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彥鋒
理解“社會事實”
——梳理涂爾干實證研究方法的邏輯
訾彥鋒
作為實證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涂爾干,其在實證的研究方法上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實證主義研究方法,我們就必須對涂爾干的實證思想進行梳理。本文正是基于“社會事實”這一涂爾干的重要概念為出發點,對其實證研究方法的邏輯進行整理,以便能夠給予我們一些幫助并指導我們進行更為深刻的分析。
“社會事實” 原因 功能
實證主義取向是社會學的一個流派,盡管長時間受到諸如人文主義、批判主義以及后來的后經驗主義、后結構主義的強烈批判,但是其在整個社會學中的地位卻并未衰敗,并且在長時期中都處于主導地位。作為實證主義開創者的孔德、斯賓塞等人自然對實證主義取向的產生與發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古典社會學的代表人物涂爾干那里,實證主義則不斷發展完善并趨于成熟。因此本文就試圖對涂爾干關于社會學研究的方法進行歸納整理,并展現其的邏輯思路。
正如許多人所言,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的性質定義等問題關系到這門學科是否能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當然涂爾干也不能回避這個問題,要實現他的抱負,他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對此,涂爾干提出了“社會事實”這一概念,即“一切行為方式,不管他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凡是能從外部給予個人以約束的,或者換一句話說,普遍存在于該社會各處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個人身上的表現如何,都叫社會事實。”當然涂爾干也指出了其所具有的特征:客觀存在性、強制性和普遍性。
涂爾干曾在當時指出:“到目前為止,社會學者對于研究社會現象究竟采用什么方法的問題,還很少專門研究,并且加以確定。”那么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涂爾干有必要創立或闡述其自己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論,以便給予后來的研究者一種分析框架。因此,涂爾干并沒在提出了“社會事實”這一概念之后就戛然而止,而是以這個研究對象為基礎創立自己的社會學方法論準則。
對此,首先的就是如何去觀察“社會事實”。涂爾干將“社會事實”作為“物”來考察,其主要的目的或許就是將社會事實作為一種客觀實在而納入科學的范疇。當然,對其的觀察也并非全是盲目的,也是有一定的準則的。由此,我們才可能把研究更加推向深入,在通過循序漸進的作業,逐漸抓住人類智力也許永遠不能完全掌握的這個難以抓住的社會現實。
我們在觀察“社會事實”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問題,即我們如何去看待一個社會現象,其是正常的還是病態的?涂爾干承認這樣的一個事實:對于不同的社會現象,要將其放在具體的社會類型中,而不能不加區分地認為某一社會現象是正常的或病態的。因為在某一社會類型中,這一評判現象正常與否的標準會隨著社會類型的變化而變化。在這個基礎之上,涂爾干指出了兩個標準:普遍性和優劣性,并指出這兩個標準并非等價,優劣性只能作為檢驗的一種有效手段。也就是說那些在正常的社會類型中具有最普遍形態的事實為正常現象,而其他事實則為病態現象,而當在這個事實與尚未完成其全部進化過程的社會類型有關時,優劣性的檢驗對于區分正常與病態現象就必不可少了。
顯然,上文也提到了社會類型的概念,并指出了社會類型對于觀察“社會事實”的重要性。對此涂爾干也同樣指出要擺脫作為中間媒介的社會類型的影響而研究“社會事實”是很困難的,那么這一切都使得社會類型的劃分顯得必要和緊迫。當然,作為劃分標準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比如數量的多寡等等,對此,涂爾干認為選擇本身具有科學價值和意義的決定性事實或“判定性或裁決性事實”相對于其他方法更為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在分類時就應該選擇特別重要的標志。就對于社會類型來說,涂爾干認為“任何一種社會都是由比它更為簡單的社會構成。”那么尋找曾經存在過的最簡單的社會之后,研究其是怎樣自己形成、它的組合體是怎樣組合,就可以對社會進行合理的劃分了。對此涂爾干提出了“環節社會”概念,并指出了社會類型分類的原則。
