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
回鶻文字形態及其變化研究的新思路與新成果
——《回鶻文契約斷代研究:昆山識玉》評介
張 婧
《回鶻文契約斷代研究:昆山識玉》是劉戈先生關于回鶻文的又一重要力作,她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回鶻文字的形態及其變化與文書年代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學價值,書中滲透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也將對年輕的學人們產生很大的影響。
回鶻文字研究 新思路 新方法 評介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戈教授的新書《回鶻文契約斷代研究:昆山識玉》2016年3月由中華書局出版,這是劉戈先生關于回鶻文的又一重要力作,回鶻文手寫契約是一批珍貴的研究古代維吾爾歷史的資料。但是文書中使用的動物生肖紀年與公元紀年法對應起來困難很大,這給文書年代的判斷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劉戈先生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回鶻文字的形態及其變化與文書年代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學價值。
全書由發現篇和探索篇構成。發現篇中,作者對回鶻文的q形態做了研究。因為q是前人研究較多的文字,也是作者存疑較多的文字。在該部分,作者介紹了馮·加班、耿世民、張鐵山、森安孝夫等人對回鶻文q形態的認識,肯定了前人研究的正確之處但也對他們的錯誤和矛盾之處進行了辨析并在分析和辨析過程中找到了一系列與文字形態有關系的年代因素。作者認為蒙元時期回鶻文手寫文書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對于b、t、s、z等的混寫與不混寫是蒙元時期回鶻文手寫文書中并存的現象,該時期不混寫的現象多于混寫的現象。第二,用加點與不加點的方式對s 和?、q和γ以及n和a/?/i/?等字進行區別是同一時期回鶻文手寫文書中保存的現象,該時期不區分現象多于區分現象。第三,古人對一些文字區分的比較清楚,如d、t、s、z,而對另一些文字區分得不太清楚,例如s和?、q和γ等。作者認為對于某些文字一字多音的問題,古人竭盡全力在找尋解決方法,然而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蒙元時期回鶻文手寫文書的混寫與不混寫的現象表現了古代回鶻人的智慧,他們用幾個文字符號流暢地拼寫了數十個語音卻未影響其對于語言的表達。作者認為回鶻文書中用點點等方式解決一字多音的問題與后來蒙、滿、維吾爾文中圈點現象的出現與定型有淵源關系。
探索篇系統敘述與驗證作者觀點,如果歷史研究是科學,那么,其結果與自然科學一樣需要驗證。因此,在探索篇中,作者以含有uluγ suu的文書為例,探索了蒙元時期回鶻文契約中的晚期文字現象,對Sa11、Sa12、Sa27、Ad01、Em01、WP01、Mi01、Mi03等八件文書的晚期文字現象做了探索。含有uluγ suu的文書即這類文書中含有向uluγ suu(蒙古的)皇帝交納違約罰金的套語,蒙元時期的文化特征比較明顯,其中的文字現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探索篇實質上是作者對自己在發現篇中所發現問題的一個驗證并展示了發現篇中的q形態中的年代因素在上述八件文書中的真實情況。這部著作中所揭示的一些文字現象的重要之處在于它可以作為判斷回鶻文手寫文書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這部著作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劉戈教授對她所掌握的資料以及中外學者對于回鶻文契約的斷代情況做了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歸納、比較、分析和研究,尊重前人但又不盲從前人,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揚棄,通篇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學者對回鶻文獻的研究起步較晚,其研究多從譯述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入手并深受國外學者的影響,有時候甚至迷信國外學者。而劉戈教授的這本書對于回鶻文書研究的大腕人物森安孝夫的某些觀點提出了質疑并發現了其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這種質疑精神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嚴謹解決問題的治學精神很值得學人們學習。
第二,國內外學者們以往分別從語音、語匯、語法以及契約文字的書體結構等方面判斷契約年代的方式,劉戈教授潛心研究,通過對于b、t、s、z等的混寫與不混寫現象,對于用加點與不加點的方式對s和?、q和γ以及n和a/?/ i/?等字進行區別等現象作為回鶻文契約斷代的重要依據,這在以前的研究中是不曾出現的。
第三,在附錄中的《五人回鶻文文書編號對應表》里,作者將拉德洛夫、克拉克、山田信夫、李經緯、耿世民五人著作中涉及的八百多個文書編號進行了排列,記錄了文書的原編號、收藏編號、收藏單位、收藏單位所在的城市,令今人利用這批回鶻文資料如同獲得一把鑰匙,正如她在附表的說明中所說:“自己方便,也方便于人”。附錄表以及作者的表述充分表現了一位歷史科學工作者的工作態度與奉獻精神。《部分回鶻文契約照片之復印件及摹寫》中展示了劉戈教授親自摹寫的一部分回鶻文契約文書,這些摹寫作品表現出她的研究是建立在讀書識字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一位科學工作者求真、求實的實踐過程。
第四,這部著作的《后記》也是該書的一個很大的亮點,在《后記》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長久以來對學術孜孜不倦的態度、在學術探索中對真理的忘我追求精神。寫到自己的故鄉時,作者這樣敘述:“新疆地大物博,需要建設的地方很多,這本小冊子算是我在這里的文化領域里種的一棵樹,以報答生我養我的各族人民和那塊美麗的地方。”這其中對于祖國、故鄉熾烈的熱愛之情躍然紙上。如果沒有對祖國、對家鄉發自內心的最誠摯的愛,就無法如此刻骨銘心的表達,而所有這一切都將對年輕的學人們產生很大的影響。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社會科學部)
此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疆出土佉盧文人口買賣文書及相關問題研究”(14YJC770043)的研究成果。
張婧(1974-),女,陜西永壽人,歷史學博士,陜西中醫藥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