后,運用革命老區中存在的紅色資源,舉行緬懷革命先烈、參觀榮譽室、黨言宣誓等活動,引導當代革命軍人知使銘志,將長征精神融入到當代革命軍人的靈魂深處,自覺的弘揚黨的優良傳統。
(二)堅持實踐的磨礪,提升當代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取向
首先,讓當代革命軍人在本職崗位中進行歷練,將軍人的崗位職責與軍人的核心價值觀念結合起來,明確當代革命軍人的是非榮辱觀念,鑒定軍人的價值取向,強化軍人的愛崗敬業和艱苦奮斗精神,促進我國當代革命軍人的健康發展;其次,讓當代革命軍人在履行使命中進行歷練。通過當代革命軍人對重要任務的執行,鍛煉軍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能戰斗、能忍耐、能奉獻、萬眾一心、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長征精神,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磨煉,讓當代革命軍人養成勇擔重任、堅決服從、積極應對、敢于挺身的堅毅品質,并將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轉化成軍人完成使命的實際行動。最后,通過開展各種愛黨敬業實踐活動,培養當代革命軍人的戰斗精神。鍛煉軍人遵紀守法、按崗敬業、歷史使命的人生價值追求。
總而言之,2016年是中國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80周年,經過長期的發展,長征精神已經成為我國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長征紅軍的不怕苦、不怕累、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的長征精神,是我國當代革命軍人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優良品質。所以,堅持理論學習,鑒定當代革命軍人的理想信念;堅持實踐的磨礪,提升當代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取向,促進我國當代革命軍人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1]張倩.偉大的出發偉大的勝利——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征文啟事[J].福建文學,2016(06):2.
[2]吳永安.重走長征路——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J].當代學生,2016(15):1.
(作者單位:鄭州防空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