在上述對“社會事實”本身以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梳理之后,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如何對“社會事實”進行解釋?就對于涂爾干之前的大多數社會學家,他們“確信,只要指明現象起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就算是把他們解釋清楚了。”但是正如涂爾干指出的那樣,說明一個事實有何效用,并不能說明這個事實是怎樣產生的和為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效用本身不能產生事實。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涂爾干認為當我們試圖解釋一種社會現象時,必須分別研究產生該現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也就是說想要對社會生活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就必須指出反映在社會生活上的各種現象是怎樣相互協助,以使社會自身達到和諧并與外界保持和諧。因此,只指明事實賴以存在的原因是不夠的,至少在多數情況下還必須指出這個事實在建立這種一般和諧中所起的作用。對于“社會事實”的原因和功能的解釋上,涂爾干認為既然社會現象的基本特征在于外部對個人意識施加影響,就表明社會現象不是產生于個人意識,因此必須從社會本身的性質中去尋找對社會生活的解釋。在理解這個的基礎上我們便形成了對研究產生社會現象原因以及其功能的方法:一種“社會事實”的決定性原因,應該到先于它存在的“社會事實”中去尋找,而不應該到個人意識的狀態中去尋找;一種社會事實的功能應該永遠到它與某一社會目的的關系之中去尋找。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上面我們也提到了這個概念——社會類型的影響。也就說社會環境因素對“社會事實”在前面,我們對“社會事實”這個概念不斷進行擴展和延伸,但是我們能夠明顯地感覺到我們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即我們如何去運用“社會事實”?也就是說在具體的操作方法上我們該如何去使用。涂爾干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指出了比較的方法和實驗的方法。對于比較方法,由于社會學的解釋只是確立現象的因果聯系,即把一個現象與產生的原因聯系起來,而社會現象顯然不能由觀察者所左右,所以比較方法適合社會學;對于實驗法,盡管運用實驗的推理比在其他學科更為困難,但并不表明實驗的方法就不能在社會學中使用。由于實驗法的困難,或許比較方法是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在比較方法中并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于社會學,涂爾干指出在比較方法中,共變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兩種現象的變化表現出來的價值具有簡單的并行關系,只要被足夠的數量的變化事例所證實,那就證明這兩種現象之間具有聯系。當然共變法也有其本身的優勢,其可以證明事物的因果關系是在事物的內部進行并且無需很多的材料就可以進行選擇并作細致的研究。共變法也不是沒有任何限制的,要想獲得我們所預期的結果,那么我們所要比較的就不是孤立的變化,而是按規律形成的、彼此相連貫的、并盡可能使遞進的,而且具有足夠的廣泛范圍的變化序列。正如之前所說,我們在使用共變法的過程中也要將其運用到社會內部中,并且關注社會類型本身的不同形式的變化,而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避免荒謬結論,得出我們所期望的正確的結論。
尤其是社會變遷和進化的解釋所產生的作用。一切比較重要的社會過程的最初起源應該到社會內部環境的構成中去尋找,即決定社會變革的力量,只有所謂的人間環境才是驅動的因素。當然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么我們就不能夠對社會現象確立因果關系,而其只能確立社會現象在時間發展上的前后也就是先后的順序,并且在對其功能的理解上也會出現河大的偏差。也就是說這將對于我們去理解社會現象、科學地認知社會現象將產生很大的影響。總結一句話就是:社會現象的原因以及功能的解釋都存在于社會的內部。
至此,就涂爾干關于“社會事實”以及其實證主義取向的邏輯已經全部展現出來,就“社會事實”這一概念的擴展和延伸而言,涂爾干主要在介紹其實證主義的思想,盡管在其后來也受到許多人的批判,但作為先行者,其在很多方面是具有開拓性的。
[1][法]E·迪爾凱姆.狄玉明譯.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商務印書館出版,1995.
(作者單位:安陽師范學院)
訾彥鋒(1988-),男,河南禹州人,碩士,現為安陽師范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