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霄
論孔子的仁學及其當代價值
郭 霄
孔子的“仁”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其一表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其二表現在人與物的關系中。在利益沖突嚴重,社會關系復雜,自然環境破壞的今天,深刻把握這兩對關系中的“仁”,有助于加強個人道德修養,促進家庭和睦,推動社會安定,促成人與自然的和諧。
孔子 仁學 當代價值
孔子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其畢生的理念以“仁”為核心,對中國和其他國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體而言,孔子將“仁”貫穿在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之中,以“仁”來協調兩對關系,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孔子的“仁”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其一表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其二表現在人與物的關系中。人與人相處中的“仁”,根本在于孝悌。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①這句話揭示了孝悌的重要性,道出孝悌是仁的根本。如果說人類最原始的自然情感——孝悌之情,是仁愛的本源,那么“愛人”則是人與人交往中對仁愛的進一步擴充。樊遲問仁,子曰:“愛人。”②這里的“愛人”不僅僅是對自己的愛,也不只涵蓋對親人的愛,還包括對他人的愛。孔子在此對“仁”的含義進行了明確的解答,也提出了愛人的方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思想。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法治與德治的共同點在于有特定的行為規范去引導,具體的實施需要由人親自去遵循。在孔子這里也不例外,孝悌和愛人作為一種道德規范,要想發揮應有的效果,便需要由人去自覺遵守。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這里的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約束自己的行為,復禮即遵守特定的制度,使得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規范。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克己復禮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自己良好行為素養的體現。
在人與物的關系中,孔子也表現出了“仁”。他認為接納“仁”的對象主要指人,但并不僅僅局限于人,還涵蓋自然界。《論語》有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④孔子對大自然的動物也充滿了仁愛之心,而這也隱約表現出當時孔子思想中樸素的可持續生態觀,并道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鍵所在,即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合理的、適度的利用大自然。由此看來,孔子的“仁”并沒有只是停留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而是以對親人的愛為根源層層向外推進,上升為普遍的人類之愛,最終散發至對大自然的愛,達到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
孔子仁學思想曾在歷史上推動著人們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為維護社會安定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利益沖突嚴重,社會關系復雜,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今天,仁愛的思想更應受到重視,將其精髓加以整理內化于人們內心,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首先,孔子仁學中“克己復禮”的思想有利于加強個人道德修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外來文化的滲入,相伴而來的功利性思想使得人們的傳統價值觀遭到破壞,這對我國道德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克己復禮的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元素,這種通過自我道德約束實現社會和諧的思想為人們所認可,有助于人們學習并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近年來,我國在各單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人們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并通過實踐使其外化于形,推動了社會整體道德素養的提升。
其次,孔子仁學中“孝悌”的思想有利于促進家庭和睦。在當代社會中,兒女為分家產大打出手,只認錢不認父母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講恩德、重孝悌的傳統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換而消逝,反而在現代社會中更加受到推崇,其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將孝悌之道最為一種價值觀樹立于人們心中,對于建立和睦的家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孝悌”一貫是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若每個人都做到“孝悌”,會使家庭和睦,繼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再次,孔子仁學中“愛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動社會安定。“愛人”就是要為別人著想,無私的服務于他人。從小的方面來講,無私服務他人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促成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大的方面來講,奉獻社會對于化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安定有著重要的作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理念不僅是對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時也兼顧了他人。孔子的“愛人”是現代人們需要學習的一種精神,讓人們記住在索取的同時也要無私的奉獻社會。
最后,孔子仁學中“愛物”的理念有利于促成人與自然的和諧。事實上,今天的人類已經嘗到了破壞自然規律帶來的惡果,如亂砍濫伐導致水土流失,工業生產造成大氣、水環境的惡化等等,這些都將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及其所生存的家園。此時,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答案是解決生態問題的最好途徑之一。孔子仁學中“愛物”的理念告訴人們,對待大自然應該知足知止,有限度的利用自然資源,以仁愛的心態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注釋:
①論語·學而[M].
②論語·顏淵[M].
③論語·顏淵[M].
④論語·述而[M].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