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少云
我國二語詞匯附帶習得:回顧與展望
汪少云
從2003-2015年,國內十一大外語類核心期刊刊載了35篇關于二語學習者詞匯附帶習得的論文。通過整理、分析發現,國內的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呈現令人欣喜的趨勢,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二語學習者 詞匯附帶習得 投入量假設 輸入模態
詞匯是學習任何一門語言的基礎。但是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的教師常常陷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他們想要盡可能多地教授學生詞匯;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法在詞匯教學上投入太多時間。因此,近年來許多學者另辟蹊徑,開始聚焦于一種學習詞匯的途徑——詞匯附帶習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目前外語界的大部分學者都贊同laufer對于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的定義。laufer(2001)指出, 區別于為了學習而學習,詞匯附帶習得是指學習者進行其他的附帶任務,如聽英文歌,讀英文文章時偶然對詞匯的注意力集中,它的注意力不是在記憶單詞,而是對詞匯的附帶學習,但這樣的知識獲取的途徑還是僅僅停留在詞匯的表層記憶上。
以“詞匯附帶習得”為關鍵詞,通過國內11家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的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研究文獻檢索發現,2003 至2015年11家外語類核心期刊刊載的二語詞匯附帶習得文章共有35篇。
(一)基礎理論
基礎理論主要指構建新的理論或檢驗已有的理論(文秋芳、俞洪亮、周維杰,2004)。根據查閱的資料,目前我國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研究主要是檢驗已有的理論,特別是laufer 和 Hulstijn 在2001年提出的“投入量假說”(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我國最初的詞匯附帶習得類研究該理論是以我國英語專業的大學生(EFl)在中國的語境下是否也會發生,具體考查的是自然閱讀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張憲,亓魯霞,2009)以及通過閱讀附帶習得詞匯的可行性(蓋淑華,2003)。除此之外,國內也有許多學者對該假設進行了闡釋(蓋淑華,2003;石志亮,2003),同時還有一些學者通過實證研究來驗證“投入量假設”的合理性。但有的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的結果只是部分證實了“投入量假設”(吳建設、郎建國、黨群,2007;吳旭東,2010;岳穎萊、戴建東、張海燕,2012)。
(二)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學習者因素、語篇因素、輸入模態因素和詞本體因素。
在討論學習者因素時,學習者的詞匯量是比較常見的研究話題。最早有人認為二語學習者已經具備的詞匯的掌握量級對在閱讀過程中詞匯附帶的習得量級起到決定作用。王改燕(2009)也通過實證研究說明“已有的詞匯量越大,二語綜合水平越高,一次閱讀過程中附帶習得的詞匯知識就越多”。也有許多國內學者的研究都表明,二語學習者的詞匯量對附帶的即時習得有顯著影響(蓋淑華,2003;王改燕,2008;吳建設等,2010),但二者的關系并不成正相關(張娜娜,2013)。
語篇因素對兩種語言的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就程度而言并不一致。閱讀文本的類型不同則會呈現不同的詞頻特征,以此來對二語的學習者產生不同效果的附帶詞匯附帶習得。(楊學云、陳婕,2011)。頻率效應對閱讀附帶詞匯習得具有積極影響,雖然一次習得現象存在,但它只是一種偶然,不足以推翻頻率效應。另外,目標詞出現的頻次多少對詞義習得有顯著影響,但不影響詞形和搭配的習得(龔兵,2009)。
不同輸入模態(input mode)是影響二語學習者詞匯附帶習得眾多因素之一。模態是指“人類通過感官(視覺、聽覺等)與外部環境(如人、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顧曰國,2007)。二語學習者附帶習得詞匯的渠道通常是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大部分實證研究表明,不同的文本輸入模態對學習者的詞匯附帶習得影響不同。
國內目前關于詞本體因素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的研究幾乎沒有。詞本體因素指的是詞的拼寫、詞性、詞法、詞長、詞匯的語義特征等詞的本體特征,這些詞內因素(intralexical factors)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目標詞的可習得性。關于詞本體因素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需要得到關注。
(三)回顧綜述
我國這一類型的文章主要總結了影響二語學習者詞匯附帶習得的因素(蓋淑華,2003;李紅、田秋香,2005;梁端俊,2005;苗麗霞,2013;苗麗霞,2014)以及與詞匯附帶習得相關的幾個理論或假設(即深加工理論和投入量假設)(梁端俊,2005;李紅、田秋香,2005;)。另外苗麗霞(2013)按照十年來我國對二語詞匯附帶研究的主題進行分類,比較全面。
但是由于資料來源和學術水平限制,因而只搜集了十一家期刊上刊載的三十六篇關于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的文章進行綜述。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以上三十六篇論文,國內還有許多其他期刊的文章以及博、碩士論文直接或間接涉及到了詞匯附帶習得,希望后續的學者能夠做更為全面的綜述,以更為清晰地、客觀地、全面的解析我國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研究的態勢。
[1]laufer B. & HulstijnJ. H.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1):1~26.
[2]文秋芳,俞洪亮,周維杰.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蓋淑華.英語專業學生詞匯附帶習得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35(4):282~286.
[4]張憲,亓魯霞.自然閱讀中的詞匯附帶習得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41(4):303~308.
[5]吳建設,郎建國,黨群.詞匯附帶習得與“投入量假設”[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9(5):360~366.
[6]石志亮.二語詞匯伴隨性學習與“Task-induced Involvement”建構.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1(4):54~56.
[7]周浩.基于投入量假設的一項實證性研究.外語教學與實踐,2008(1):19~25.
[8]吳旭東.學習任務能影響詞匯附帶習得嗎?[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2(2):109~116.
[9]岳穎萊,戴建東,張海燕.形式加工和語義加工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335(2):61~110.
[10]王改燕.二語自然閱讀詞匯附帶習得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32(5):48~53.
[11]王改燕.第二語言自然閱讀過程中詞匯附帶習得研究[J].外語教學,2008,29(6):56~60.
[12]laufer B. & HulstijnJ. H.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J]. language learning,2001(51):539~558.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汪少云(1990-),女,漢族,湖北大冶人,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師教育、中小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