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阡
愛情悲劇下的女性內心解讀
——評電影杜拉斯《情人》
李梓阡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性作品《情人》在小說獲得巨大反響后,電影以動態的藝術形式將小說靜態的呈現出來,用豐富的內容與深沉的情感展現實現了藝術魅力的彰顯,讓我們在欣賞影片的同時收獲了美與情的現實啟示。
《情人》 電影
《情人》作為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性作品,一度因為大量的欲望描寫與異域風情描繪而備受爭議,但這絲毫不影響讀者的關注熱情,并因此奠定了杜拉斯本人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是掀起了杜拉斯文學的閱讀熱潮。
小說講述了一位中國富家子弟與貧窮法國姑娘的愛情悲劇。整個文學基調蒼涼感人,細節之中盡是豐富的心理描繪。而電影針對部分情節進行了藝術加工與改造,男主人公被定義為僑居越南的中國北方青年,而女主人公則是法國殖民地統治下的一位白人姑娘,男主人公的年齡設定在三十歲左右,有著富裕的家庭背景,而女主人公則一無所有,年齡僅為15歲。不同的國別,年齡的跨度,加上既存的地區與種族差異使得這份感情備受爭議,也因此奠定了愛情的悲劇意蘊。
電影作為有聲的藝術形式,需要帶給觀眾的是視覺與聽覺上的雙重享受與滿足,而視覺方面則主要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實現整體視覺形象的打造。在《情人》這部電影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物的服飾語言設計。每一部影像藝術作品都是創作者與欣賞者的交流對話,該電影中,導演阿諾成功實現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情節發展的融合,使得電影故事性與審美性都得到了保證。特別是當女主人公首次出場,以會議的方式進行獨白展現,大膽運用了縱向流動鏡頭,對女主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簡樸寬松的連衣裙下隱約展露的是她細膩的肌膚,年輕的形象在觀眾心中扎根。佩戴的男士禮帽從側面展現了女孩的青春叛逆,而這份叛逆正是女孩能夠在之后產生沖破世俗大膽相愛的勇氣原因。腳上一雙磨破的高跟鞋也在提醒觀眾女主人公所具有的覺醒意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窘迫的生存狀態。而男主人公的出場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西服打扮暗示著他接受過西方良好的教育,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在他走出車門時用手帕輕輕地在額頭上擦拭汗水,顯示了他斯文的同時也是為結尾中最終屈從于父母的安排埋下伏筆。
與門當戶對的中國女子結婚,男主人公像提線的木偶麻木冷漠,而婚禮則設計得十分隆重莊嚴。女主不爭不鬧,一身越南打扮安靜地倚在欄桿上看著這場不屬于自己的婚禮。當他們目光相逢,無言的凝望是最好的結局,愛情最終在種族歧視與差異中劃上憂傷的終止符。整個電影采用雙線發展的方式,借助象征、暗示等展現方式實現了對痛苦的放大性表達,這份愛情的絕望也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電影與小說雖表現載體不同,但借助肢體進行語言的傳達卻是相通的,每一個情節的發生發展都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為了最大限度地將戀愛由精神層面轉化為肢體接觸,為了更好地實現故事發展的奇妙契合,電影進行了創新性改編,借助新設的場景推動情感的表達。從湄公河上岸,轎車在通過一座凹凸不平的木橋時,出于保持身體的平衡,兩人不約而同地將手放到座椅上又情不自禁地碰觸到對方,男主人公小心翼翼地握住女孩的手,這種輕微的肢體接觸表現的卻正是雙方深深的吸引與動心。影片借助曖昧的畫面實現了愛情基調的奠定,也讓纏綿的愛情在唯美的氣氛中不斷推向高潮。
影片中,主角很明顯是女主人公,導演也是借助女主人公之口,借助話語權的表達體現著女性的內心世界,敘說女性的情感需求與心路歷程。
從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女主人公與杜拉斯的融合,“我”就是杜拉斯,而杜拉斯就是電影中的“我”,這種第一人物呈現的方式也是對女性話語權的主導性體現。杜拉斯借助對女性感覺與情緒的描繪,傳遞出的是女性主義特有的感性經驗,是女性生存狀態的激烈展示。在電影中作者總是借助對女性的情欲渴望及生存困境的無奈展示內心的不安與悸動。在整部影片中有多個“我”存在,而這些“我”的存在都是表達既定的女性意識,這些多個自我的組合成為女性自我覺醒形象的代表。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往往能從自我角度出發,發現潛藏在銀幕之中的深層次的女性自我,此時女性的地位發生變化,從單純的被講述者轉化為電影中的講述主體,在電影中流露出女性的互換意識,在影片中敘述的對象不是“我”或者偶爾出現的女孩,更多的是對象之間的親疏關系,在這種女性自我的表達中,如果陳述主體不再是“我”,很容易令男性話語權凸顯,使得對女性的界定分析停留在男性的傳統審美層面。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民族外在的差異性因素成為女性話語權束縛的主導力,當強烈的女性意識與殘酷無情的現實世界發生激烈碰撞時,原有的美好愿望支離破碎,因此電影中的女主人公不得不借助放縱的情欲麻痹自己,讓沉寂在心中的美好愿景在與現實的抗擊中轉化為更為深層次的心理矛盾。
電影是成功的,杜拉斯筆下的女性主義得到了覺醒,她擁有獨立的思想,擁有對話語權的無限渴望,但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在男權占主導的社會環境中,她的努力卻都是徒勞,理想與欲望只能封存在內心深處。電影用豐富的內容與深沉的情感展現實現了藝術魅力的彰顯,讓我們在欣賞影片的同時收獲了美與情的現實啟示。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李梓阡(1991-),女,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方向:戲劇影視學。